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青浦又添文化新地标 鹤龙美术馆新馆落成
解放日报· 2025-10-30 09:40
上海市鹤龙美术馆成立于2016年,是系统收藏海派名家名作的美术馆,创始人郭慰众二十多年来收 藏张大千、林风眠、吴湖帆、谢稚柳、唐云、程十发、陈佩秋等近现代海派大师作品300多幅,涵盖山 水、花鸟等题材,其中包括张大千的《玉兰》《杖经图》、程十发的《小河淌水》、唐云的《航埠橘 林》等。 新馆共设B1层、1层、2层及宫廷漆器四个馆,其中宫廷漆器馆内藏着20多件乾隆八年的珍贵漆 器。和传统美术馆不同,新馆的建筑设计前卫时尚,清水混凝土搭配玻璃幕墙,营造出充满艺术气息的 空旷感。馆内采用错层空间设计,每层展厅有7米多高,大幅书画作品悬挂其中,视觉冲击力很强,非 常适合拍照打卡。 记者 茅冠隽 前天,位于青浦区青松路的上海市鹤龙美术馆新馆落成,为青浦再添一座文化新地标。"万象海派 四季风华——首届海派艺术系列展"在鹤龙美术馆新馆开幕。 除了看展,新馆还为市民准备了丰富的文化活动,今后将定期举办艺术品鉴赏专题讲座、艺术教育 课程等,重点推介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及非遗传承相关内容。"新馆常年免费开放,希望能让海派艺术 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欢迎大家常来,把这里当成'家门口的文化客厅'。"馆长郭慰众说。 ...
重阳封坛承古韵 消费帮扶助振兴——乌杨白酒第十四届封坛文化旅游节盛大启幕
搜狐财经· 2025-10-29 20:54
岁岁重阳,今又酒香。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上午9时,乌杨白酒第十四届封坛文化旅游节暨乌杨 街道2025年消费帮扶活动在重庆忠县乌杨酒厂盛大启幕。来自数百位嘉宾与市民游客齐聚一堂,共赴跨 越千年的酒香之约,见证非遗传承与助农兴农的双向赋能。 此外,与封坛盛典同步启动的乌杨街道2025年消费帮扶活动,延续"特色农产品爱心购"模式,成为乡村 振兴的生动实践。乌杨的生态肉牛制品、散养土鸡土鸭、红心蜜柚等当地优质农产集中展销,通过"以 购代捐""以销助农"的方式搭建产销桥梁。据了解,去年同类活动曾实现近30万元交易额,今年更借助 文化旅游节的人流效应,助力农产走出田间、走进市场。 活动现场,乌杨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分别向冯以海、蔡福安、彭兴华送上慰问品。 随着鼓乐齐鸣,2025乌杨白酒封坛大典观礼仪式正式拉开帷幕。自2011年首届乌杨白酒封坛大典起,乌 杨白酒封坛文化节已成为展现忠县文化底蕴、品质追求及工艺精髓的重要窗口。乌杨街道党工委书记何 国辉在致辞中表示,重阳封坛,是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消费帮扶,是助力振兴的务实之举。 我们举办此次活动,既是以"封坛"为载体,延续乌杨白酒的非遗文脉,让"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酿 ...
闽东畲乡有所“特色校”:传文化、促产业、育人才
中国青年报· 2025-10-28 10:58
教育模式创新 - 将非遗传承融入课堂,以茶山为黑板、茶芽为课本,教学模式独特 [1] - 开发《山哈生来爱唱歌——畲族民歌集》等原创乡歌云教材,系统传授畲族历史与文化 [1] - 美育成为重塑职业尊严的关键,通过音乐课等途径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6] 专业与课程设置 - 开设茶艺与茶营销专业,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当地特色养生花茶产业 [1][3] - 对接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开设新能源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并建设实训基地 [8] - 课程设置采用产学研结合方式,涵盖茶树育种、非遗制茶技艺及电商营销全流程 [8] 产业结合与成果 - 学生通过直播带货、品牌设计为当地茶企服务,手工花茶成为远近闻名的“福安礼物” [4][8] - 学生参与设计的生产线优化方案因创新实用已被企业推广使用 [8] - 教学模式为当地农村妇女带来灵活就业机会,成为带动增收的源头活水 [1][4] 人才培养理念 - 培养目标定位为懂教育、会保育的复合型人才,而非简单技能工 [3] - 人才培养紧密围绕本土产业需求开展实践,旨在使学生成为当地发展的助力者 [5][8] - 最终目标是培养带着文化自信和技术底气走向世界的“种子” [8]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神箭手”吴俊亮:从冠军靶位到传承舞台
新华社· 2025-10-28 10:33
非遗传承与个人发展 - 传统箭术(锡伯族射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 - 吴俊亮是传统箭术非遗的自治区级传承人,今年37岁[1] - 吴俊亮16岁时因天赋被招入县射箭运动学校接受专业训练,并在各级别比赛中争金夺银[1] 业务拓展与商业化 - 吴俊亮退役后应聘到锡伯古城景区,成为游客的射箭教练[1] - 今年初,吴俊亮在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开办了一家射箭馆,主推传统弓箭文化,受到游客热捧[1] - 射箭馆的开设是借着非遗文旅热潮[1] 技艺研究与文化推广 - 吴俊亮钻研传统弓,自学骑马射箭、速射移动靶等多项技艺[1] - 随着传统弓赛事增多,他不断在全国各地参赛,在多项赛事中夺冠,并带出一批徒弟[1] - 吴俊亮加入“非遗进校园”活动,免费为小学生开展射箭培训以推广传承中华弓箭文化[1] 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 - 射箭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其背后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即“射以观德”[1] -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射箭是锡伯族万里西迁戍边精神的象征[1]
(活力中国调研行)AI赋能非遗传承 千年扎染焕新生
中国新闻网· 2025-10-24 14:37
核心观点 - AI技术赋能传统扎染工艺 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智能决策的跨越 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并提升产业效率 [1][4] 技术创新与工艺突破 - 公司成功研发国内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 融合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 [1] - 智能机械臂具备深度学习能力 能精准捕捉工艺师动作 技艺还原度高达95% [4] - 创新采用智能注染与手工扎花结合模式 兼顾生产效率与手工工艺的个性化 [4] 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 智能生产线使每条生产线工作量堪比5名工人 可替代30%的扎染工序 生产效率提升6倍 [4] - 染料利用率从60%跃升至92% 产品正品率高达98% 并大幅降低废水排放 [4] - 生产线于2024年初投产后 产品完成度保持在98%以上 公司销售收入增长22% 年产值已逾8亿元 [4] 市场拓展与产业影响 - 国潮扎染工艺品国内销量屡创新高 并远销美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4] - 公司构建实验室-工坊-市场全链条赋能模式 成长为国内艺术染整细分市场领军企业 [5] - 通过设立扎染博物馆与互动体验区 以数字化设施结合手工体验 推动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5]
这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由一群高校师生共建
中国青年报· 2025-10-24 11:16
非遗馆概况与建设 - 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重庆移通学院与綦江区文旅委于2023年共建的校地合作项目,为全国首家以地级行政区命名的高校非遗馆[1] - 馆内收录了截至2024年底的6批共10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14项[1] - 从展厅结构框架、内容梳理到上墙设计,均由学校地域文化城市发展研究院的师生共同完成[2] 展馆内容与特色 - 展馆分为多个板块,包括展示42项非遗美食的“綦味乡愁”、展示川盐历史与长征遗迹的“盐马古道”、展示民间民乐的“古韵乡音”等[2] - 馆内展品多为师生通过26期田野调研,从乡镇传承人处亲手收集而来,包括一件百斤以上的石磨[5] - 该馆定位为注重互动性、承载性和延展性的“非遗馆”,而非仅注重物原生性的“博物馆”[5] 运营模式与活动 - 綦江多位非遗传承人经常受邀到馆内开设版画课、编制课等互动课堂,学校将每周三和周五下午设为自由参与文化活动时段[6] - 该馆不仅是地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更是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碰撞的创新场地,已产出《画中缘》、《麻乡约》等原创剧目[7] - 馆内设有陶艺课等实践课程,吸引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参与[11] 教育功能与学生培养 - 该馆作为学校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实践基地,旨在实现对学生立体的培养教育,提升其动手能力和人文素养[9] - 通过非遗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表达与创新能力、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涵养学生的同理心[9] - 学生将软件工程、数字经济等专业知识应用于非遗传播,如开发版画小程序、助力非遗馆网页制作等,提升了就业能力[12] 合作与影响 - 綦江区文旅委对非遗馆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学校师生与非遗传承人及乡镇街道进行沟通协调[3] - 通过努力沟通,成功征集到如“巴古陶”等面临失传的非遗项目展品[3] - 该馆是綦江区对外文化宣传的窗口,校区两万名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綦江文化的传播员[7]
中国文旅集体“向前一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3 15:09
服务升级 - 官方发布各类“保姆级”攻略,内容涵盖目的地公共服务、游览线路、美食体验和购物指南,相关攻略数量大幅增长[1] - 现场保障全面升级,覆盖迎宾、游程和安全环节,致力于全程、全天候提升服务体验[1] 内容创新 - 互动参与成为新亮点,带妆巡游和场景NPC已成为景区、街区、旅游区的标准配置[1] - 文旅项目从静态的“看”发展为动态的“玩”,形式包括手作、快闪合唱及全域主题式沉浸体验,项目方结合自身资源不断创造新玩法[1] 产业融合 - 文商旅体全方位协同发展,“旅游+”、“文+旅”、“体+旅”、“商+旅”等模式成为热点[2] - 具体融合形式多样,包括跟着演唱会的City Walk、公园品牌集市、旅行社服务体育赛事、商业空间变身旅游景区等,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市场活力[2] 非遗传承 - 非遗项目如打铁花、舞龙、民俗表演常驻景区,游客可亲身体验剪纸、吹糖人、捏面塑等技艺[2] - 经营主体、非遗传承人及行业组织三方协作,将非遗展示融入博物馆、展览馆和集市,助力非遗走近消费者并激发新需求[2] 场景体验 - 通过灯会光影、街区风情、复古场景再现及VR技术打造多元沉浸式体验空间[3] - 升级的场景衍生出旅拍、角色扮演、带妆旅游、参与微短剧拍摄等新消费内容[3] 营销推广 - 营销推广覆盖假期前后,从政府发言人推介到媒体传播,再到经营者资讯供给和新媒体助攻,全景呈现文旅消费“菜单”[3] - 线上咨询、购票、预约出游成为重要消费形式,售票和咨询等环节无缝承接市场需求[3]
年轻茶人的 铁砂掌修炼记
杭州日报· 2025-10-22 10:40
行业传承与人才培养 - 西湖龙井茶行业举办2025年年轻人炒制技艺集训 由19家茶企 非遗工作室与乡村工匠携手 为210名青年学员搭建非遗传承桥梁 其中80后和90后学员占比超过80% [2] - 培训聚焦核心产区炒制技能提升 内容兼顾传统与创新 包括十大非遗炒制手法的实操训练 理论教学与普法宣传 部分集训点创新增设机手结合教学以对接现代茶产业需求 [2] - 自2020年起 该集训已连续培育千余名青年茶人 多名学员在省市级赛事中脱颖而出 构建起政府主导加社会参与的良性生态 [3] 技艺创新与现代化 - 年轻茶人引入创新思维 例如使用数据精准炒茶替代传统手感控温 通过特制手套和测温枪等工具实现现代温控的理性精准 旨在激发茶香并留住鲜爽 [2] - 培训将口口相传的老经验转化为年轻学员易懂的新方法 例如教大家通过观察茶油光泽判断火候 体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2] 从业者发展与行业活力 - 出现从媒体人转型茶师并实现从徒弟到导师蜕变的案例 以及茶二代和茶三代返乡接力的趋势 为行业注入年轻活力 [2][3] - 青年茶人传承过程艰辛 例如手掌磨出水泡仍坚持练习 体现了行业对技艺磨砺的重视 有助于西湖龙井非遗技艺在时代浪潮中永葆鲜活 [3]
职教国潮中的“青春守艺人”
中国青年报· 2025-10-20 06:52
社团概况与定位 - 社团名称为麓台学社,其命名灵感源自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潍坊麓台,旨在延续当地文脉 [1] - 社团构建了包含书法、国画、风筝、民间美术等九大部门的非遗课程体系 [1] - 社团得到四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支持,通过年均20余场的深度授课指导百余名社员 [1] 技艺传承与教学特色 - 教学强调“做中学”的理念,通过手把手指导将古老智慧内化于心 [1] - 核心技艺要领包括“稳剪慢转”与“意先于纸”,即剪细线条时手腕要定、转纸要稳,且创作前需理解纹样背后的文化寓意 [2] - 技艺传承注重细节刻画,例如通过斜刻短促密集的线条来模仿布料纹理 [3] 创作成果与获奖情况 - 社团凭借《十大清官》系列剪纸作品在第二届“青未了”杯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大赛中获“美术创廉”单元优秀奖 [2] - 创作过程注重从细节中挖掘故事,如通过官帽翅宽度、衣摆线条等刻画人物性格 [3] - 社团成员为完成作品进行了持续一个多月的密集打磨,期间产出大量草稿与笔记 [3] 创新拓展与社会影响 - 社团将技能应用场景向校外延伸,策划“云上美术作品展”等线上活动,并设计开发主题剪纸衍生品、篆刻文创等产品 [4] - 其创造性转化的成果从校园走向全国职教周展演等更广阔舞台,赢得广泛赞誉 [4] - 成熟的社员开始承担教学角色,帮助新成员调整技艺并传授作品背后的知识,实现技艺的代际传承 [4]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千年陶都的薪火传奇
新华社· 2025-10-19 20:00
行业历史与地位 - 荣昌陶器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素有“红如枣、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的美誉 [1] - 荣昌陶产品曾作为“国礼”赠予多国政要,远销欧美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1] - 2011年,荣昌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 行业曾经历繁盛,民谣描绘“窑火烧亮半边天”的盛景,但后受多重因素影响,企业一度陷入关停 [1] 公司发展与传承 - 传承人刘吉芬于1996年辞去贵州工艺美术陶瓷厂厂长职务,回到荣昌与亲戚开办“安北陶器厂” [3] - 公司创办工作室精进技术,其荣昌陶作品斩获“工匠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百花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等奖项 [3] - 公司广收学徒,培养出260名陶艺技术骨干,其中30人获评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3] - 2023年,公司与传承人女儿共同创立重庆市荣昌陶窑口博物馆,以多元实践为非遗传承赋能 [3] 创新传承模式 - 公司致力于技艺传承,理念是“捧着技艺寻知音”,而非“守着窑火等风来” [4] - 自2018年起,公司探索新路子,对听障学生进行陶艺培训 [5] - 公司招收的聋哑人徒弟能每天投入8小时专注学习拉坯、塑形、上釉等传统技艺,并在区、市乃至全国各级陶艺大赛中取得名次 [5] 行业现状与活力 - 在荣昌安陶小镇,各具特色的荣昌陶工作室沿街排布,成为亮眼风景 [5] - 工作室中既有坚守数十载的老匠人,也有朝气蓬勃的“80后”“90后”创业者 [5] - 行业产品从造型古朴的泡菜坛到创意可爱的动物陶塑,既延续千年文化基因,也展现新时代创新活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