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盐酸哌替啶片剂(杜冷丁)
icon
搜索文档
执法治利剑 守无毒天下
人民网· 2025-06-26 08:42
毒品犯罪治理成效 - 2024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犯罪案件35859件 2025年1至5月审结9343件 同比下降29.31% 近十年案件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1] - 典型案例体现对严重毒品犯罪和新型毒品犯罪的严惩立场 同时突出对未成年人群体的司法保护[1] 传统毒品犯罪特征 - 医疗用麻精药品非法流通案例:某医院院长苏某和8年间非法贩卖杜冷丁38万片 累计获利100余万元 被判处死缓[2][3] - 暴力抗法型毒品犯罪案例:温某鸿运输甲基苯丙胺2997.21克 两次驾车闯卡抗拒抓捕 被判处死刑[3][4] 新型毒品犯罪模式 - LSD"邮票"走私案:通过境外社交软件+虚拟币支付+国际邮件寄递+国内跑腿取货的非接触式犯罪链条 主犯秦某获刑1年[6][7] - "聪明药"走私案:工程师崔某购买含管制成分的利他林200粒(27.837克)和阿德拉50粒(24.92克) 被判处7个月有期徒刑[8] - 新型毒品犯罪呈现技术化特征:利用互联网、虚拟货币、跨境物流实现隐蔽交易 针对青少年和职场人群精准营销[9] 涉未成年人毒品犯罪 - "上头电子烟"案:主犯刘某明团伙向中学生贩卖含依托咪酯的电子烟63.0649克 并容留未成年人吸食[10][11] - 右美沙芬片案:苗某坡向12名未成年人贩卖管制药品9888片(148.32克) 获刑3年6个月[12][13] - 涉案主体多元化:从医疗机构到退休人员均存在违规销售管制药品行为 暴露监管漏洞[13]
38万片杜冷丁从公立医院流向毒品市场,院长被判死缓
新京报· 2025-06-23 14:12
毒品犯罪案例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毒品犯罪典型案例 指出近年来麻精药品替代滥用问题突出 存在从医院流向毒品市场的情况 [1] - 案例显示某公立医院院长苏某和利用职务便利 在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以医院名义申购盐酸哌替啶片剂536180片 私自加价出售 其中约38万片贩卖给无业人员 累计获利100余万元 [1] - 盐酸哌替啶片剂被多次转手贩卖 最终流入毒品犯罪前科人员手中 [1] 案件判决结果 - 法院认定苏某和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 因其利用院长身份大量购买并非法销售 犯罪持续时间长 次数多 数量大 社会危害极大 [2] - 苏某和在事发后补开红处方对抗审计侦查 罪行特别严重 [2] - 法院依法判处苏某和死刑 缓期二年执行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 药品滥用现状 - 随着国家对毒品犯罪打击力度加大 传统毒品价高难求 吸贩毒人员转而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医疗用麻精药品作为替代物 [2] - 盐酸哌替啶作为临床用合成镇痛药 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性 可能导致严重呼吸抑制 属于我国严格管制的麻醉药品 [2] - 盐酸哌替啶具有药品与毒品双重属性 一旦流入非法市场将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