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蛋白草
icon
搜索文档
探秘航天育种基地:“太空蔬菜”如何诞生
环球网资讯· 2025-10-14 07:09
公司运营与成果 - 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经陕西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的科研机构,拥有150亩核心试验区及新增百余亩设施农业用地[2] - 公司已累计将600多份植物材料送入太空,成功选育出包括“米谷1号”小米、“太空牧草”在内的多个高产、抗逆、营养强化型农作物新品种[2] - “米谷1号”小米品种已迭代至第八代,其抗病率、耐旱性较传统品种分别提升30%和25%,亩产提高150斤以上[3] - 公司正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华人企业家协会共建“育繁推一体化”平台,并计划在巴基斯坦共建地面选育基地[3] - 公司未来规划侧重于输出“种子+技术+标准”的全套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农业装备和大数据管理系统[5] 技术优势与特点 - 航天育种利用宇宙射线、微重力等太空环境诱导基因突变,具有有益变异多、变幅大、高抗逆性、稳定快等特点[7] - 航天育种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4倍,育种周期较杂交育种缩短约一半,由8年左右缩短至4年左右[7] - 中国通过航天诱变与核诱变技术已培育并推广800多个新品种,这些品种在关键性状上均优于原始作物[8] - 水稻种子经太空搭载后增产达20%,单季亩产400-600公斤,最高达750公斤,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9] - 航天育种属于诱变育种技术,其本质是加速自然变异,不会增加任何放射性[9] 产品应用与市场潜力 - 公司选育的作物包括抗寒耐盐碱的星际神农牧草、抗倒伏的高产太空小麦以及具有调节血糖潜力的辣椒等航天蔬菜[2] - 富含花青素的太空紫玉米,其全株花青素含量是普通紫玉米的6-8倍、蓝莓的4-11倍、紫薯的8-9倍,可延伸出化妆品、保健品等深加工产业链[12] - 此类高附加值作物产值可增加数倍,是农业提质和结构转型的重要资源[10] - 推广模式包括建设示范园让农民直观看到效果,并提供政策补贴、技术指导,探索“农业+文旅+网红”模式以拓宽增收渠道[9] 行业前景与发展方向 - 中国是世界上持续借助航天技术开展育种研发的国家,得益于强大的航天工程,一年最多可进行两次太空搭载[11] - 与转基因技术相比,诱变技术成本较低,且能更好地满足亚洲多样化耕作环境对种子多性状改良的实际需求[13] - 未来行业将向技术智能化发展,通过地面可视太空生物智能舱等平台模拟太空环境,使育种过程更可控、高效[14] - 育种对象将从粮食作物和蔬菜,向微生物(菌种)、经济林木和牧草等领域拓展,并推动产业链全球化[14] - 长期目标包括在月球和火星等深空轨道进行搭载试验,实现“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太空培养[14]
“走读中国-遇见陕西”国际媒体团走访西安航天育种基地 见证农业科技前沿成果
环球网资讯· 2025-09-17 10:31
公司业务与规模 - 公司运营全国唯一的自然环境下航天育种基地 即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面选育基地 [1] - 基地规模包括150亩核心试验区及新增126.265亩设施农业用地 [1] 产品与技术展示 - 基地展示航天瓜果蔬菜种植区 牧草选育实验区和太空粮油作物示范区 [3] - 特色品种包括奇形怪状的打烂挂葫芦 降糖辣椒以及富含蛋白 具有降三高作用的蛋白草 [3] - 蛋白草已与西安本地茶庄合作研发出降三高的航天品质茯茶 多个牧草品种正应用于大健康产业 [5] - 公司正研发新的蛋白菜产品 未来将通过技术转化推动航天育种牧草产业链发展 [5] 研发能力与技术路径 - 公司通过太空诱变技术 结合分子育种和传统方法 选育优质 抗逆 高产植物的新种质 [7] - 针对中国北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沙漠化 粮食安全等挑战 公司依托陕西航天产业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势 [7] - 公司联合西安国家超算中心 研发农业智能装备及航天农业大模型 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7] 国际合作与突破 - 公司已与欧洲科学院院士塞尔索·格雷博吉等国际团队开展合作 [8] - 合作在多机协同控制 复杂环境感知 能源优化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并在典型地貌区开展试验验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