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花卉种植
icon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生态打底、产业赋能、文旅引流:宿迁宿城走出乡村融合发展新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10-31 13:25
(活力中国调研行)生态打底、产业赋能、文旅引流:宿迁宿城走出乡村融合发展新路径 中新网宿迁10月31日电(刘林 唐娟)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旁屋舍俨然,房前菜地里蒜苗、萝卜等蔬菜郁郁葱 葱,清澈见底的水系绕村而过……金秋时节,第二批"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团走进宿迁市宿城 区王官集镇,感受这里"产业+旅游+乡村"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及别样乡愁。 "百万元钓鱼大奖赛、游泳赛、龙舟赛、环湖自行车赛……每个月小镇都有超过5场的体育赛事。"宿城 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小镇的房车营地、精品民宿、研学基地等业态齐全,垂钓赛、龙 舟赛等活动精彩纷呈,2024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经营收入突破3000万元。作为省级乡村旅游创新 发展先行区,小镇带动500余人就业,村集体年增收400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5万元,成为长三角休闲 度假的热门目的地。 夕阳西下,朱海休闲运动小镇的环湖道上,成群的野鸟在远处嬉戏觅食、繁衍生息,水面波光粼粼,岛 上生机盎然。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朱海康养旅游度假区的打造奠定了优质的生态基调。 从苗圩村的和美宜居,到蝴蝶兰的芬芳富民,再到朱海小镇的文旅兴旺,王官集镇以6个特色村为支 ...
(乡村行·看振兴)从“种菊”到“赏菊”:北方小镇“花”样度重阳
中国新闻网· 2025-10-30 12:20
行业概况 - 莲子镇镇是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位于三县区交界地带,拥有各类食品加工及配套企业100余家,形成以方便面、饮品为主导的食品产业集群 [5] - 该食品产业集群年产方便面50亿份 [5] 业务发展 - 当地药菊种植规模显著扩张,从个体户杨少卫首年种植8亩,发展到2024年14亩,并计划在2025年扩大至40亩 [4] - 莲子镇镇整体药用菊花种植面积已达252亩,品种包括杭菊、祁白菊、怀菊等 [4] - 除药菊外,当地利用河道旁闲置地种植了百亩波斯菊,将昔日的“脏乱差”地块转变为花海 [5] 增长战略 - 个体种植户计划建设小型菊花加工厂,对菊花进行深加工,以提高附加值和带动更多人就业 [4] - 各村合作社计划明年扩大波斯菊种植规模,并建设花卉加工坊,发展干花、香包等产品 [5] - 合作社计划通过电商平台拓宽花卉产品的销售渠道 [5] - 镇政府打算与周边景区、现代农业园区联动,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形成区域旅游合力 [5] 运营与影响 - 药菊种植基地在农忙时用工达五六十人,为村里年纪较大、因体力或技能原因赋闲在家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4] - 波斯菊花海为三地交界处的居民提供了休闲“打卡”新地标,具有潜在的旅游吸引力 [5]
沈阳玫瑰绽放城市精神(一朵花读懂一座城)
人民日报· 2025-10-30 06:41
沈阳市辽中区种植的爱莎玫瑰。 本报记者 胡婧怡摄 沈阳市民在位于青年大街上的玫瑰少女景观小品前拍照。 本报记者 胡婧怡摄 冷香玫瑰。 宋 伟摄 辽中区玫瑰种植基地,人们在欣赏绽放的玫瑰。 杨 青摄 沈阳市南湖公园设立的冰封玫瑰墙。 沈阳市城管执法局供图 沈阳市和平区体育公园内的玫瑰造型园林小品。 沈阳市城管执法局供图 赏花 春来卉。 堪爱独玫瑰。 簪鬓放娇怜紫艳, 高原红玫瑰。 本报记者 胡婧怡摄 伴糖津咽胜红蕤。 枯润总香飞。 ——《忆江南·咏玫瑰》 清·陆震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辽宁省沈阳市,一场"玫瑰超级巨星演唱会"让节日气氛更加热烈。从以玫瑰命名 的城市音乐节、文旅活动,到城市公园、广场中的玫瑰造型装置,再到街角庭院的玫瑰景观小品,玫瑰 的灼灼花姿与独特芬芳,早已融入了沈阳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沈阳,冬季漫长而寒冷,市民却热忱豪爽;玫瑰,花香浓烈、花色绚丽,却不畏寒,热情绽放。花与城 相映,寄托了大家对生活的美好希冀,也彰显坚韧、热情的城市精神。 坚韧与热情 花与城的双向奔赴 1983年至1984年,沈阳在全市范围开展评选市花活动。在群众投票、专家论证等工作的基础上,1985年 4月2日,沈阳市第九届 ...
致富花开产业兴
人民日报· 2025-10-30 06:41
秋日午后,走进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六间房镇马三家子村的温室大棚,浓郁的玫瑰花香扑面而来。棚 内,齐腰高的种植槽整齐排列,其中不见泥土,株株娇艳欲滴的玫瑰植根于环保基质中,在阳光沐浴下 热烈绽放。 大棚内外,农户们正在忙碌。他们穿梭于种植槽间,采摘下鲜玫瑰后,就送到大棚旁的包装房内。20枝 玫瑰被包装成一把,放在水桶中保鲜,等待由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这边是'高原红',那边是'洛神',里面还有'爱莎''海洋之歌'……今年已经采收了2万多枝了。"大棚 里,47岁的农户李红林介绍,"相比传统种植,无土栽培的玫瑰根系更发达,水肥吸收率更高,产量增 加30%以上,而且花期调控更精准,售价比以前提高了三成。" 辽中区特产辽中玫瑰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马三家子村则是辽中玫瑰的主产地之一。目前,村里131户 村民从事玫瑰种植,拥有温室大棚313座,去年玫瑰产值超3000万元。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30日 11 版) (责编:白宇、卫嘉) 辽宁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马策就是专家之一。他在详细调研后,为马三家子村量身定制了玫 瑰栽培方案,应用无土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延长花期。如今,现代化温室大棚盖了起来,温控放 ...
新闻有观点·行业洞察丨云南年产“绣球”超十亿支 “超级花卉”如何打造?
央广网· 2025-10-26 19:51
央广网北京10月26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王娴)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今年最火的花卉是什么?社交 平台上,搜索"绣球""大海蓝""天空蓝"等关键词,点赞过万的帖子并不少见,某单个电商平台的绣球一个夏天就能卖超过200万枝。从以前的 二、三十元一枝,到现在的八、九元一枝,"超级花卉"的走红离不开品牌商家们的"助推"和消费趋势的变化。什么是超级花卉的诞生逻辑? 造就超级花卉的鲜切花市场正在酝酿什么样的变化?下一朵"超级花"会是什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对话云南斗南花 卉产业集团执行总裁钱崇峻、知名营销专家肖明超。 仓库里的绣球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超级花卉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下一朵"超级花"在哪里? 在肖明超看来,绣球的走红是供需匹配的结果:它融合了多巴胺美学、团圆花语等情绪价值,同时具备易打理、花期长的实用属性。钱 崇峻指出,科技突破是根本——在花卉市场上的全部绣球品种当中,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绣球品种占比达60%至70%,"大海蓝"等新品种实现 全年稳定供应;同时,一亩地可达八万元的年收入在吸引花农转型种植。钱崇峻认为,未来爆款仍需技术突破:如果杜鹃、山茶等其他花 ...
沈水寻臻 品味沈阳丨花卉:品质花材 香飘远方
新华网· 2025-10-24 09:12
文章核心观点 - 沈阳市正全力推进以“1+8”农业特色产业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3] - 花卉产业是沈阳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未来将通过科技赋能、集群发展和品牌增值等主线,建成东北亚花卉产业新高地 [3]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战略 - 沈阳市锚定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和农业强市、食品工业大市建设目标 [3] - 全力推进以食用菌、设施蔬菜、大豆及杂粮、新民酸菜、淡水养殖、肉鸡、鲜食玉米、花卉、稻田画为主体的“1+8”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3] 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 沈阳市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激活花卉经济 [3] - 发展主线为“科技赋能、集群发展、品牌增值”,坚持花卉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3] - 聚焦“两镇两花三基地”核心载体,以辽中六间房镇玫瑰花、沈北财落街道君子兰为主打造南北花卉研发生产集聚区 [3] - 依托浑南李相南井、苏家屯十里河及沈北绿馨三大基地打造中部交易物流枢纽 [3] - 形成“南北研发生产、中部集散辐射”的空间格局 [3] - 持续优化升级育种、生产、经营、产业融合等关键环节,巩固种植规模优势,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 [3]
实现高质量发展,“风”从何处起?
人民日报· 2025-10-19 07:31
风电产业发展 - 文山州丘北县利用平均海拔2210米的山地风力资源,建设310台风机,可为108万户家庭提供一年绿电 [1] - 规划风电基地时新建产业道路320公里、乡间道路17公里,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2] - 风机竖起后快速恢复生态,实现万寿菊与风筒并立、沃土归位的生态和谐 [3] 文旅产业融合 - 昆明晋宁区通过联农带农模式,村集体成立公司、村民土地入股,400亩花卉示范园区每年提供135个就业岗位、带动增收540万元 [1] - 丘北县普者黑景区借文旅融合成为热门取景地,仙人洞村农户靠新建民宿年收入超200万元 [2] - 保护野生荷花纳入村规民约,珍稀品种"大洒锦"年年现身,实现生态回馈 [3] 农业与特色产品创新 - 普洱等地打造"茶咖寻踪"旅游目的地,推动本土茶与西洋咖啡豆协同发展 [2] - "云南稻"种植到印度尼西亚,实现增产增收增友情 [4]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滇池通过关停周边矿山、恢复环湖生态、实施雨污分流等综合治理,实现水净、鸟多、空气清新的生态改善 [4] - 采用高精度数智化二氧化碳在线监测系统为碳交易提供精准数据 [3] - 发展过程中体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观,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3][4] 区域经济协同与开放 - 中老铁路开通4年来货运覆盖19个国家,运输商品超3300种,体现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 [4] - 推动各族群众联合创业、跨区流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 - 高质量发展之"风"在黄河畔、长三角等区域积厚成势,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6]
(乡村行·看振兴)福建寿宁:“新农人”回村赋能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展新画卷
中国新闻网· 2025-10-17 14:32
项目与产业规模 - 公司设立5亿元乡村振兴产业扶持基金并提供“返乡创业贷”贴息支持 [7] - 公司推动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并创建15个样板村和25个创业产业基地 [7] - 公司“1+4”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实现73亿元产值 [7] 新农人创业案例 - 新农人伍杰祥通过抖音直播间销售花卉绿植,销量热度冲上平台品类带货榜前列 [1] - 新农人陆明全返乡创办600平方米服装加工厂,提供100多个固定岗位和200多个灵活岗位 [3] - 新农人朱丽英在智慧葡萄园通过手机应用自动化喷灌系统进行种植 [5] 政策与支持体系 - 公司在全省率先系统实施“新农人”回村工程以解决村庄空心化和土地抛荒化问题 [3] - 公司通过党员“三个带头”活动为“新农人”提供帮扶和服务保障 [5] - 公司拥有58.2万亩富硒土地和68.8万亩富锌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源基础 [7]
菊香“中国芯”——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的“芬芳答卷”
环球网资讯· 2025-10-17 11:33
行业现状与历史瓶颈 - 菊花原产中国且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但切花菊、园林小菊等商业品种95%以上依赖进口,存在品种单一、抗性差等问题[2] - 野生和近缘种质资源分布零散、家底不清、性状不明,导致自主品种选育严重迟缓[2] 核心科研突破与资源储备 - 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开启跨越三十余载、行程数十万公里的野生菊花资源系统收集,成果汇聚成全球保存种质资源数量最多与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菊花种质资源库[2] - 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保存5300余份资源,包括野生资源316份及品种3000余个,为全产业链创新提供战略储备[2] - 团队持续选育出不同花期的切花菊、园林小菊、茶用菊等系列新品种400余个[3] 商业化应用与市场地位 - 截至2025年,团队育成的切花菊、园林小菊品种已分别占商业化品种的30%和60%,辐射70%产区,打破国外品种垄断[3] - 以“南农小金星”为代表的国产品种实现反向输出至日本、韩国等菊花生产大国,单品年销售量达数百万支[3] - 南农系列种苗产量已与国际知名品种并驾齐驱,在缤纷园艺2025年切花菊推广名录中多个新品种成功入选[6][7] 全产业链创新机制 - 团队建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品种推广”全链条创新机制,每年配置约200个杂交组合,结合现代生物技术进行育种[4] - 通过远缘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等手段,携手企业5年来完成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研发30余个[6] - 与多家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建设60余亩研发专用试验棚等科研平台,加速新品种培育与转化应用[6][7] 产业带动与经济效益 - 在贵州麻江县建成千亩菊园,配套深加工生产线,直接或间接帮助20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十年来综合旅游收入超2亿元[8] - 在湖北麻城通过技术配套实现福白菊亩均增产50%、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9] - 在青海湟中,“南农金菊”让高原首次实现菊花规模化种植,带动花农每亩增收7000-8000元[9] - 合作企业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菊花种苗年出口量超过3亿支,占据全国出口总量的90%以上[9] 三产融合与品牌建设 - 在10余个省份建成20余个菊花主题休闲旅游基地,年均游客超300万人次,推动三产融合和农民增收[10] - 研发的菊花口红、护手霜等美妆洗护用品热销全国,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优品[10] - 多个菊花产业项目连续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减贫最佳案例”[10]
“风”从何起归何处(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17 06:04
风电产业发展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利用平均海拔2210米的山地风力资源,建设310台风机,可为108万户家庭提供一年绿电 [1] - 为发展风电基地,丘北县新建产业道路320公里、乡间道路17公里,打通了农产品流通的"毛细血管" [2] - 风机竖起后快速恢复生态,实现万寿菊与风筒并立,体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发展观 [3] 文旅与农业融合发展 - 昆明晋宁区通过联农带农模式,村集体成立公司、村民以土地入股,400亩花卉示范园区每年可提供135个就业岗位、带动增收540万元 [1] - 丘北县普者黑景区借文旅融合成为热门取景地,景区内仙人洞村有农户靠新建民宿年收入超200万元 [1][2] - 普洱等地打造"茶咖寻踪"旅游目的地,推动本土茶和西洋咖啡豆协同发展 [2]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通过关停周边矿山、恢复环湖生态、实施雨污分流等综合治理措施,五百里滇池重焕光彩 [4] - 普者黑景区保护好野生荷花,珍稀品种"大洒锦"年年现身,体现了"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的理念 [3] - 高精度数智化二氧化碳在线监测系统为碳交易提供精准数据,彰显全国一盘棋的绿色发展思路 [3] 区域经济与对外开放 - 中老铁路开通4年来,货运已覆盖19个国家,运输商品超3300种 [4] - "云南稻"种到印度尼西亚,实现增产增收增友情,体现了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开放成果 [4] - 推动各族群众联合创业、跨区流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