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搜索文档
这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由一群高校师生共建
中国青年报· 2025-10-24 11:16
非遗馆概况与建设 - 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重庆移通学院与綦江区文旅委于2023年共建的校地合作项目,为全国首家以地级行政区命名的高校非遗馆[1] - 馆内收录了截至2024年底的6批共10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14项[1] - 从展厅结构框架、内容梳理到上墙设计,均由学校地域文化城市发展研究院的师生共同完成[2] 展馆内容与特色 - 展馆分为多个板块,包括展示42项非遗美食的“綦味乡愁”、展示川盐历史与长征遗迹的“盐马古道”、展示民间民乐的“古韵乡音”等[2] - 馆内展品多为师生通过26期田野调研,从乡镇传承人处亲手收集而来,包括一件百斤以上的石磨[5] - 该馆定位为注重互动性、承载性和延展性的“非遗馆”,而非仅注重物原生性的“博物馆”[5] 运营模式与活动 - 綦江多位非遗传承人经常受邀到馆内开设版画课、编制课等互动课堂,学校将每周三和周五下午设为自由参与文化活动时段[6] - 该馆不仅是地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更是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碰撞的创新场地,已产出《画中缘》、《麻乡约》等原创剧目[7] - 馆内设有陶艺课等实践课程,吸引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参与[11] 教育功能与学生培养 - 该馆作为学校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实践基地,旨在实现对学生立体的培养教育,提升其动手能力和人文素养[9] - 通过非遗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表达与创新能力、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涵养学生的同理心[9] - 学生将软件工程、数字经济等专业知识应用于非遗传播,如开发版画小程序、助力非遗馆网页制作等,提升了就业能力[12] 合作与影响 - 綦江区文旅委对非遗馆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学校师生与非遗传承人及乡镇街道进行沟通协调[3] - 通过努力沟通,成功征集到如“巴古陶”等面临失传的非遗项目展品[3] - 该馆是綦江区对外文化宣传的窗口,校区两万名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綦江文化的传播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