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高考志愿填报

搜索文档
夸克下沉,另类“买量”
北京商报· 2025-07-09 21:03
高考志愿填报业务布局 - 公司以高考志愿填报为核心业务切口,连续七年投入大量资源构建"护城河",包括自研智能选志愿、测录取概率、模拟志愿表等功能[1] - 2025年推出国内首个自研高考志愿大模型和垂类高考知识库,实现从问题咨询到志愿报告输出的全流程闭环[1] - 高考志愿填报在业务中优先级最高,每年举办唯一线下发布会专门推广AI高考志愿服务[1] 营销与用户获取策略 - 2019年邀请张雪峰担任"首席志愿导师",2021年签约王俊凯为代言人,高考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达38.6亿[1] - 通过免费服务精准触达学生等年轻群体,推动用户转化为App内其他功能(搜题、网盘等)的高频使用者[7] - "00后"用户占比超50%,成为唯一达到此比例的AI应用[7] 技术优势与投入 - 高考志愿大模型拥有官方录取数据,相比依赖网络数据的竞品准确性更高[8] - 垂直模型幻觉率比通用模型降低60%-70%[9] - 前期综合投入保守估计不低于千万级别,包括数据库建设、算力消耗和人力研发[10] - 高考季调配算力资源比去年增加100倍仍不足,需向集团额外借调[11] 下沉市场拓展 - 通过AI工具为二三线城市及偏远地区师生消除信息差,提升志愿填报效率[5] - 安排地推团队深入当地学校进行功能宣讲,以重点学校带动周边跟进使用[5] - 湖南永顺一中案例显示,AI方案使单个学生指导时间从半天缩短至微调阶段[5] 行业竞争与商业模式 - 2025年一季度科技公司在AI产品投流费用达18.4亿元,腾讯单家投入14亿元[12] - 行业普遍面临"买量-流失-再买量"困境,生成式AI产品日均打开率仅41%,远低于移动互联网产品85%的留存率[13] - 公司采用"买量加场景深耕"组合策略,通过教育服务触达下沉市场用户[15]
实测近十款AI高考志愿填报产品:存在定位偏差、信息失实等硬伤
新京报· 2025-06-30 19:23
高考志愿填报AI市场现状 - 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达10.9亿元,2023年为9.5亿元,近九成高考生愿使用相关服务[3] - 行业竞争激烈,互联网公司、教育科技公司及新兴AI企业共推出近10款产品,包括夸克、百度、腾讯、讯飞、作业帮等[3][4][6] - 产品形态分为三类:数据驱动型(如夸克、百度)、大模型对话型(如腾讯元宝、讯飞星火)、个性化诊断型(结合职业测评)[4][6] 主要产品功能对比 - **官方平台**:阳光志愿系统整合院校库、专业库及8项就业指标数据,完全免费[6] - **互联网公司产品**: - 夸克提供"冲稳保"梯度推荐,支持兴趣偏好筛选及多轮对话[6] - 百度、作业帮类似,可一键生成志愿表并显示三年录取数据[7] - **付费模式差异**:靠谱AI仅免费展示3个推荐,解锁全部需付费99-2988元;有道免费展示8个,解锁需399元[8] AI技术应用缺陷 - **数据准确性问题**:豆包误判河北考生位次(32935名 vs 真实43674-44239名),导致推荐院校偏差超3万名[9][12] - **信息陈旧风险**: - 腾讯元宝错误合并"解放军理工大学"与"国防科技大学"(实为陆军工程大学)[15] - 夸克误报四川大学2025年招生风景园林专业(实际已撤销)[20] - **政策理解偏差**:腾讯、讯飞、豆包错误建议河北考生"服从调剂",而该省2024年起已取消此选项[20] 用户使用建议 - AI工具适合处理结构化数据,可辅助筛选志愿范围,但需人工复核关键信息(如招生章程、就业报告)[22][23] - 需警惕无历史数据的新专业推荐盲区,以及个性化需求(如专业厌恶度、校区条件)的识别不足[22]
AI填高考志愿,靠谱吗?
新华网· 2025-06-30 17:18
AI填高考志愿市场现状 - AI志愿填报产品近期集中上线,成为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的热门产品,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近亿次 [2] - 产品类型包括教育部门免费开放、互联网企业免费服务以及垂类公司收费服务,价格从百余元到几千元不等 [3] - 线下志愿填报机构将AI功能作为主推卖点,部分家长花费4000多元购买相关服务 [3] AI填志愿产品功能与使用情况 - AI工具可一键生成志愿方案,包括专业、院校及录取概率,生成时间不到一分钟 [2] - 部分产品声称能根据个性化需求筛选志愿,但实际功能大同小异,生成方案较大众化 [3] - 个别机构虚假宣传产品为"省考试院官方指定软件"或自主研发,实际使用免费AI大模型并加价转卖方案 [4] AI填志愿的技术原理与数据依赖 - AI填志愿基于历史录取数据、教育部门公开信息等,通过输入考生个人信息生成建议 [5] - 数据完整性是关键,缺失位次信息或加分情况会导致结果误差 [6] - 不同AI工具给出的志愿方案差异较大,同一考生输入的指令下,9所推荐院校中仅2所重合 [6] AI填志愿的局限性 - AI工具存在"幻觉"问题,可能编造错误信息,如位次数据与实际不符 [6] - 部分工具缺乏动态政策、个体差异和深层需求的挖掘,仅机械匹配历史数据 [6] - 算法难以处理家庭背景、抗压能力等非量化因素,影响推荐逻辑的准确性 [6] AI填志愿的使用建议 - 专家建议采用"人机协同"模式,结合AI工具与人工核实,减少误差 [7][8] - 使用前需了解产品训练数据与填报逻辑,明确个性化参数以提高准确性 [8] - 考生应参考官方招生政策,避免过度依赖AI工具导致误判 [8]
AI张雪峰掰手腕,搅动10亿市场!高招填报或成职教新入口
南方都市报· 2025-06-30 09:41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现状 - 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人,本科招生计划490万左右,高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达10.9亿元,超九成考生愿借助专业服务规划志愿[2] - 行业经历两次高峰:2016-2018年百年育才等公司新三板挂牌;2023年互联网大厂升级AI填报系统,张雪峰言论引发关注[5][6] - 新高考改革使志愿填报复杂度指数级增长,"院校专业组"模式出现,志愿选项动辄上百个[4] 行业竞争格局 - 互联网大厂纷纷入局:阿里系夸克、腾讯系AI高考通、字节系AI抖音等以"技术普惠"争夺流量入口[2][14][16] - 传统教育机构如高考纸鸢、优志愿等深耕多年,试图做到"人均张雪峰"[2] - 垂直领域专业选手如优志愿发布ChatU大模型,高考纸鸢融合MBTI测评和招聘信息[20] 商业模式与盈利 - 一对一咨询业务毛利率高达78.30%-89.34%,远超教培行业平均水平[6] - 大厂按公益打法操作,看重流量入口价值而非短期盈利[18] - 行业存在1300多家相关企业,但市场良莠不齐,部分机构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6][7] 技术应用与挑战 - AI填报工具面临数据准确性、推荐趋同性等问题,可能导致志愿方案失去性价比[10][11] - 合格AI工具需具备明确数据来源、年份标识、政策变化区分等基本要素[10] - 大厂结合自身优势切入:夸克基于阿里通义千问,QQ浏览器依赖腾讯混元大模型,百度集成文心大模型[18] 行业发展趋势 - 数据公开透明成为必然趋势,竞争焦点转向专业算法[19][21] - 行业分化加剧:基础服务由AI免费提供,人类专家专注高阶需求[24] - 未来增长点在于一对一全链条生涯规划服务,从选科到高薪就业[25] 用户需求与决策 - 乡村地区存在巨大需求缺口,技术普惠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1] - 家长年轻化导致对规划师要求提高,简单套路话术不再有效[24] - 真正需求是"AI帮你看清自己能接受什么"而非直接告诉报什么[25]
互联网大厂抢滩AI高考志愿填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7 05:21
行业动态 - 互联网巨头集体布局AI高考志愿填报工具 包括百度 阿里 腾讯等公司推出免费志愿助手[1] - 5月下旬起行业展开新一轮竞争 腾讯5月23日上线"AI高考通" 百度6月6日升级AI志愿助手 阿里6月12日发布"高考志愿大模型"[1] - 夸克深耕该领域7年 腾讯有8年数据积累 今年大模型技术成为新焦点[2] 产品功能 - 操作流程趋同 输入省份 科目和分数后系统给出排名及"冲稳保"三档院校推荐[2] - 今年AI能直接解析个性化需求 动态调整数据库推荐 解决细节追问问题[2] - 部分平台新增MBTI人格测试功能 但个性化推荐仍停留在基础标签匹配层面[2] 商业模式 - 采用免费模式 但产品内置于自家浏览器入口 如百度App 夸克App及QQ浏览器[2] - 免费策略实为抢占流量入口 高考全民关注度使其成为关键流量池[3] - 百度称高考期间超95%考生家庭使用其服务 总访问量超百亿人次 夸克累计服务1.2亿考生和家长 QQ浏览器累计服务4亿人次[3] 技术竞争 - AI志愿填报工具核心竞争力在于搜索技术[3] - 平台将年轻群体作为重点目标 加速整合历史数据与AI技术推出新功能[3] - 目标是通过留存用户 未来在AI大模型或搜索服务中延伸付费场景[3] 产品效果 - 记者实测发现各平台推荐院校差异显著 相同大学推荐概率相差较大[4] - 平台未公开"冲稳保"推荐算法逻辑 导致用户面对矛盾建议难以抉择[4] - 数据来源问题引发疑虑 有家长反馈知识库使用的数据来源不权威[4] 专家观点 - AI志愿填报工具仅能作为参考辅助手段[5] - 需综合考量院校情况 社会需求与个人特质 AI难以精准评估个体优势与兴趣潜能[5] - 建议结合师长意见 联系目标院校在校生获取一手信息 最终决策权应在考生手中[5]
BAT和张雪峰们,争夺高考志愿话语权丨南财号联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17:43
科创板成长层 - 科创板设立未盈利企业专属"成长层" 存量及增量未盈利企业将全部转移至该板块 [1] - 科创成长层作为未盈利企业聚集地 相关制度设计包含五大核心要点 [1] 瑞银人事变动 - 瑞银集团任命28年老将吴家耀为亚太区资产管理主管 10月1日生效 [1] - 此次人事布局是瑞银完成收购瑞信后强化亚太战略的关键举措 [1] 粤港澳全运会 - 第十五届全运会及残特奥会将在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 创规模纪录 [1] - 赛事设置将结合港澳办赛优势 融入大湾区特色文化元素 [1] 海天味业港股表现 - 海天味业港股上市首日盘中最高涨5% 但最终微涨0.14% [1] - A股同日下跌3.73% 港股表现与4000亿资金认购热度形成反差 [1]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 - BAT推出AI志愿填报工具 与传统填报师形成竞争协同关系 [2] - AI产品以精准全面为优势 人工服务侧重个性化需求匹配 [2] 喜马拉雅收购案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股票+激励)收购喜马拉雅 [2] - 标的公司将保持独立运营 面临音频行业变现难与AI转型挑战 [2] 央行上海政策 - 央行推出八项上海金融开放政策 涉及市场开放与基建强化 [2] - 新政策旨在提升跨境贸易金融服务能力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 暑期剧集市场竞争 - 2025年暑期档四大平台储备40余部剧集 古装题材仍占主导 [3] - 《藏海传》等剧集展现长尾效应 带动档期整体热度提升 [3]
BAT三巨头混战AI高考报志愿,争最强AI升学搭子,张雪峰要失业了?
36氪· 2025-06-10 18:51
高考AI志愿填报行业分析 行业现状 - 2025年全国高考考生达1335万人,AI技术已应用于考场巡查、作文评阅等环节[1] - 志愿填报市场存在政策限制与信息冗余痛点,催生AI工具需求,三大科技公司(夸克、百度、腾讯)推出差异化解决方案[1] - 基础数据同源化:平台均接入中国教育在线、省级招考院等官方数据,覆盖一分一段表、录取位次等硬指标[2] - 软数据存在盲区:就业率、薪酬等维度因高校披露不全难以整合,影响决策深度[3] 技术方案对比 夸克高考 - 采用"先想后搜"模式,通义千问大模型支持深度搜索,可动态调整搜索策略并引用权威信源[10] - 提供双策略推荐(院校/专业优先)、三年录取概率标记及同分考生去向可视化[6] - 界面结构化程度高,但AI功能集成度较低,复杂意图理解能力有限[30] 百度高考 - 多模型联调架构:支持文心一言、DeepSeek-R1、通义千问协同输出建议[14] - 独家整合百度搜索热度数据,提供专业PK、实时热搜榜等动态参考维度[13] - 存在信息冗余问题,界面组织杂乱,缺乏横向对比工具[35] 腾讯AI高考通 - 行业首款高考智能体,基于腾讯混元+DeepSeek-R1模型实现全流程服务[21] - 支持多模态输入解析,结合生成式回答与传统网页搜索[21] - 对话交互体验最佳,但推荐结果个性化程度不足,配置功能待优化[38] 实测表现 - 夸克推荐保守:针对江苏526分考生推荐10个志愿,未覆盖复合需求(如"宿舍条件+就业")[25][30] - 百度模型协同效果待提升:文心模型未生成专业志愿组,需手动触发模拟填报[32][33] - 腾讯推荐量最大(23个志愿),但未充分响应性格特质等个性化参数[36][40] 行业趋势 - AI技术正消除信息不对称,但无法替代主观决策,需平衡算法解释力与易用性[44] - 未来竞争焦点转向:复杂意图理解精度、多维度偏好匹配、功能协同性[44] - 数据维度需扩展:当前软指标缺失制约AI决策深度,需推动高校数据开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