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AI高考通

搜索文档
BAT三巨头混战AI高考报志愿,争最强AI升学搭子,张雪峰要失业了?
36氪· 2025-06-10 18:51
高考AI志愿填报行业分析 行业现状 - 2025年全国高考考生达1335万人,AI技术已应用于考场巡查、作文评阅等环节[1] - 志愿填报市场存在政策限制与信息冗余痛点,催生AI工具需求,三大科技公司(夸克、百度、腾讯)推出差异化解决方案[1] - 基础数据同源化:平台均接入中国教育在线、省级招考院等官方数据,覆盖一分一段表、录取位次等硬指标[2] - 软数据存在盲区:就业率、薪酬等维度因高校披露不全难以整合,影响决策深度[3] 技术方案对比 夸克高考 - 采用"先想后搜"模式,通义千问大模型支持深度搜索,可动态调整搜索策略并引用权威信源[10] - 提供双策略推荐(院校/专业优先)、三年录取概率标记及同分考生去向可视化[6] - 界面结构化程度高,但AI功能集成度较低,复杂意图理解能力有限[30] 百度高考 - 多模型联调架构:支持文心一言、DeepSeek-R1、通义千问协同输出建议[14] - 独家整合百度搜索热度数据,提供专业PK、实时热搜榜等动态参考维度[13] - 存在信息冗余问题,界面组织杂乱,缺乏横向对比工具[35] 腾讯AI高考通 - 行业首款高考智能体,基于腾讯混元+DeepSeek-R1模型实现全流程服务[21] - 支持多模态输入解析,结合生成式回答与传统网页搜索[21] - 对话交互体验最佳,但推荐结果个性化程度不足,配置功能待优化[38] 实测表现 - 夸克推荐保守:针对江苏526分考生推荐10个志愿,未覆盖复合需求(如"宿舍条件+就业")[25][30] - 百度模型协同效果待提升:文心模型未生成专业志愿组,需手动触发模拟填报[32][33] - 腾讯推荐量最大(23个志愿),但未充分响应性格特质等个性化参数[36][40] 行业趋势 - AI技术正消除信息不对称,但无法替代主观决策,需平衡算法解释力与易用性[44] - 未来竞争焦点转向:复杂意图理解精度、多维度偏好匹配、功能协同性[44] - 数据维度需扩展:当前软指标缺失制约AI决策深度,需推动高校数据开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