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

搜索文档
电影《东极岛》欧洲首映礼在英国伦敦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18 15:41
中英各界观众观看电影《东极岛》。杨浩鹏摄 郑泽光表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至暗时刻,中英两国虽身处不同战场,却肩负抗击法西斯侵略、捍卫人类 正义的共同使命。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深厚友谊。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在1942年10月,浙江舟山渔民冒着日 军枪林弹雨,奋不顾身救出"里斯本丸"号船上的384名英军战俘。电影《东极岛》及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生 动再现了东极渔民的英勇事迹。 郑泽光说,"里斯本丸"号船营救事件已经过去83年,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宝贵记忆, 续写中英人民友谊。世界越是动荡不安,就越应该促进中英人文交流,加强双方各领域合作,共同维护二战胜利 成果,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电影《东极岛》取材于1942年发生在东极岛的真实事件。日本军队征用货轮"里斯本丸"号,将1800余名英国 战俘从香港押往日本途中,船只在中国浙江舟山群岛附近遭美军击沉。危急关头,当地渔民奋不顾身,冒险营救 落水战俘,谱写了一段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壮举。影片主创团队表示,这正是他们不畏困难、坚持还原历史的初 心所在,和平来之不易,更应被世人倍加珍惜。 人民网伦敦8月17日电(徐量、许立 ...
电影《东极岛》欧洲首映招待会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8-17 13:47
郑泽光说,80年前的今天,日本战败并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它强加给中国人民,亚洲其他国家人民 以及英国人民的深重灾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至暗时刻,中英两国虽身处不同战场,却肩负抗击法西 斯侵略、捍卫人类正义的共同使命。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深厚友谊。 1942年10月,浙江舟山渔民冒着日军枪林弹雨,奋不顾身救出"里斯本丸"号船上的384名英军战俘。电 影《东极岛》以及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生动再现了东极渔民的英勇事迹。 中新网伦敦8月17日电 (欧阳开宇李可奕)当地时间8月15日,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出席电影《东极岛》 欧洲首映招待会并致辞。 长期致力于收集整理"里斯本丸"号事件资料的英国退役少校费恩祺、"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丹尼斯·莫 利之女丹妮丝·维尼、"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家属协会主席琼斯等家属代表、电影《东极岛》主创团 队成员、出品人梁静等出席招待会。观看首映的英各界观众多达790人,会场座无虚席。 郑泽光说,我们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刻观看这部影片,重温这 段感人故事,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里斯本丸"号船营救事件已经过去83年,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 们应该铭记这 ...
历史的回响 和平的宣誓——中国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
新华网· 2025-07-08 00:0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未涉及具体公司或行业分析,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投资相关的行业或公司信息。该新闻为纪念抗战胜利的历史事件报道,主要内容聚焦于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传承领域。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市场数据或产业政策的财经类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港首映
新华网· 2025-07-07 11:11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首映 -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香港举行首映礼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首映礼在香港铜锣湾影艺戏院举行 观众出席观看首映场 [4] - 电影制片人兼导演方励出席首映礼并接受采访 [5] 纪录片内容与历史背景 - 纪录片取材自1942年太平洋战争时期真实事件 日军运俘船"里斯本丸"号被美军击中 舟山东极渔民救起384名英军战俘 [2] - 影片历时8年拍摄 抢救性寻访亲历者及后代 挖掘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 [2] - "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历史起点在香港 与香港有深厚渊源 [6] 社会反响与教育意义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表示 该历史是鲜活爱国主义教材 提醒历史不应被遗忘 和平来之不易 [4] - 导演方励指出 今年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 面向香港观众讲述抗战故事展现人与人真挚情感具有特别意义 [8] - 香港市民方女士认为 影片不仅是历史回顾 更提醒和平需要代代守护 [8] 影片发行计划 - 纪录片将于7月24日登陆香港院线 [8] - 公映前将进入香港理工大学面向学生群体展映 [8]
让历史的碎片汇成星河(环球走笔)
人民日报· 2025-06-03 06:02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内容概述 - 纪录片讲述1942年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时被美军鱼雷击中,中国东极渔民冒死救下384名英军战俘的历史事件 [1] - 导演历时8年走访幸存者、战俘家属、救援渔民及美日相关人员,通过多视角还原中英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历史 [1] 影片艺术表现与社会反响 - 影片通过展现渔民英勇施救、战俘亲情友情、跨国家爱情等多元情感,揭示战争中被遮蔽的人性光辉 [2] - 采用渔民朴素信念"救人一命,天上一星"与日军暴行对比的叙事手法,形成强烈戏剧张力 [2] - 英国下议院议员与枢密院大臣公开肯定影片价值,强调"历史应当被铭记" [1] 历史纪念活动进展 - 浙江省舟山市东极镇青浜岛揭幕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18名战俘后代与渔民后代共同参与仪式 [3] - 影片在英国上映后引发广泛共鸣,放映厅观众多次出现沉浸式情感体验 [2] 历史叙事完整性探讨 - 影片通过并置幸存者感恩、日本船长后代茫然、学者回避等对立叙述,构建多维度真相还原框架 [2] - 片尾以384名获救者及遇难者姓名展示作为记忆载体,强化历史教育功能 [2]
专栏丨“里斯本丸”沉没了,但人性之光永不沉没
新华网· 2025-05-26 09:12
历史事件回顾 - 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浙江舟山附近海域时被美军击中,日军射杀逃生人员导致800多人遇难 [1] - 舟山东极渔民冒险营救384名英军战俘,提供米汤、咸鱼和草药等有限物资 [2] - 英军战俘日记记录中国渔民赠送的烤番薯是"战俘营3年里最温暖的食物" [2] 纪念活动与文化交流 - 2025年5月20日"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在浙江舟山东极青浜岛揭幕,18名英国战俘后代参与 [1] - 2025年5月23日中国国家电影局和驻英大使馆在伦敦举办"中国电影节",近200名嘉宾观看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 [2] - 纪录片历时8年制作,包含亲历者访谈和珍贵历史影像 [2] 社会反响与评价 - 英国《泰晤士报》评价纪录片为"关于勇气与同情心的非凡故事",《卫报》称其"以深切同理心讲述英国战时悲剧" [3] - 英国议会下议院议员柯尔斯廷·沙利文提及事件,下议院领袖露西·鲍威尔回应悲剧"需要被铭记" [3] - 英国"里斯本丸"纪念协会主席称纪念碑"连接过去与现在、中国与英国、悲痛与团结" [1] 历史意义与传承 - 中国驻英大使郑泽光指出事件证明"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2] - 最后一位参与救援的渔民林阿根去世时,英方幸存者后人唁电赞扬其"勇气、英雄主义与善"的遗产 [4] - 近年来英国战俘后代多次赴中国纪念,英国本土也持续举行沉没周年纪念活动 [3]
金海燕亚洲艺术节最佳纪录片背后的沪藏三十年
新华网· 2025-05-03 08:29
纪录片获奖与艺术节概况 - 纪录片《沪藏长歌》与《里斯本丸沉没》共同获得金海燕奖•首届亚洲艺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纪录片奖项,从全球187部作品中脱颖而出 [1] - 电影节评审团由国际顶尖影人组成,历经157天高强度审片与多轮闭门研讨 [1] - 电影节汇聚洪尚秀、黑泽清和贾樟柯等国际影坛巨匠与新生代创作力量,定位为中国及亚洲首个以"艺术探索"为精神坐标的国际电影节 [1] 纪录片内容与主题 - 影片通过十位普通藏族人的命运切片,展现从海拔4000米的日喀则到海平面4米的浦江两岸的文明融合,评委会认为其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微观样本" [1] - 内容涵盖藏族女孩卓玛的氆氇织机与巴黎LV秀场的文化碰撞,形成"山海共春"的时代图景 [1] - 终章镜头通过雅鲁藏布江与黄浦江航拍对剪,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经济数据增长,更是文明基因融合与生命尊严的体现 [3] 创作背景与拍摄手法 - 创作团队采用"雅布工作法",以藏族"糌粑点赞"习俗为灵感,通过"四不两直"调研方式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历时三年完成拍摄 [2] - 拍摄素材包括日喀则人民医院首例3D打印髋关节置换手术、拉孜堆谐非遗登上杨浦滨江舞台、江孜氆氇工坊与上海沙涓羊绒的时尚联名等,体现援藏政策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 [2] 社会价值与全球化意义 - 上海天文台在日喀则建设的望远镜既服务高原科普教育,也成为全球天文观测网络关键节点,呈现"在地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2] - 影片向世界传递东方治理智慧,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基础设施跨越与文明融合的双重维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