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饼
搜索文档
乐舞声声:五代时期的江南夜宴
经济观察报· 2025-11-13 11:06
(原标题:乐舞声声:五代时期的江南夜宴) 文博时空 作者 戴琪 建隆二年(961年),后主李煜即位,南唐迎来了它最后一位主人。后主精书法, 擅音律,却独独不通治国。他在位期间广建寺院,沉迷宴饮,奢靡无度,南唐在北方的虎视眈眈中风雨 飘摇。后主欲用三朝元老韩熙载挽救危局。是夜,韩熙载照旧在府中宴饮作乐,眉间的哀愁却浓如夜 色,难以化开。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就是韩府这样一个"平常"的宴饮之夜。 韩熙载(902年~970年),字叔言,北海人(今山东青州人),出身于南阳韩氏。后唐同光四年(926 年)及进士第,因其父之案南奔,仕南唐李氏三朝。早年韩熙载胸怀南北一统之大志,尽忠敢言,对南 唐初期典章制度的完善及后期货币政策改革均有贡献。后主当政时期,宴饮之风盛行,熙载为避祸自污 亦广畜姬妾,夜幕深而宴不止。晚唐五代时期,大量文士因北方战乱而南迁。随着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地 位的提升,朝廷也越来越重视该地的官员选授,因此江南地区便聚集了大量文人。他们乐于结交、喜爱 游宴,宴饮之风便由上层逐渐蔓延开来,成为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形式,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 皆乐于宴饮。 官员的宴饮活动十分丰富,其中最轻松的当属闲宴。 ...
天津蒸饼里的快乐密码|十月行记
经济观察报· 2025-10-06 18:29
文章核心观点 - 天津蒸饼作为传统面食,体现了天津“反精致”的生活哲学,其核心在于不追求外观惊艳但讲究内在妥帖与实在 [9][10] - 蒸饼是解读天津城市快乐密码的关键,其平凡外表下包裹着千年历史、市井烟火和本地人特有的豁达生活态度 [10][34][35] 行业与产品特点 - 产品形态定义为用发面蒸的带馅扁圆形面食,与普通豆沙包不同之处在于豆沙需用炒色白糖并佐以桂花酱,馅料乌黑发亮,且需按压成型并夹出花纹 [23] - 产品价格亲民,单个售价约5元,具有饱腹暖心的特点 [30] - 馅料种类多样,既有遵循古法的豆沙、红果馅,也有具本土特色的甜咸馅,以及迎合年轻人的创新水果馅和巧克力馅 [21] 生产工艺与技术 - 真材实料是秘诀,坚持用老肥发面,夏季发酵四小时,冬季需六小时 [14][17] - 豆沙馅制作讲究,红小豆需浸泡整夜,蒸制两小时后过筛去壳,再用白糖、桂花酱文火慢炒四十分钟 [14][18] - 炒馅功夫考验火候,过犹不及,按压成型力道需恰到好处,太重易露馅,太轻则花纹不显 [19] - 部分传统馅料如甜咸馅、红果馅仍坚持手作,豆沙馅为提升效率已采用机器包制 [14] 市场表现与消费者需求 - 典型商户销量增长显著,例如李师傅的蒸饼从2009年第一天仅卖出50个,增长至目前每天平均能卖约500个 [14] - 消费群体覆盖老中青三代,既有从小吃到大、注重味道传承的老顾客,也有成为年轻人新宠的创新口味产品 [16][21] - 本地消费者更认可家门口无招牌的小推车产品,体现了对随意性市井烟火的偏爱 [8] 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 蒸饼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宋代为其黄金时代,“卓花”工艺与今日花纹相似度高 [24][25][26] - 蒸饼因宋仁宗名讳曾改称炊饼,在天津经由漕运发展吸收南北技艺后形成独特面貌 [23][28] - 产品造型的扁圆源于“蒸瘪”谐音,花纹不仅为美观,亦有让热气穿透面皮的功能性作用 [23] 社会价值与城市精神 - 蒸饼所代表的不追求精致、讲究实在、包容创新的特点,与天津抑郁症患病率全国最低的研究发现相呼应,是城市生活智慧的缩影 [30] - 通过日常饮食传承了“嘛钱不钱的,乐和乐和得了”的豁达生活态度,构成了城市精神健康的根基 [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