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治水理念与实践为世界提供范例(国际论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3 06:59
生态修复成果 - 长江江豚种群出现历史性恢复,过去5年间在长江武汉城区江段现身40余次,涉及近300头次,标志着长江水质与生态的整体提升[3][4] - 长江干流武汉段的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已达100%,鳤鱼重现、候鸟群归,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4] - 武汉通过系统性生态工程重振湿地生态功能,拥有166个湖泊和相互联系的湿地系统,为江豚提供了更丰富的食物来源[6] 技术赋能与智慧治理 - 武汉市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通过135座水质自动站、量子激光雷达、无人机巡航等尖端技术实现精准监测[5] - 长江与黄河数字孪生系统已实现对三峡、小浪底等关键水利枢纽的联合调度,具备预报、预警、预演和预案功能[6] - 中国积极探索将卫星数据、5G技术与地面水文监测结合,用大数据优化水资源管理,并传承古代水利工程的生态理念[5] 国际影响与合作 - 中国的水治理经验通过合作平台广泛输出,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涵盖灌溉系统重建、水资源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等全方位内容[7] - 柬埔寨计划于2026年初启动一项高科技计划保护湄公河的伊洛瓦底江豚,核心技术直接借鉴了武汉的长江江豚保护经验[8] - 马来西亚正在研究如何将中国的“海绵城市”技术应用于本国,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排水系统压力[8] 城市转型与民生改善 - 武汉已将生态修复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肌理,通过建设绿道、口袋公园、生态廊道缝合城市绿色空间,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日常[3][4] - 改善水质保障了数亿沿岸居民的饮水安全,大规模生态修复创造了高品质公共休闲空间[5] - 武汉通过旧渔场的湿地化改造、水系连通与植被修复,为当地市民创造了芦苇栈道、荷花浅滩与观鸟点等自然体验空间[6]
“藻水共治”书写生态答卷 中国智慧守护“高原明珠”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21 15:10
核心观点 - 中交集团在滇池部署的"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通过科技手段实现高效藻水分离与资源化利用 显著改善滇池水质并获国际媒体关注[1][3][7] 技术部署与规模 - 中交生态环保院针对滇池蓝藻富集特点定制7座平台 形成国内最大水上藻水治理集群 含固定与移动两种类型[3] - 平台集群日均处理藻水能力总计45万立方米 其中福保湾单平台日均处理能力达20万立方米 为国内规模最大集约化藻水处理设施[3] - 移动平台用于无人机巡查发现蓝藻爆发水域时的应急处理 固定吸藻站长期驻守重点区域作业[3] 处理效能与资源化 - 平台具备藻水分离与清水回补功能 过滤产生的藻泥经无害化处理后制成生态有机肥 用于周边农田花圃施肥 实现资源化利用[3] - 投运一周年累计向滇池回补达标清水1.3亿立方米[5] 环境改善成效 - 2025年一季度滇池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降至55.8 由2024年同期中度富营养转为轻度富营养[5] - 水体透明度从0.36米提升至0.91米 增幅达152.8%[5] 国际影响 -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实地考察 秘鲁国家广播电视局代表高度评价湖泊治理成效[1][7]
探访昆明滇池“藻水共治”,外媒记者赞“十分了不起”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21 10:52
截至目前,"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投运已满一周年,累计向滇池回补达标清水1.3亿立方米。2025 年一季度监测显示,滇池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降至55.8,由去年同期"中度富营养"转为"轻度富营养",水 体透明度从0.36米提升至0.91米。外媒记者赞"十分了不起"。 视频制作:韩汝鑫 9月19日,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登上中交集团为云南昆明滇池量身定 制的"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实地探访科技治理蓝藻的"中国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