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菊花口红
icon
搜索文档
菊香“中国芯”——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的“芬芳答卷”
环球网资讯· 2025-10-17 11:33
行业现状与历史瓶颈 - 菊花原产中国且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但切花菊、园林小菊等商业品种95%以上依赖进口,存在品种单一、抗性差等问题[2] - 野生和近缘种质资源分布零散、家底不清、性状不明,导致自主品种选育严重迟缓[2] 核心科研突破与资源储备 - 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开启跨越三十余载、行程数十万公里的野生菊花资源系统收集,成果汇聚成全球保存种质资源数量最多与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菊花种质资源库[2] - 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保存5300余份资源,包括野生资源316份及品种3000余个,为全产业链创新提供战略储备[2] - 团队持续选育出不同花期的切花菊、园林小菊、茶用菊等系列新品种400余个[3] 商业化应用与市场地位 - 截至2025年,团队育成的切花菊、园林小菊品种已分别占商业化品种的30%和60%,辐射70%产区,打破国外品种垄断[3] - 以“南农小金星”为代表的国产品种实现反向输出至日本、韩国等菊花生产大国,单品年销售量达数百万支[3] - 南农系列种苗产量已与国际知名品种并驾齐驱,在缤纷园艺2025年切花菊推广名录中多个新品种成功入选[6][7] 全产业链创新机制 - 团队建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品种推广”全链条创新机制,每年配置约200个杂交组合,结合现代生物技术进行育种[4] - 通过远缘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等手段,携手企业5年来完成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研发30余个[6] - 与多家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建设60余亩研发专用试验棚等科研平台,加速新品种培育与转化应用[6][7] 产业带动与经济效益 - 在贵州麻江县建成千亩菊园,配套深加工生产线,直接或间接帮助20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十年来综合旅游收入超2亿元[8] - 在湖北麻城通过技术配套实现福白菊亩均增产50%、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9] - 在青海湟中,“南农金菊”让高原首次实现菊花规模化种植,带动花农每亩增收7000-8000元[9] - 合作企业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菊花种苗年出口量超过3亿支,占据全国出口总量的90%以上[9] 三产融合与品牌建设 - 在10余个省份建成20余个菊花主题休闲旅游基地,年均游客超300万人次,推动三产融合和农民增收[10] - 研发的菊花口红、护手霜等美妆洗护用品热销全国,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优品[10] - 多个菊花产业项目连续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减贫最佳案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