Workflow
乡村文旅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探路山海新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6 07:17
浙江山海新经济发展 - 浙江通过破解资源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展现出经济活力[1] - 宁波至温州沿海地区正在经历"蓝色变革",推动海洋经济向低碳循环转型[1] - 浙江生态农业焕发新机,乡村文旅融合创新模式形成特色致富路径[1] - "一山一海"发展模式探索出浙江经济可持续增长新范式[1]
昆山将建立地名专家库
苏州日报· 2025-08-12 08:12
地名专家库建设 - 昆山计划公开遴选约40名地名专家成立地名专家库为重大地名决策提供智力支撑[1] - 该举措旨在增强地名管理的社会参与度[1] 乡村地名试点成果 - 昆山被评为2024年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1] - 昆山整合20余家成员单位统筹"市镇村"三级资源推进乡村地名管理[1] - 完成700余座存量框架道路桥涵短隧名称确认实现149万张数字门牌全域覆盖[2] - 完成37条乡村道路29座乡村桥梁命名调整[2] 文旅融合发展 - 昆山推动地名元素与江南农耕文化融合地名保护与乡村文旅共荣[1] - 巴城镇武神潭村依托孙武"八卦水城"文旅品牌打造地名文旅路线文化长廊特色标识[2] - 规划横纵12条乡村道路的"武字"和"村字"系列地名[2] 传统村落保护 - 昆山被评为2024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1] - 6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17个村入选省传统村落4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 示范村建设 - 张浦镇尚明甸村千灯镇歇马桥村成为"乡村著名行动"示范村[1] - 通过示范村效应点亮乡村振兴新图景[1]
延庆旧县鲜食玉米旅游季启动,市民品“玉米宴”可抽景区门票
新京报· 2025-08-11 06:47
行业动态 - 2025京津冀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十一届北京鲜食玉米节分会在延庆区旧县镇举办,主题为"旧县鲜玉,引领未来" [1] - 大会面向全国征集了139个国内最新培育的鲜食玉米品种,包括农科糯323、京紫糯519、飞花336等 [1] - 由3位专家与15名市民代表组成的评审团评选出适宜在延庆种植的"三十佳"品种,评选标准包括群体表现、抗病虫性、抗逆性等田间表现,以及色泽、风味、糯性等蒸煮品质 [1] 品种评选 - 从139个品种中分别评审出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三个品类中最适宜在延庆区本地生长的品种 [1] - 评选过程采用田间评价与室内品鉴相结合的方式 [1] 产业交流 - 大会邀请北京市作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及企业代表进行产业赋能交流发言 [1] - 专家分享了鲜食玉米产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涵盖品种选育、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到产后加工、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环节 [1] 文旅活动 - 鲜食玉米节分会场以"品鲜食玉米、赏田园风光、享乡村乐趣"为主题,串联百亩鲜食玉米迷宫、千亩绿色种植基地、有机农产品市集等特色场景 [2] - 活动融合旧县玉米宴、龙庆峡胜景与云瀑灯影,提供"游、观、购、食、赏"于一体的乡村文旅体验 [2] - 旧县鲜食玉米旅游季同步开启,主会场设在旧县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示范区,分会场设在中顺合作社、自游自在民宿、云瀑沟景区 [2] 促销活动 - 8月10日至9月30日期间推出吃"玉米宴"抽取龙庆峡景区免费门票、夜市消费抵顶当日游门票、购买有机绿色农产品送鲜食玉米等系列优惠活动 [2] - 活动实现农、文、旅、采、购、游深度融合 [2]
围垦稻虾的“文化+”
杭州日报· 2025-07-22 10:51
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 - 党湾镇通过稻虾共养技术将围垦荒地转化为1100多亩的稻虾共养基地,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示范基地 [6] - 从500亩扩展到1100多亩的基地面积增长120%,体现农业转型的高效路径 [6] - 稻虾产业从1.0美食阶段升级至3.0复合场景,融合体育竞技、乡土展演等元素,形成文化IP [4][7] 文旅融合与品牌建设 - 2023年通过国际主播直播稻虾捕捞,吸引49万人次在线观看,推动全球传播 [8] - 整合2000亩稻田资源打造"稻虾湾"文旅目的地,强化农文旅链条协同 [8] - 成立"稻虾湾"强村公司,开发主题餐厅与乐享季活动,持续丰富IP内涵 [7] 产业链升级与经济效应 - 以稻虾IP为支点构建东西两大产业带:东部综合种养供应链与西部农产品深加工集群 [9] - 2024年村级总资产达8.15亿元,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稳定在140万元以上 [9] - 农文旅融合带动庆丰村获30余项省级荣誉,村民收入与乡风文明同步提升 [10] 文明赋能与治理创新 - 围垦文化陈列馆通过VR技术接待超3万人次,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10] - 推行"湾豆"积分治理与乡风文明七大行动,深化文明实践伙伴计划 [11] - 全国文明镇称号十年之际,以文化IP串联实践站、产业基地形成文明体验线 [10][11] 战略启示 - 乡村振兴需结合资源与文化,党湾案例显示IP打造可激活集体记忆与产业势能 [13] - 围垦精神与稻虾生态的融合,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文化赋能的路径创新 [5][13]
“从细节着手建设美丽乡村”(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人民日报· 2025-07-18 06:02
乡村振兴模式创新 - 返乡青年黎伟通过改造闲置农宅发展乡村旅游,将60%空置率的星光村转型为特色民宿集群[2] - 采用"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成立三大合作社,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并提升传统农业质量[3] - 通过庭院经济模式引导农户以宅基地入股,已带动200多名农户就业并创收270万元[3]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打造有机农业、研学实践、乡村民宿多元一体的产业体系,累计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3] - 保留传统建筑元素如黄泥墙面、瓦罐门楼等,形成古色古香的民宿特色[3] - 正在建设养老社区项目,计划吸引城市养老群体形成新消费场景[5] 基层治理机制突破 - 通过党支部牵头激发内生动力,改变"干部干、村民看"为村民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3] - 以自家院落为"试验田"示范改造,带动36座废弃院落完成特色改造[2][3] - 配套建设文化广场、手绘墙等设施,显著改善人居环境[2]
赛事经济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升级
快讯· 2025-07-17 19:54
乡村文旅产业升级 - 江西利用生态资源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升级 [1] - 庐山西海风景区暑期吸引游客体验帆船、桨板等水上项目 [1] - 当地坚持"体育+文旅"融合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 [1] 体育与文旅融合 - 公共体育设施持续完善促进体育项目和高端赛事落地西海 [1] - 体育赛事汇聚热度与流量为周边乡镇村民带来商机 [1]
宁夏打造六大“宁字号”品牌 绘就乡村文旅振兴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7-11 16:24
宁夏乡村文旅品牌战略 - 宁夏推出六大"宁字号"乡村文旅品牌体系 包括宁景百村、宁味千碗、宁选好礼、宁韵百宿、宁遗百坊、宁艺好戏 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 [1] - 品牌战略通过系统开展六大主题"找寻"活动 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 构建全域乡村文旅矩阵 实现生态、文化、经济多维价值激活 [3][4] - 该战略已带动种植养殖、手工制作、文化演艺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形成完整乡村文旅产业链 [4] 生态村落开发 - 宁景百村项目以自然村落与生态资源为核心 将生态肌理转化为振兴底色 如海原县盐池村通过千年盐湖、丝绸之路古道等资源开发研学旅行产品 [3] - 生态文旅模式成功使"空心村"破茧成蝶 印证"生态+文旅"的造血能力 [3] 乡村美食经济 - 宁味千碗项目挖掘地方饮食文化历史 如吴忠市利通区羊肉臊子面展示九道非遗工艺 通过"非遗美食工坊"让游客参与八宝茶制作 [3] - 美食成为乡村旅游"引力场" 用烟火气连接千年乡愁 [3] 农产品价值提升 - 宁选好礼项目通过创意设计激活农产品文化属性 如石嘴山东永固村枸杞田变身"杞动田园"景区 配套观光小火车和枸杞宴 [6] - "农产品+文化+体验"模式使当地枸杞售价提升3倍 2024年带动500余名村民参与全产业链 [6] 民宿产业升级 - 宁韵百宿项目改造闲置农房 如"黄河宿集"保留土坯房特色同时融入现代设计 配套"黄河夜话"文化活动 [7] - 高品质民宿使农房租金翻番 贺兰山下、六盘山边已形成集群效应 [7] 非遗活态传承 - 宁遗百坊项目将87项非遗与旅游结合 开发"岩画拓印香囊"等文创 非遗传承人年均增收3.6万元 [9] - 通过游客参与体验使贺兰砚雕刻、剪纸等古老技艺重获新生 [10] 乡村文化演艺 - 宁艺好戏项目构建村民与游客共享的文化空间 如彭阳县"梯田戏台"开展秦腔演出和花儿对唱 [10] - "村民演、游客看、大家乐"模式将乡村广场变为文化磁场 实现聚人气促消费 [10]
数智兴乡消费焕新主题大会成功举办共探数智时代发展新路径
论坛背景与主题 - 由东方杯《我为家乡代言》组委会与数智生活联合主办的"数智兴乡·消费焕新主题大会"在浙江广电开元酒店举行,500余位嘉宾参会,探讨乡村振兴与数智生活发展路径 [1] - 浙江省原政协副主席徐鸿道强调数字技术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 [3]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 数智生活总裁陈弘宇提出智慧农业、农产品溯源、智能供应链等数字化解决方案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推动农产品品牌化 [5] - 数智生活总裁赵军提出"人人都是数字经济建设者"理念,分析数字经济时代普通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5] - 流量商道创始人周鸿雁提出"以数智为舟,以流量为帆"的创新思路,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品牌建设和产品推广 [7] - 东方杯《我为家乡代言》发布"探校达人""探企达人"双轨招募计划,号召用数字化手段传播乡土文化 [7] 战略合作与成果发布 - 数智生活与东方杯《我为家乡代言》达成战略合作,聚焦农产品电商、乡村文旅、数字农业领域,推动"数智技术+乡土资源"融合 [9] - 妈妈会客厅、金亚麻国际等企业与东方杯《我为家乡代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9] 公司发展战略 - 数智生活董事长赵宏泽提出"双轮驱动,城乡并举"战略:乡村振兴方向将打造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乡村新零售生态等项目 [11] - 城市布局方向将实施"千城万店计划",构建数字化城市服务网络节点,赋能实体商业与服务升级 [11] 论坛意义与展望 - 论坛为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融合搭建平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标 [13] - 与会各方将深化合作,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创新应用 [13]
医养赋能产业发展 校企共绘振兴新图景
齐鲁晚报网· 2025-06-24 21:22
党建引领破局 -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党委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动员全校参与帮扶工作,扶贫、扶志、扶智和乡村振兴相结合 [2] - 第一书记宋阳带领包村工作队入驻茅峪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理顺村"两委"工作程序,提高党员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3] - 在不到200天的时间内,茅峪村187户村民喜获387套新居,完成整体搬迁,解决饮水、交通、供暖等问题 [3] - 第一书记宋阳和村两委班子结合实际情况,发展基础设施与产业项目相互融合,做好土地流转,壮大村集体经济 [3] 产业赋能升级 - 茅峪村产业发展植入康养、绿色、文旅等新业态,2400亩中草药种植基地的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等进入收获期 [4] - 校企共建山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核心区集研发、生产、检测于一体,融合康养街区和中医药博物馆等 [4] - 园区构建"种产研学销、医药养食游"全链条大健康产业生态,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就业 [4] - 青州长庚养老中心初成规模,南湖康养小镇等乡村文旅康养特色项目串连成线,高端民宿、中草药种植研发项目协同发展 [5] - 学校科研团队与企业紧密合作,联合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如养生茶饮、复合益生菌酸奶等技术对接保健食品生产线 [5][6] 人才造血强基 - 学校通过"课堂进田间、师资双流动、创业孵项目"三大路径,变"输血"为"造血" [7] - 学生在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沉浸式参与完整产业链条,年均实训超300学时 [7] - 建立校企"双向师资"机制,产业园区技术骨干走进校园授课,学校教师定期深入园区挂职锻炼 [7] - 产业园区项目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扶持村民及学生创办艾草加工坊、药香手作工坊、康养民宿运营等特色项目 [8] - 学校每年为产业园区精准输送超过500名"养护+中医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就业对口率跃升至95%以上 [8]
30.76亿元助力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新华日报· 2025-06-24 05:09
乡村振兴财政投入 - 省财政厅2024年安排30 7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升级和产业发展环境改善 [1] - 2024-2025年共安排58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 用于村庄建设 公共服务改善和环境整治等 [5] 乡村环境整治成效 - 沿湖村成立"渔美"物业公司 聘用20名退渔渔民开展河道清理等环境保洁工作 [1] - 利用荒坑荒片 废旧池塘等空间打造湿地景观 停车场等特色设施 使用船只 木桨等废旧物品进行艺术化改造 [2] 特色产业发展 - 海门小窝头家庭农场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甘蔗 亩产2500-3000根 亩收入约1 5万元 [2] - 海门区片区拥有127个家庭农场 9家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12家500亩以上现代农业基地 [3] - 采用物联网 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慧化种植 培育"绿羊谷""淘米记"等知名农业品牌 [3] 村集体经济数据 - 海门区16个村2024年集体总收入2468 29万元 村均收入154万元 可持续性收入占比54 08% [3] - 冯庄村计划2025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2021年翻两番 突破200万元 [4] 文旅融合发展 - 冯庄村将打造"簖蟹文化科普"体验中心 构建科普互动 美食文化和消费转化三位一体空间 [4] - 联动成熟文旅项目发展渔事主题乡村研学产业 促进渔业一二三产融合 [4] - 现代渔业产业园实现从种苗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