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安徽 | 安徽合肥核聚变能加速冲刺:用一杯海水点亮万家灯火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5:51
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 - 可控核聚变技术借鉴太阳发光发热原理,利用氢同位素氘和氚结合释放巨大能量,氘可从海水中提取,氚通过氘和锂反应产生 [5] - 一升海水提取的氘发生核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5] - 核聚变具有原料丰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特点,反应条件失效时会瞬间停止,不存在核泄漏风险 [6] 中国核聚变研究进展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多项突破:先后达到60秒、100秒、403秒长脉冲运行,2023年1月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6]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于2023年5月启动总装,采用全超导技术路线,体积缩小但功率密度提升,聚焦能量输出超过输入的核心目标 [8]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项目)预计2023年底建成,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研究测试平台 [9][11] 核聚变产业链布局 -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作为BEST装置实施主体,已孵化30余家核聚变相关企业,部分已上市并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8][9] - 合肥汇集近60家核聚变企业覆盖超导线材生产、主机设备制造、设计运营等全产业链,2023年成立的聚变产业联合会已有200余家会员企业 [9] - 衍生技术应用广泛:太赫兹偏振干涉仪技术用于地铁安检,超导磁体等技术用于医疗产业 [8] 商业化发展路线图 - BEST装置预计2027年建成,2030年首次演示聚变发电,2035年建成工程示范堆,2050年前实现商业化发电 [11] - 核聚变商业化将推动能源结构变革:石油煤炭回归化工原料属性,风光电力退居补充角色 [11] - 核聚变装置本身构成巨大商业场景,仅BEST装置就可能包含数百万个零部件 [8]
合肥,为人类“种太阳”
AI研究所· 2025-06-20 17:17
人造太阳最新进展 - 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4] - 采用200多项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包括主动冷却技术解决内壁材料熔化难题[4][7] - 已完成超15万次实验,推动核聚变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跨越[7][8] - 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高约束模式运行,聚变三乘积达10^20量级[9] 核聚变产业链影响 - 上游原材料需求激增:氘(1升海水=300升汽油能量)、锂(增殖氚)、铍(屏蔽辐射)、超导材料(磁体制造)[11][12] - 中游设备制造升级:加热/真空/磁体系统等高端装备推动精密加工技术突破[13] - 下游能源格局颠覆:商业化后将替代化石能源,提升能源安全(减少进口依赖)[14] 合肥科研与产业布局 - 拥有EAST、CRAFT等重大设施,聚变产业联盟汇聚1000多家单位攻关核心技术[16][18] - 建设BEST装置(2027年建成),使用真实氘氚燃料进行聚变发电演示[9] - 政府强力资金支持+安徽创新馆等转化平台,加速实验室成果产业化[19] 国家战略规划 - 实施"三步走"战略:2035年目标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能量输出>输入20倍)[9] - 中国环流三号标志聚变研究快速挺进燃烧实验阶段[9] - 核聚变技术领先将重塑全球能源竞争格局[14]
布局无尽能源:这7家能源公司正在革自己的命?
搜狐财经· 2025-06-03 22:47
中核集团透露,近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即同时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摄氏度、高约束模式 运行,创下中国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图源:新华社 5月1日,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正式启动。BEST装置 将在第一代中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的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引领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为中国聚变能的发展做出前瞻性和开创性贡献。 可控核聚变作为"能源终极解决方案",其燃料氘可从海水中提取,理论储量可供人类使用数百亿年。尽管核聚变能领域长期被冠以"永远还差五十年"的 标签,但近年来更多企业的入局表明,人类对这一终极能源的探索热情并未因技术挑战而消退。 目前,企业布局核聚变主要采取自主科研与战略投资两种方式。 能量奇点的计划是在2027年完成下一代强磁场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170的建设,该装置以实现Q(氘氚等效能量增益)>10为目标。 星环聚能 星环聚能成立于2021年10月,以建成中国首个商用可控聚变堆为目标,专注小型化、商业化、快速迭代的可控聚变能装置。其核心团队成员均毕 ...
可控核聚变行业系列报告之一:产业化进程加速,中国领航开启聚变元年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03 21: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 [3][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随着技术突破、政策落地和国内招投标加速,核聚变技术工程化与商业化进程有望加快,看好可控核聚变全产业链投资机会,推荐从核聚变总体项目挖掘核心配套标的和关注产业链高壁垒及高价值量环节两条主线,建议关注联创光电、国光电气等相关标的 [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进展或将突破“永远的”五十年 - 核聚变原理:发展核聚变能关键因素为能量密度高、安全清洁、可持续;氘 - 氚(D - T)反应是主流方案,需满足聚变三乘积条件;核聚变 Q 值是衡量反应能量产出与输入比的关键参数 [14][18][21] - 技术路线:磁约束聚变凭借稳定性和技术基础成熟等优势成主导,惯性约束并行探索;托卡马克是最成熟磁约束聚变装置形式,磁体系统是关键技术支撑 [22][26][29] - 发展现状:可控核聚变研究进入工程化验证阶段,国际聚变界处点火装置试验阶段并向反应堆工程物理实验阶段过渡;多数参与企业认为商业化及供电将在 2031 - 2040 年实现 [31][36][39] - 政策指引:我国形成从国际合作到自主攻关的政策演进路径,基本建立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应用的政策体系;发达国家将可控核聚变提升到能源战略层面 [41][43][45] 全球聚变格局:ITER 实现国际合作,全球持续加大聚变布局 - ITER 计划:是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目标是建造可自持燃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堆;我国投入占总额 9.1%,承担多项核心技术研发 [48][51][52] - 全球:公私合作模式加速核聚变进程,各国加大拨款投入;主要参与公司有太阳神能源、英联邦聚变系统公司、TAE 等 [61][63][64] 中国聚变崛起:多种路线并行发展,招标节奏加速 - 科研院所:我国磁约束聚变取得重大进展,科研院所聚焦托卡马克路线;2025 年开启密集招标,大额订单逐步落地 [68][75][83] - 民企:我国核聚变参与民企有能量奇点、新奥集团、星环聚能等,采用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87][90][94] 聚变工程建设铸造千亿蓝海市场,关注高壁垒及高价值量环节 - 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中游为设备及工程建设,下游为核电站运营;ITER 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磁体系统、真空室等 [101][104] - 市场空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预计 2029 年达 4795 亿美元;2025 - 2035E 装置迎来密集建设期,市场空间约 2035 亿美元 [107][108][110]
深度| 万亿可控核聚变赛道群雄逐鹿,中国“人造太阳”商业化曙光初现
第一财经· 2025-05-10 14:37
可控核聚变行业进展 - 国内可控核聚变项目预计主流技术路线2035年进入示范阶段,2050年左右实现商业化发电 [1] -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提前两个月启动,计划2027年完成 [1]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完成世界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组件建造 [1] - 新奥集团"玄龙-50U"球形环装置实现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温度达4000万度 [5] - 中科院EAST装置实现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运行 [8] - 中核集团"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 [8] 技术路线与突破 - 当前主流技术路线包括重力场约束、激光惯性约束和磁约束核聚变 [6] - 磁约束装置中托卡马克和球形环是主要类型,球形环结构更紧凑 [6] - 新奥计划2026年在玄龙-50U实现氢硼聚变反应,2030年在"和龙-2"实现全面热核聚变 [5] - 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可提高磁场效率,降低建造成本 [15] - AI技术可优化等离子体控制参数组合,加速实验验证 [15] 商业化进展 - 全球核聚变公司数量从2022年33家增至2023年45家 [16] - 2023年全球核聚变产业吸引投资71亿美元(约514亿人民币) [16] - 中国形成三股主要力量:初创企业、国家队和民营企业 [16] - 中信证券预计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达2.26万亿元 [18] - 新奥集团自2017年以来聚变研发投入达40亿元 [5] 企业动态 - 东方财富可控核聚变板块5月6日收涨6.11% [1] - 雪人股份、海陆重工等概念股涨停,联创光电、西部超导等多股跟涨 [1]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获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合计17.5亿元投资 [16] - 西部超导从ITER项目供货商拓展至医疗、半导体等领域 [18]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总装正式启动;华谊集团拟收购三爱富六成股权丨新能源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7 07:43
可控核聚变领域进展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总装正式启动 该项目将安装超导磁体系统、杜瓦等核心部件 建成后有望率先实现聚变发电实验演示 [1] - 合肥BEST项目获国际专家认可 认为其将验证核聚变能源商业应用性 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重要突破 [1] - 消息刺激可控核聚变概念股爆发 久盛电气、合锻智能等个股大幅上涨 反映市场对核聚变商业化前景的期待 [1] 华谊集团收购三爱富 - 拟以40.91亿元现金收购控股股东持有的三爱富60%股权 交易资金来自自有及自筹资金 预计不会造成显著财务负担 [2] - 三爱富拥有完整有机氟化学产品链 收购将拓展公司在含氟聚合物、氟碳化学品及含氟精细化学品领域的业务布局 [2] - 交易需经股东大会批准及国资部门备案 完成后将实现主营业务适度多元化 强化先进材料领域竞争力 [2] 紫金矿业资源整合 - 完成收购藏格矿业3.92亿股股份 合计持股比例达26.18% 取得控制权 新增铜、锂和钾资源储备 [3] - 将提升对巨龙铜矿的运营管理效率 计划与藏格矿业在资源、产业、技术等方面深度协同 [3] - 此次收购是资源扩张战略的关键步骤 旨在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化 提升整体投资价值 [3]
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工程总装正式启动
快讯· 2025-05-02 09:00
聚变能发电进展 -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启动 [1] - BEST装置将在第一代中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1] - 该装置将引领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并为中国聚变能发展做出前瞻性贡献 [1] 项目启动细节 - 工程总装于5月1日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正式启动 [1]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将于后年建成 五年内有望“点亮第一盏灯”
环球网资讯· 2025-04-28 14:08
核聚变能发展 - 我国正在合肥建设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预计2027年建成,5年内有望实现"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1] - 中国"人造太阳"EAST刷新"亿度千秒"世界纪录,标志聚变能源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 [1] - 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已启动工程设计,未来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完成ITER到原型电站的技术过渡 [1] 核电行业规划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50年全球核能将突破11亿千瓦,我国计划2025年底实现6500万千瓦核电装机 [1] -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具有建造周期短、单机投资低、厂址适应性强等优势,全球关注度日益提升 [2] - 我国已建成全球首个第四代球床式高温气冷堆,有望率先建成陆上小型压水堆"玲龙一号",2030年左右完成小型堆商业示范 [2]
中国科学家:预计5年内点亮第一盏“核聚变灯”
新华网· 2025-04-27 10:41
核聚变技术发展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预计最迟到2030年将实现"核聚变灯"在中国点亮[1] - 核聚变反应通过轻原子核结合释放巨大能量 一杯海水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2] - 东方超环(EAST)是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2024年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运行纪录[2] - 合肥正在建设BEST装置 计划2027年建成并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2] 核聚变技术优势 - 核聚变发电具有燃料无限(氘取自海水)、零碳排放(产物仅为氦气和中子)、固有安全性(无堆芯熔毁风险)三大优势[2] - 聚变能可灵活调峰 未来能源结构将形成"小部分可再生能源+大部分聚变能"格局[2] 行业活动与商业化进展 - "好望角科学沙龙"聚集70多位专家学者及投资人 探讨核能科研到商业化的路径[3] - 国际社会将聚变电视为破解能源困境的关键 各国加速推动其商业化进程[3] - 聚变技术外溢效应显著 超导/加热/诊断等技术已实现"沿途下蛋"的经济效益[3]
走进中国“人造太阳”诞生地:2027年中国将建成聚变能实验装置,在全球率先演示聚变发电
环球网资讯· 2025-04-23 06:56
中国"人造太阳"EAST技术突破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 刷新世界纪录[1] - EAST是世界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包含超过200多项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2] - 装置运行需克服等离子体稳定控制(毫秒/毫米级精度)和主动冷却两大技术挑战 已累计进行15万次实验[3] 核聚变技术原理与优势 - 可控核聚变通过氘氚聚变释放能量 一升海水提取的氘相当于300升汽油能量 且无放射性污染[2] - 托卡马克装置利用强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 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重要方向[2] - 聚变三乘积(温度/密度/约束时间)缺一不可 中国"亿度千秒"突破为国际研究提供关键数据[5] 国际合作与工程进展 - 中国承担ITER计划约9%核心部件研制 交付进度和质量100%达标 创造多项成员第一[5] - 中国自主制造的最后一根校正场线圈内馈线已于4月11日运往法国ITER总部[5] - EAST突破标志着中国聚变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5] 中国核聚变发展路线 - 正在建造的BEST装置预计2027年底建成 将全球率先演示聚变发电并实现燃料自持[6] - 下一代CFEDR示范堆已开展工程设计 目标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6] - 实施"EAST-BEST-CFEDR"三步走战略 逐步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6] 产业带动效应 - 聚变研究推动超导/电源/材料/低温制冷等技术发展 已应用于交通/医疗/航天等领域[7] - 聚变产业链正在形成 相关技术转化产生显著经济效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