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押融资业务

搜索文档
推进数字金融 银行业积极“挖矿”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1
商业银行数据资源入表现状 - 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正在重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多家银行已开展数据资源入表工作,资产含"数"量持续攀升[1] - 商业银行作为"数据大户",数据资源入表有助于体现数据价值,提升财务报表质量及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但目前入表规模普遍为百万元级[1] - 中信银行构建了覆盖全行主要领域的数据资产目录,采用三步走策略完成2024年年报数据资源入表,净值达494万元[3] - 光大银行数据资源入表规模最高,超过1800万元,恒丰银行为101万元,宁波银行600万元,杭州银行327.4万元[3][4] 政策与行业背景 - 2020年4月数据被明确写入生产要素文件,2023年8月《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为数据资源转化为资产提供会计处理规则[2] - 国家数据局组建、数据交易机构建设运营、一线城市数据要素行动方案发布等举措持续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建设[2] - 2024年《银行业数据资产估值指南》团体标准发布,为金融领域数据资产估值体系提供借鉴[8] 银行实践与创新 - 浦发银行制定"数据资源入表五步法",华夏银行形成数据资源入表实施方案与核算方法[3] - 银行利用数据资产开展增信、质押融资等业务,推动数据资产"变现",涉及金融、航运交通、贸易等行业[5] - 数据资源入表倒逼企业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推动信贷业务模式创新,助力企业数据价值变现[7] 挑战与未来发展 - 数据资源确权和评估是最大难点,缺乏统一权威的评估方法,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瓶颈[8] - 数据资源类型多样导致识别难,合规与确权复杂,成本归集困难[8] - 建议建立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加强IT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安全保障,培养复合型人才[9]
让无形数据变有价资产推进数字金融 银行业积极“挖矿”
证券日报· 2025-06-18 00:13
数据资源入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正在重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多家银行已开展数据资源入表工作,资产含"数"量持续攀升 [1] - 商业银行作为"数据大户",数据资源入表有助于体现数据价值,提升财务报表质量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1] - 目前商业银行数据资源入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入表规模普遍为百万元级,未来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1] 政策背景与制度建设 - 2020年4月数据被明确写入生产要素文件,近年来围绕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持续完善 [2] - 2023年8月财政部印发《暂行规定》,为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提供会计处理规则依据 [2] - 2024年3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银行业数据资产估值指南》团体标准,构建数据资产估值框架 [9] 商业银行实践案例 - 中信银行构建覆盖全行主要领域的数据资产目录,采用三步走策略完成2024年年报数据资源入表 [3] - 浦发银行制定"数据资源入表五步法",积累数据资源入表场景 [3] - 光大银行入表数据资源规模超过1800万元,为目前披露的最高值 [3] - 宁波银行数据资源账面价值为600万元,杭州银行无形资产净值中包含数据资源327.4万元 [4] 数据资源入表的意义 - 数据资源体现了银行在技术创新、客户洞察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核心优势 [6] - 有助于银行更加全面和真实地反映资产结构,提升财务报表信息含量和透明度 [6] - 推动业务和服务转型创新,更好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6] - 有望成为资产证券化、数据要素流通和数据价值变现的重要支撑 [7] 当前面临的挑战 - 数据资源确权和评估是最大难点,缺乏统一、权威的评估方法 [8] - 数据资源类型多、形式多样,导致数据资产识别难 [9] - 数据合规与确权复杂,全生命周期涉及多方参与 [9] - 数据资源成本归集难,加工链路长难以清晰归集 [9] 未来发展建议 - 政府需加强制度建设与市场监管引导,明确数据所有权分置模式 [10] - 行业协会应推动标准制定和交流合作,制定操作规范流程 [10] - 企业需强化数据治理与共享利用,挖掘数据价值 [10] - 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加强IT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安全保障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