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高考

搜索文档
调度算力鏖战高考志愿,互联网大厂为少年指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2 14:50
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现状 - 传统志愿填报机构在小城镇兴起,收费2000-4000元/学生,主力仅3人团队,耗时数小时完成服务[1] - 乡镇生源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机构模式仍属"时髦生意",通过确认考生偏好、成绩等要素提供建议[1] - 全国每年仅2%考生能获得线下志愿规划师一对一服务,多数AI报告仍需人类专家把关[11] AI技术应用现状 - 夸克日均生成超百万份志愿报告,调配算力资源达去年100倍仍不足需借调集团资源[3] - 百度AI志愿助手累计服务超千万用户,日均处理数十亿次搜索数据,展示院校专业趋势[7][9] - 腾讯元宝已回答超3000万志愿问题,QQ浏览器推出"AI高考通"一键生成志愿方案[7][10] 技术架构特点 - 夸克构建三层架构:底层整合20亿条高考数据,模型层专业知识准确率提升60%-70%,执行层动态解析自然语言指令[9] - 百度接入DeepSeek-R1等大模型,支持多模型结果对比,简化填报流程[10] - 腾讯采用链式推理技术,拆解需求为标准化模块,叠加分析生成针对性报告[10] 市场覆盖情况 - 夸克7年累计服务1.2亿考生,50%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今年生成超1000万份定制报告[7] - 互联网大厂持续7年免费服务,阿里、腾讯布局7年,百度自2013年开始推行[13] - 暖芒公益计划为偏远地区提供免费辅导工具,反映下沉市场需求[7] 人机协作模式 - AI解决80%标准化需求,人类专家处理特殊诉求如就业资源、地域偏好和情感疏导[11][12] - AI工具完成线下3小时工作仅需数分钟,但关键决策仍需人脑参与[11][12] - 技术实现信息平权,将专家级决策支持转化为普惠性公共资源[6][13]
互联网大厂抢滩AI高考志愿填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7 05:21
行业动态 - 互联网巨头集体布局AI高考志愿填报工具 包括百度 阿里 腾讯等公司推出免费志愿助手[1] - 5月下旬起行业展开新一轮竞争 腾讯5月23日上线"AI高考通" 百度6月6日升级AI志愿助手 阿里6月12日发布"高考志愿大模型"[1] - 夸克深耕该领域7年 腾讯有8年数据积累 今年大模型技术成为新焦点[2] 产品功能 - 操作流程趋同 输入省份 科目和分数后系统给出排名及"冲稳保"三档院校推荐[2] - 今年AI能直接解析个性化需求 动态调整数据库推荐 解决细节追问问题[2] - 部分平台新增MBTI人格测试功能 但个性化推荐仍停留在基础标签匹配层面[2] 商业模式 - 采用免费模式 但产品内置于自家浏览器入口 如百度App 夸克App及QQ浏览器[2] - 免费策略实为抢占流量入口 高考全民关注度使其成为关键流量池[3] - 百度称高考期间超95%考生家庭使用其服务 总访问量超百亿人次 夸克累计服务1.2亿考生和家长 QQ浏览器累计服务4亿人次[3] 技术竞争 - AI志愿填报工具核心竞争力在于搜索技术[3] - 平台将年轻群体作为重点目标 加速整合历史数据与AI技术推出新功能[3] - 目标是通过留存用户 未来在AI大模型或搜索服务中延伸付费场景[3] 产品效果 - 记者实测发现各平台推荐院校差异显著 相同大学推荐概率相差较大[4] - 平台未公开"冲稳保"推荐算法逻辑 导致用户面对矛盾建议难以抉择[4] - 数据来源问题引发疑虑 有家长反馈知识库使用的数据来源不权威[4] 专家观点 - AI志愿填报工具仅能作为参考辅助手段[5] - 需综合考量院校情况 社会需求与个人特质 AI难以精准评估个体优势与兴趣潜能[5] - 建议结合师长意见 联系目标院校在校生获取一手信息 最终决策权应在考生手中[5]
夸克高考生成志愿报告破500万,单日最高生成250万份
快讯· 2025-06-26 16:52
用户增长与市场渗透 - 过去三天有上千万考生和家长使用夸克高考各项服务 [1] - 高考志愿大模型生成的志愿报告超500万份 [1] - 近一半需求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1] 产品应用与技术能力 - 高考志愿大模型展现规模化应用能力 单日生成报告超166万份 [1] - 下沉市场渗透率显著 三线及以下城市贡献50%需求 [1]
BAT三巨头混战AI高考报志愿,争最强AI升学搭子,张雪峰要失业了?
36氪· 2025-06-10 18:51
高考AI志愿填报行业分析 行业现状 - 2025年全国高考考生达1335万人,AI技术已应用于考场巡查、作文评阅等环节[1] - 志愿填报市场存在政策限制与信息冗余痛点,催生AI工具需求,三大科技公司(夸克、百度、腾讯)推出差异化解决方案[1] - 基础数据同源化:平台均接入中国教育在线、省级招考院等官方数据,覆盖一分一段表、录取位次等硬指标[2] - 软数据存在盲区:就业率、薪酬等维度因高校披露不全难以整合,影响决策深度[3] 技术方案对比 夸克高考 - 采用"先想后搜"模式,通义千问大模型支持深度搜索,可动态调整搜索策略并引用权威信源[10] - 提供双策略推荐(院校/专业优先)、三年录取概率标记及同分考生去向可视化[6] - 界面结构化程度高,但AI功能集成度较低,复杂意图理解能力有限[30] 百度高考 - 多模型联调架构:支持文心一言、DeepSeek-R1、通义千问协同输出建议[14] - 独家整合百度搜索热度数据,提供专业PK、实时热搜榜等动态参考维度[13] - 存在信息冗余问题,界面组织杂乱,缺乏横向对比工具[35] 腾讯AI高考通 - 行业首款高考智能体,基于腾讯混元+DeepSeek-R1模型实现全流程服务[21] - 支持多模态输入解析,结合生成式回答与传统网页搜索[21] - 对话交互体验最佳,但推荐结果个性化程度不足,配置功能待优化[38] 实测表现 - 夸克推荐保守:针对江苏526分考生推荐10个志愿,未覆盖复合需求(如"宿舍条件+就业")[25][30] - 百度模型协同效果待提升:文心模型未生成专业志愿组,需手动触发模拟填报[32][33] - 腾讯推荐量最大(23个志愿),但未充分响应性格特质等个性化参数[36][40] 行业趋势 - AI技术正消除信息不对称,但无法替代主观决策,需平衡算法解释力与易用性[44] - 未来竞争焦点转向:复杂意图理解精度、多维度偏好匹配、功能协同性[44] - 数据维度需扩展:当前软指标缺失制约AI决策深度,需推动高校数据开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