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休克疗法(ECT)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科研团队在《自然》发文揭秘抗抑郁机制 腺苷信号成关键靶点
科技日报· 2025-11-06 12:47
6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罗敏敏实验室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发表重磅研究成果,首次证实腺 苷信号通路是氯胺酮与电休克疗法(ECT)产生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共同核心机制,为开发更安全有效的 抑郁症疗法提供了明确靶点。 抑郁症作为全球重大精神疾病挑战,约三分之一的难治性患者对传统药物反应不佳,氯胺酮与电休克治 疗是目前已知的有效干预手段,但前者存在解离、成瘾等副作用,后者可能导致短期失忆、认知受损, 其共同作用机制长期不明。 研究团队借助基因编码腺苷探针GRABado和光纤光度测量技术,实现了小鼠脑区腺苷浓度的实时监 测。实验发现,氯胺酮和电休克治疗均能快速且持续升高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与海马体的腺苷水平,而 这一区域正是情绪调节的关键脑区。通过遗传学与药理学验证,研究团队确认腺苷A1和A2A受体是抗 抑郁效应的必需条件,敲除或阻断这两种受体后,两种疗法的抗抑郁作用均完全消失。 机制探索显示,氯胺酮通过直接抑制线粒体三羧酸循环,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增加细胞内腺苷储备并释 放至细胞外,这一通路独立于传统认知的NMDA受体抑制机制。基于该发现,团队开发的氯胺酮衍生 物去氯胺酮,展现出更强的抗抑郁功效和更弱的运动亢进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