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文旅
icon
搜索文档
艺术乡建添彩乡村全面振兴
经济日报· 2025-11-20 08:40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以何种艺术形式参与乡村建设,各地的艺术乡建都应重视对自然环 境、传统格局、历史遗存的传承与保护,维护乡村的特色风貌。只有从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个人与 社区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具有文化品质的艺术服务才能兼具厚度与内涵。 艺术乡建应回归以人为本的初衷,发挥艺术的服务功能,打造真正的宜居乡村。浙江湖州安吉县山 川乡的乡建实践就提供了艺术深入生活的良好样本:通过更新老屋结构、活化闲置空间,重塑兼具传统 韵味与现代功能的居住环境;以艺术设计打造共享茶室、文化礼堂等公共空间,让其成为邻里交流、情 感联结的"乡村客厅";在基础设施上实行"微更新、微改造",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改善出行、照明与生活 便利度,实现村民生活品质的持续提升。 艺术乡建不应单纯地停留在空间美化,更要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促,建设宜业乡村。 在机制层面,推动乡政府、村集体与艺术机构的联动共建,形成资金投入、项目规划、运营管理的系统 化格局。以创意赋能乡土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打造乡村新业态。在实施层面,挖掘地方特 色资源,打造独具辨识度的地域IP,借助乡村文旅、非遗工坊、手作集市、创意民宿等方式,创造更多 高质量 ...
“苏北第一强区”徐州铜山,“文武双全”谱写发展新篇
新浪财经· 2025-11-19 10:31
11月13日至14日,"e铜漫步·媒好相约"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铜山采风活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铜山区委 宣传部(网信办)主办,智通财经承办,邀请国内十余家主流网络媒体的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铜山实 地探访其乡村文旅与安全产业的蓬勃脉动,深度解码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动能。 铜山环抱徐州主城区,连通鲁皖两省,自古便是南北通衢的要冲之地。步入2024年,这片热土更以实力 印证其"苏北第一强区"的担当: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485.71亿元,同比增长7.8%,总量占据徐州市六分 之一;工业总产值与开票销售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双超千亿"的突破,其作为经济"压舱石"的作用愈 发坚实。采访团此行,正是要亲身感受这亮眼数据背后,文旅融合绘就的乡村新画卷与安全产业锻造的 硬核竞争力。 此番探访,也是打开一扇观察新时代铜山的窗口,看铜山如何"刚柔并济"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看见流动与创新的中国乡村 采风团第一站走进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这是一次在时光长廊中的漫步,目光所及,是跨越千年的历史 层叠,是多次决定家国命运的"胜利"坐标在此汇聚成的独特气质。 铜山区汉王镇紫山村 汉王镇静卧于徐州西南苏皖交界之处,北倚云龙湖的潋滟波光,本身便是 ...
徐州铜山的文旅思考:让创意在乡村流动,成为新式发展动能
新浪财经· 2025-11-16 16:39
文章核心观点 - 徐州铜山区通过深度融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化文旅新实践,探索出一条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其核心在于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以创新业态激活乡村经济,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 [1][7][17] 文旅发展模式与成效 - 采用“拆建改造、修旧如旧”模式改造老石屋,打造石屋聚落示范区,并引入农耕文化体验馆、油葵榨油坊、咖啡馆、啤酒屋、精品民宿等多元业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乡村消费场景 [10] - 文旅发展带动显著经济效益:梁堂村在国庆中秋假期累计接待游客16.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万元;2024年村集体年收入突破7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9万元,预计今年村集体年收入将突破100万元 [10] - 汉王镇年游客量已突破80万人次,“蛙·两季”主题园自2025年5月运营以来,已接待研学团500余批次、游客2万余人次,实现总收入约370万元 [14][17] 创新业态与年轻创业者 - 年轻人返乡创业成为乡村焕发新生的关键动力,例如张建超和崔亚南夫妇开设的“朴人烘焙”乡村面包坊,在国庆假期创下单日营业额超2.7万元的纪录 [7] - 薛偏在村内开设怀旧风“供销社”小店,满足游客情感共鸣需求,其个人收入比在城市时更高 [8] - “蛙·两季”主题园超越传统农耕体验,设计南瓜景观、现烤面包窑、真实农具展示等,构建连接都市与乡村的“中间态空间”,寓意生命循环与快慢生活平衡 [11][12][14] 历史文化底蕴与区位优势 - 铜山区拥有5000余年历史,文化多元,文物遗存众多,包括彭祖文化、儒家文化、两汉文化、红色文化等,名胜古迹达80余处 [1] - 汉王镇蕴含深厚历史传奇,如刘邦拔剑泉传说,同时也是解放战争淮海战役重要启航地,拥有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 [15] - 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梁堂村位于徐州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与五环路都市农业示范带交汇点,距离吕梁风景区、园博园与方特乐园仅十分钟车程 [4]
“村字号”热潮助力乡村更美好(深阅读·“村字号”文体活动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7
行业规模与活动概况 - 2024年全国农村地区举行各类文体活动超220万场,超七成农民群众参与文化体育活动 [2] - 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村字号”文体活动已达5类24种,包括科教、体育、文艺、休闲、展销等类别 [2] - 浙江安吉拥有乡村咖啡馆300多家,年接待游客超615万人次 [3] 商业模式与经济效益 - “村字号”文体活动带动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四川雅安“村跑”赛事期间周边酒店入住率达80%,非遗产品销售额增长23.5% [3] - 活动通过盘活“沉睡资产”打造乡村经济发展新引擎,山西岚县“村超”赛场周边农特产品展销区人头攒动 [3] - 需延伸产业链做好“村字号+”文章,与农产品展销、乡村旅游、文化研学结合撬动乡村多元价值 [8] 运营特征与成功要素 - 活动具有农民主体性、文化在地性、多元融合性三大鲜明特征,农民是发起者、参与者、受益者 [2] - 采用农人、农地、农味、农产俱全的模式,舞台设在田间地头,道具就地取材,奖品多是农特产品 [2] - 短视频等数字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加速传播乡村美好生活和农民自信昂扬 [3] 发展挑战与应对策略 - 部分地方存在跟风模仿导致活动形式雷同,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不足限制活动可持续性 [6] - 关键要理顺政府、市场和农民关系,政府应不缺位、不越位,避免大包大揽,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6] - 需建设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推动文艺人才下乡帮扶并培育乡土文化能人 [7] 社会影响与治理效能 - 活动探索乡村建设治理新模式,浙江玉环举办“村舞”比赛后矛盾纠纷数量下降两三成 [4] - 为群众搭建公共生活和交往空间,增强集体认同感和基层组织号召力 [5] - 通过深入开展乡村文化资源调查挖掘地方特色,如贵州印江为办“村戏”挖掘124个民间故事、310首民歌 [6]
陕西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陕西日报· 2025-10-21 07:15
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 全省所有行政村实现4G及光纤网络通达,乡镇及以上行政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5G覆盖率达99.3% [1] - 全省县级应急广播覆盖860个乡镇、12883个行政村,终端点位超过5.98万个 [1] - 要求持续改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水利、电网、冷链物流等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2] 数字乡村产业发展 - 累计创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7个、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20个,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1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0个,实现产业链重点县全覆盖 [1] -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持续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行动,以信息化赋能现代农业发展,以新技术赋能粮食"提单产" [2] - 全省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1%,乡镇综合商贸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6%,乡镇邮政快递网点覆盖率达100% [1] 数字惠民服务与应用 - 3000多所中小学校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和扶智平台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推广远程诊疗、"三个课堂"等服务 [1][2] - 全省医保码激活量达3479万,激活率94.2% [1] - 加快升级完善覆盖全省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大数据信息体系,推动乡村治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升级 [2] 数字乡村创新与推进 - 数字乡村创新大赛设置乡村数字富民产业、乡村数字治理、乡村数字惠民服务、乡村数字文化、智慧美丽乡村5个赛道,评出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6个 [1] - 省委网信办对全省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任务进行全面部署,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商务厅分别就智慧农业、乡村文旅、电子商务等专项工作进行安排 [2]
“乡村CEO”归乡手记——用“一条线两头牛”推动乡村文旅出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18:10
核心观点 - 吴鸣明在江门恩平市牛江镇运营“牛栏咖啡”项目,通过“一条线两头牛”模式推动乡村文旅发展 [1] 项目运营模式 - 项目采用“一条线两头牛”的具体策略来促进乡村文旅“出圈” [1] - 运营主体为“牛栏咖啡”,定位为乡村文旅项目 [1] 项目影响与定位 - 项目被视为乡村活力的唤醒实践 [1] - 项目体现了故土情怀的践行和时代命题的回应 [1]
“文旅+”点亮乡村经济
经济日报· 2025-10-18 05:43
文章核心观点 - 太原市通过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形成产业兴旺、村民幸福的发展新路径 [1][2] 西蒲村红色文旅发展 - 以红色记忆和非遗体验为核心,建成山西首个《论持久战》专题展览馆及国防教育体验馆等 [1] - 打造现场教学加情景体验的研学模式,已接待200余家单位超过2万人次 [1] - 文旅发展带动村集体收入显著增长,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5斤鸡蛋,70岁以上老人可享1元爱心午餐 [1] 晋源区农文旅商协同模式 - 以晋祠大米为核心动能,构建产业筑基、文旅赋能、收益共享的发展闭环 [2] - 通过土地流转、劳务合作、产品代销等多元合作模式带动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2] - 以稻田公园为核心打造文旅消费场景,包括摩天轮、露营基地和农耕课程,农耕课程累计接待研学团队6.8万人次 [2] 文旅项目运营成效 - 晋源区稻田音乐节2024年吸引乐迷4.2万人,实现综合收益超1800万元 [2] - 周边特色民宿同步发展至47家,成功将稻田从种植场变为文旅消费场 [2]
西湖假日经济涌“新”潮
杭州日报· 2025-10-10 10:28
国庆假期客流表现 - 西湖区累计接待客流469.96万人次,全域日均接待人次同比上升25.95% [1] - 灵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同比增长138% [2] 消费刺激政策与效果 - 节前上线500万元"西湖文旅消费券",聚焦住宿、景区、演艺及文旅新业态等核心品类 [1] - 消费券带动文旅消费近2000万元 [1] 传统景区创新活动 - 西溪湿地火柿节推出"我在西溪有棵柿子树"活动,形成"赏景+互动+惠民"的秋游消费链条 [1] - 宋城景区推出"火人狂欢节",集结非遗火焰技艺展演、火星音乐会等,并绑定《宋城千古情》演出特惠套票,拉动周边餐饮、住宿增长 [1] - 灵山景区"林深见鹿"亲子游园通过萌宠互动、国风NPC演绎打造沉浸式体验 [1] 新兴文旅业态与IP变现 - 后陡门58号的"种地星球"通过玩偶巡游、农耕研学和文创消费吸引15万访客 [2] - 黑神话BLACKMYTH零售店衍生品销售持续火爆,店门前天天排起百米长队 [2] - 铜鉴湖花海凭借十几种花卉成为拍照打卡热门地,设计多条花路让游客走入花海中央拍摄 [2] - 完成提升的仙桥洞因溶洞奇观和丁达尔效应被网友誉为杭州的'绿野仙踪' [2] 主题活动形式创新 - 留下1129社区中心上演兼具宋式美学、民俗意趣与当代艺术活力的主题活动 [2] - 活动通过宋韵市集、NPC奇遇、夜间祈福、民乐演出等多种形式增加参与感 [2] - 创新融入场景走播互动,以线上线下联动方式让未能到场的市民同步感受节日氛围 [2]
丰收节里看广东“百千万工程”: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19:19
农业产量与产值 - 广东早稻单产达410.8公斤/亩,比上年增加6.3公斤,创历史新高 [1] - 早稻总产量533.2万吨,比上年增加5.5万吨 [1] - 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41.57亿元 [1] -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24元,同比增长5.7%,增速比城镇居民高1.7个百分点 [1] 产业发展与模式创新 - 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态势强劲 [1] -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加力提速,海洋渔业种业攻关持续突破,一批领先的深海养殖装备成功投产 [1] - 铁岗社区创新乡村建设运营模式,打造屋顶咖啡等新业态,开拓村集体增收新路径 [2] - 肇庆市坚持工业化理念、全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高要区打造"虾米鸭鹅桂"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体系 [4] 新农人典型案例 - 茂名化州新农人廖志略助力家乡将"化橘红"做成百亿级大产业 [2] - 肇庆德庆新农人陈慧将贡柑卖向国际大市场 [2] - 广州增城莫丽贤通过科技种植使亩产增收10%,带动300多户农户将丝苗米卖到全国 [3] - 阳江郑百解在深远海开辟800公顷网箱养殖渔场,年收5000多吨优质海水鱼 [3] - 梅州兴宁王梓颖带动2000多户农户养鸽,发展出省级龙头企业 [3] 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 - 高要区推出"高桂虾"等系列"高桂"品牌产品 [4] - 肇庆、汕头、韶关、湛江四市代表发布"庆丰收·促消费"金秋消费季大礼包 [4] - 现场设置广东21地市及肇庆8县(市、区)农特产品展区,通过现场电商和媒体直播拓展销路 [4] - 创新实施"媒体+"行动,新农人通过直播推介"土特产",用"新农具"打通"云端"销路 [5] 政策支持与乡村建设 - "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有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涌现 [1] - 江门开平塘口镇将粮仓改造成先锋书店,吸引新乡人打造新业态,成为人气乡村景点 [3] - 广东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刘德江在多地打造网红村咖,为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3] - 东源县新时代和美乡村研究院院长林荣斌培养200名青年创客,打造乡村发展生力军 [3]
励行无界 2025戈壁企业家年会在敦煌圆满举行
凤凰网财经· 2025-09-29 18:09
会议概况 - 会议主题为“励行无界”,聚焦全球化变局、产业智能化、绿色转型、文旅融合等热点议题 [2] - 活动吸引政、商、学十余位重量级分享嘉宾与逾200位企业家参与 [2] 宏观趋势与全球化机遇 - 2025年被视为世界新旧秩序的关键转折点,新全球化范式向“中国+全球南方”双循环转变 [7] - 未来二十年,围绕AI产业链等底层技术变革将催生空天海洋、大健康、循环经济等新一轮“十万亿级”产业赛道 [7] - 中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枢纽,具备工业化红利、丰富资源禀赋与市场潜力,是中国企业出海布局的战略要地 [7] - 企业应对全球变局需具备“不确定性”和“动态竞争力”思维,以“快速响应”应对“快速变化” [19] 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 -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正迎来AI+能源、技术、市场及管理制度和政策等系统性变革 [11] - 一个涵盖碳市场、碳贸易与碳价值实现的绿色经济生态正在形成,至2035年将成就十万亿量级的广阔蓝海 [11] - 传统制造企业需构建“智能+绿色”双轨并行的新型竞争力,实现从“规模效率”到“质量效能”的范式转变 [13] - 数智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商业模式重构,企业应通过“全面数智化”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13]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建立可持续的内生发展机制,需采用“人才培育-数字基建-市场对接”三位一体模式 [15] - 乡村文旅的独特魅力在于其不可复制的文化基因,需将独特文化内核与现代化运营模式相结合 [15] - 中国文旅产业正经历从“资源导向”向“体验+内容”双轮驱动的深刻转型,核心竞争力从传统景观转向文化IP与情绪价值的综合塑造 [17] - 未来中西部与县域市场潜力巨大,“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将通过“生态文旅”等模式高效转化 [17] 企业战略与数智化思维 - 企业需以“取势·明道·优术”为框架,洞察宏观趋势、重塑产业认知、夯实创新根基 [7] - 针对数智化转型,企业需具备五大思维范式:边际成本思维、衍生收益思维、生态思维、最短路径思维和跨界思维 [19] - “发现并高质量满足需求”将成为新时代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需以数智思维重塑商业逻辑与价值网络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