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蛹
搜索文档
财经调查丨被炒作成“神药”,虎头蜂酒治病被曝虚假宣传
搜狐财经· 2025-11-16 20:38
编辑:王昕宇 (央视财经《财经调查》)虎头蜂,学名胡蜂,俗称马蜂、黄蜂,具有极强攻击性,伤人甚至致人死亡 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在网络平台上,一些商家以虎头蜂能治病为由,大肆兜售这种毒蜂,甚至有人在大 规模养殖这种毒蜂,以此牟利。四川乐山犍为县启缘胡蜂养殖场负责人张经理告诉《财经调查》记者, 网上售卖的虎头蜂酒实际并没有疗效,只是招揽生意的噱头。养殖虎头蜂最大的盈利点其实是卖蜂蛹。 在云南保山的志成胡蜂蜜蜂养殖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号称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虎头蜂酒都是虚假宣 传,"那东西又不是药,又不能治病,卖的就是心理作用。"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
“杀人蜂”散养山头,无序滥养亟待监管,总台《财经调查》曝光→
搜狐财经· 2025-11-16 20:15
(央视财经《财经调查》)虎头蜂,学名胡蜂,俗称马蜂、黄蜂,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伤人甚至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我国不少地区都发布了加强虎头蜂危 害处置工作的通知,甚至明确禁止虎头蜂养殖。有消费者向《财经调查》栏目反映,网络平台上,一些商家以虎头蜂能治病为由,大肆兜售这种毒蜂,甚至 有人在大规模养殖这种毒蜂,以此牟利。 揭秘虎头蜂泡酒治病骗局 在一些销售虎头蜂的直播间里,虎头蜂被明码标价,以一只1元到2元的价格进行销售。直播间的主播不断强调,这些虎头蜂可以直接泡酒喝,也可以用于身 体涂抹。 私信或添加微信后,商家才告知了虎头蜂制品对许多疾病具有治疗功效。 记者在这些网络直播间选购了几瓶虎头蜂制作的所谓药酒,收货后发现,产品包装极为简陋,仅用简单的塑料瓶装盛,且瓶身上未标明产品名称、生产日 期、保质期和生产厂家等相关信息,毫无疑问,这属于"三无"产品。 记者以采购为由,来到了位于四川乐山犍为县的一家启缘胡蜂养殖场。这家养殖场的负责人张经理告诉记者,他的一些客户将虎头蜂泡的酒卖给消费者,都 是招揽生意的噱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疗效。 张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养殖虎头蜂最大的盈利点其实是卖蜂蛹,当地不少餐馆都把蜂蛹当作特色菜品来 ...
新华视点丨胡蜂消费背后的安全隐患
新华网· 2025-10-15 11:44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凤屯镇此前发生一起悲剧:两名幼童在山林边玩耍时,遭村民养殖的胡蜂袭击,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事发 时,两名成人正在附近玉米地劳作,等发现险情后冲去救援,已无力回天。 云南是全国最大的胡蜂消费市场之一,民间长期有食用蜂蛹的传统,但一些胡蜂养殖户安全意识缺失。 牟定县凤屯镇发生悲剧的养蜂场,紧挨着农田,且与一户村民家距离很近。 云南德宏师范学院食用药用昆虫研究所所长郭云胶表示,我们去村里调查的时候,老百姓就把胡蜂养在家旁边、就养在家楼上,都存在着安全隐患。 2025年以来,云南已发生多起胡蜂伤人事件,部分村镇张贴公告提醒居民防范,但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养殖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旺盛的市场需 求,同时催生了野外捕蜂的灰色产业链。 在昆明某市场,多家摊位常年公开出售各类蜂巢。据了解,这些以危险方式获得的蜂蛹售价在每公斤百元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短视频平台上涌现 大量捕蜂视频,间接助长了这一危险行为。近年来,因人为的野外摘巢行为,已在云南、四川等地发生多起胡蜂报复性攻击路人事件。 针对胡蜂行业养殖不规范、野外捕蜂失控等情况,专家建议应强化安全管控,推进科普宣传,避免"舌尖上的美味"演变为 ...
把上海人吓得吱哇乱叫的虫子,为啥把山东人馋哭了?
虎嗅· 2025-08-06 21:30
山东食用昆虫文化现象 - 上海地区因蝉数量过多导致“蝉尿如雨”引发关注,而山东地区则视蝉为珍贵食材,形成鲜明对比[2][4] - 山东人对蝉的若虫阶段(称为“知了猴”或“爬叉”)有强烈的消费需求,甚至出现全家出动夜间捕捉的现象[5][12] - 捕捉知了猴在山东具备社交和娱乐属性,成为夏季重要的民间活动[15] 知了猴的捕捉技术与市场价值 - 捕捉技术从传统手电筒搜寻升级至使用热成像仪等高科技手段,显著提升效率[13][14] - 知了猴市场价格因季节和品质波动,高峰期售价可达每斤50元至上百元,超过部分新鲜肉类价格[23] - 蝉蜕(空壳)作为中药材,售价可达每斤几百元,形成附加产业链[23] 山东昆虫食用种类与烹饪方式 - 除知了猴外,山东常食昆虫包括蚂蚱、蚕蛹、豆虫、蜂蛹、金龟子、蝎子、山水牛等,统称“虫八件”[26][29] - 烹饪方式多样,知了猴主要采用油炸、爆炒和烧烤,蚕蛹常见干煸做法,豆虫多裹粉油炸[18][29][32] - 创新菜品不断涌现,如知了猴蛋糕、汉堡、煎饼,甚至广东地区出现知了猴咖啡[21] 海产“虫类”与地理文化影响 - 山东沿海地区将沙虫、海肠、海稚虫等海产无脊椎动物纳入食用范畴,如青岛沙虫干、烟台海肠捞饭[39][42][45] - 地理上“海岱”特征(海洋与泰山丘陵交错)使得昆虫菜肴兼具海陆风味,如海稚虫玉米饼[46][47] - 与云南、广西等地相比,山东昆虫菜定位为“硬菜”,菜量大、滋味厚,且全民参与产业链[47] 文化传播与跨地域影响 - 山东人在上海等地推广食用知了猴,带动当地尝试这一风味,形成文化输出[48] - 食用昆虫传统可追溯至《礼记》《齐民要术》等古籍,具有历史延续性[17] - 昆虫食用在山东兼具实用价值(高蛋白来源)与情感价值(童年记忆、季节风物)[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