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业务

搜索文档
突然爆火后,电报终将消失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4 15:44
电报业务现状 - 北京个人电报业务量从1995年前每月超300万封降至现在一天不过百余封 [1] - 杭州电报服务已于2023年5月1日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仅剩北京西单联通营业厅提供电报服务 [1] - 杭州停止营业后,北京西单营业厅电报受理量每天80至100封,比之前增加近十倍 [2] - 2010年社会公众发电报仅200多封,已不列入统计指标 [7] 用户行为分析 - 当前发电报的顾客多为首次接触电报的"新人",主要出于好奇专程体验 [2] - 电报内容以祝福类为主,包括结婚、高考等祝福,占比很大 [3] - 5月20日和21日两天发电报顾客特别多,最特别的一封电报内容是一首诗 [2] - 年轻人重拾对电报兴趣,认为电报象征着凝固的时光,具有特殊纪念意义 [2][3] 电报业务运营 - 北京目前仅有两位报务员,分别为53岁和54岁 [3] - 报务员使用自动系统发报,支持电报码模式和汉语拼音输入 [4] - 中国联通建立"中国电报"微信群,方便全国电报业务人员交流 [5] - 公司计划升级现有电报纸,让营业厅成为年轻人打卡怀旧地标 [7] 历史数据 - 1978年北京电报总交换量2300万封,1990年增至4400万封 [6] - 业务最繁忙时,电报大楼一天收发报量达10万余封 [6] - 1993年后程控电话普及导致电报业务逐渐减少 [7] 未来发展方向 - 中国联通目前没有关闭电报业务的计划 [7] - 计划将电报融入特定场景如旅游纪念、文化活动等 [7] - 仅有的两位报务员退休前会另寻接班人 [7] - 尝试让电报"活"得更时髦,柜台旁陈列复古电报机模型和文创礼盒 [7]
北京每天个人电报量仍有百余封!发个“甥”字,您能读懂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4 13:26
电报业务现状 - 北京目前仅剩西单联通营业厅提供电报服务,日均业务量80-100封,比杭州停业前增长近10倍[4] - 4月30日单日受理量达127封,5月20-21日出现明显业务高峰[4] - 电报内容以祝福类为主,包括结婚祝福、高考祝福等,占比很大[6] 用户画像 - 23岁香港游客专程体验,首次发送两封电报给广州亲友[2] - 31岁博士毕业生发送5封毕业祝福电报,认为电报具有特殊纪念意义[3] - 60岁退休人员代发二十余封高考祝福电报,每隔三四天就要办理一次[4] 业务运营 - 电报系统已完成自动化升级,支持电报码和拼音两种输入方式[7] - 北京作为全国电报中转站,业务量曾从1958年300万封增至1990年4400万封[11] - 2010年公众电报业务量仅200多封,已不列入统计指标[15] 行业变迁 - 1995年前北京个人电报月均超300万封,目前日均仅百余封[2] - 程控电话普及(1993年)和移动通信资费下降导致业务量大幅下滑[15] - 汉显寻呼机和即时通讯软件的出现对传统电报形成冲击[15] 未来规划 - 计划升级电报纸设计,将营业厅打造为怀旧打卡地标[15] - 尝试将电报融入旅游纪念、文化活动等特定场景[15] - 保留两位报务员岗位并培养接班人[15]
杭州5月1日起全面停止电报业务!昨夜,他们都赶来了
环球网· 2025-05-01 08:40
电报业务终止 -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宣布自2025年5月1日起全面停止电报业务,杭州地区最后服务日为4月30日,此后全国仅北京保留发报业务 [1] - 终止前夕武林营业厅单日最高处理上千份电报,4月30日营业时间延长至晚8时半,现场加座至门口仍供不应求 [1][5][7] - 杭州最后一位专职电报员任宏(60岁)将在业务终止后半年退休,其1981年入职时电报房有300名员工24小时轮班,2023年仅处理不到30封电报 [7][9][11] 用户行为分析 - 终止前出现纪念性消费潮,包括代发服务(单用户代发20+封)、中考学生自我激励电报、外地游客专程打卡等行为 [3][5] - 用户动机集中于体验原始通讯形式(无社交功能的纯文字传递)和保存历史仪式感,上海用户专程跨城参与 [5] 行业发展历程 - 电报黄金时代(1980年代)单字费用0.07元(相当于当时5次公交票价),杭州日均处理国际国内电报上千封 [9] - 1993年住宅电话普及后市场份额急剧下滑,传呼机、移动电话、互联网等技术迭代加速淘汰进程 [11] - 全球电报业务存续近200年,杭州自1883年开通服务,技术迭代被行业专家视为必然结果 [18] 企业行动与历史意义 - 中国电信通过最后一封电报(计费字数276字)完成历史性告别,强调将转向智算时代和数字经济服务 [12][16][17] - 企业保留不同时期的电报信封(红/蓝/绿三色)作为历史档案,最后一封电报引用舞剧电码致敬行业 [13][19]
光阴的故事丨在5G时代发最后一封电报 电波中承载不变爱与记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4-28 07:49
电报业务现状 - 全国仅剩北京和杭州提供发电报服务 杭州将于5月1日停止电报业务 [1] - 公告发布后杭州营业厅发报业务激增 积压量达一千多张 [5] - 目前日均处理300封电报 高峰期达700-800封 公司紧急增派十余名老电报员支援 [40][42] 用户行为分析 - 主要用户为年轻人和游客 动机包括好奇体验(占比约60%)和怀旧纪念(占比约40%) [8][11][13] - 典型使用场景包括生日祝福(如小学生给母亲发电报)和纪念性事件(如旧居搬迁) [10][44] - 收费标准维持30年前水平 每个字符0.14元且仅收现金 [15] 技术设备变迁 - 最后一台服役20余年的发报机已于2023年10月报废 该机器可自动生成电报格式和邮戳 [17] - 现采用电脑打字+手工盖章方式替代 仍保留电报码输入(需记忆3000余字编码) [21][22][24] - 历史上使用BD055型电传打字机 通过打孔纸条实现信息传输 [29][33] 行业发展历程 - 1988年为杭州电报业务峰值 年发报量达194.85万份 [27] - 80年代电话普及率仅2.3%(杭州3.7万电话用户/157.66万总户数) 电报6小时内可达城市 [27] - 90年代起业务量锐减 近年年均发报量仅20-30份 报房规模从300人缩减至1人 [35][37] 社会文化价值 - 电报内容呈现时代特征 80年代以"接车""病危通知"为主 现今多为情感表达 [35][44] - 现存电报中70%包含诗歌/名言等文学性内容 体现情感传递功能 [44] - 具有历史传承价值 如陆老先生通过电报纪念其父20年代的电报工作经历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