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电视

搜索文档
OLED电视“叫好不叫座”,如何避免重蹈等离子覆辙?
犀牛财经· 2025-06-06 16:55
技术特性 - OLED技术因自发光特性带来极致画质 包括无限对比度 纯净黑场 广色域以及柔性设计可能性 被业界誉为显示技术标杆 [2] - 等离子电视曾凭借自发光技术碾压液晶 其色彩准确性 微秒级延迟和护眼特性获得"外行买液晶 内行选等离子"美誉 [2] - OLED采用有机发光材料 像素级控光使其在暗场表现 响应速度上全面超越传统LCD 更可通过蒸镀工艺实现8K分辨率 [2] 市场表现 - 2024年全球OLED电视出货量仅709万台 占整体电视市场比例不足4% 这一数字不如等离子电视巅峰时期年销量零头 [2] - 75英寸主流OLED机型2025年均价仍高达18000元 同尺寸Mini LED电视价格已下探至5000元区间 [2] - 欧美市场OLED电视在1500美元以上价位段市占率突破52% 消费者为画质溢价买单趋势明显 [4] 产业链分析 - LCD产业已形成完整生态 规模效应显著 而OLED面板生产仍高度依赖LGD与三星显示的4堆叠结构技术 设备折旧与材料成本居高不下 [3] - 等离子时代溃败源于封闭产业链策略 松下等日企垄断面板供应 导致三星 TCL等品牌转向推广液晶技术 [3] - 中国面板企业京东方 华星光电已建成OLED产线 预计2025年国产OLED面板自给率将突破50% [3] 发展前景 - 大屏化浪潮下 75英寸以上电视出货量年增速超40% 为OLED带来转机 [4] - OLED已渗透至智能手机 可穿戴设备 车载显示等领域 多元应用可分摊研发成本 [3] - 通过"新型显示"专项投入超百亿元扶持产业链 加速成本下降 [3] - OLED与等离子所处环境存在本质差异 正通过材料创新与产业链开放规避技术封闭与成本失控陷阱 [4]
日本TV,被中国打得一败涂地
创业邦· 2025-03-14 18:07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中国电视在日本市场份额首次突破50%,日本电视品牌逐渐凋零,中国电视逆袭源于日本企业“点错科技树”、中国品牌技术与价格优势、日本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因素,同时全球电视行业面临销量下滑,需探索新增长范式 [1][2][24] 分组1:中国电视逆袭日本市场 - 2024年“REGZA”(原东芝)、海信与TCL等中国电视在日本份额首次突破50%,松下考虑出售电视业务,东芝被海信收购,夏普归于鸿海旗下,日本电视品牌凋零 [1][2] - 2000年前后日本品牌押宝等离子电视,成本高且筑起技术壁垒,而液晶派可共同发展,最终松下2013年放弃等离子路线 [5] - 海信推出“mini LED”技术电视,价格比索尼、松下便宜,相似配置海信电视价格是索尼的40% - 60%,收获日本消费者青睐 [6][7] - 流媒体平台兴起使日本消费者选购电视核心诉求变为智能化,小米2024年8月推出不到4万日元(约2千人民币)的43寸液晶电视成爆款 [8] 分组2:日本NHK收费影响电视市场 - 日本《放送法》规定安装信号接收设备的人须与NHK签订收看合同并付费,不论是否观看,一切带屏幕设备都算,2025年费用1100日元/月起,引发民众不满 [12][14] - 不能接收电视信号的小米电视因可拒绝NHK付费,且配置尚可、价格实惠,在日本成爆款 [10][16] 分组3:全球电视行业现状 - 中国电视开机率从2016年的70%下降至2022年的不足30%,2019 - 2023年上半年销量从近5000万台降至不到1500万台 [20][21] - 大家不爱看电视原因包括电视台节目不吸引年轻人、生活习惯改变、电视端流媒体会员收费高、APP操作复杂广告多等 [22] 分组4:电视行业发展方向 - 电视厂商需重新审视电视在数字化时代的定位与价值,通过技术创新、生态构建与用户体验升级重塑竞争力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