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罗(美的人形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从“表演”到“工作”,人形机器人离“进厂打工”还有多久?
机器人圈· 2025-06-19 17:56
行业趋势 - 人形机器人从"表演"到"工作"的跨越面临严苛技术考核,大规模普及乐观估计需3-5年甚至更久[1] - 工业场景要求机器人具备三大核心技术集群:高保真环境感知与认知智能、高精度全身协同与灵巧操作、高可靠性工业级稳定与安全[4] - 车企和家电企业跨界布局机器人赛道,特斯拉、小鹏、广汽等6家车企已推出人形整机成品,美的自研机器人进入工厂测试[6][8] 技术挑战 - 工业场景需微米级定位精度、高级别防护等级和稳定性,例如汽车发动机装配中细微偏差会导致质量问题[5] - 工厂环境对硬件稳定性和鲁棒性要求极高,高温等恶劣条件仍是挑战[7] - 人形机器人在仓储、物流等场景效率争议存在,特斯拉前负责人认为双足设计不实用[10] 商业化进展 - 优必选全球首次签署2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应用于东风柳汽整车制造[3] - 美的机器人"美罗"已实现生产系统融合,可执行巡检、首检搬运等任务,计划下半年进入线下门店[6][7] - 优必选规划2033年实现10多种技能的通用型工业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12] 跨界企业动态 - 车企跨界优势显著:自动化、供应链管理、三电系统等技术栈与人形机器人高度重合[8] - 美的机器人已部署洗衣机工厂,完成第一阶段调试并融入生产业务系统[6][7] - 家电企业布局家庭服务机器人,未来或成智能家居中枢[8][9] 形态发展 - 未来工厂可能多形态并存:双足机器人适应复杂立体空间,轮式/履带式主导平面产线[10] - "人形"定义不应绝对化,核心是智能与好用,人形仅是实现路径之一[11] - 节卡认为人形机器人优势在于适配产线柔性化、智能化需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