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越剧《钱塘里》
icon
搜索文档
演年轻人爱看的越剧(文化中国行·Z世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3
核心观点 -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新编越剧《我的大观园》全国巡演几乎场场爆满 实现"火出圈"效应 [1] - 青年演员张亚洲通过角色创新和表演形式突破 推动越剧在年轻群体中的受欢迎度提升 [1][2] - 传统戏曲行业通过现代题材改编和沉浸式演出形式 实现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价值 [1][2] 演出市场表现 - 《我的大观园》全国巡演几乎场场爆满 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1] - 现代题材越剧《钱塘里》通过造型和表演创新 增强现实题材剧目的真实感 [2] - 传统剧目《新龙门客栈》《吕布与貂蝉》《打金枝》通过青年演员重新诠释 持续获得观众认可 [2] 艺术创新实践 - 《我的大观园》采用老年贾宝玉视角和清唱开场形式 创造沉浸式观演体验 [1][2] - 现代戏表演突破传统程式 通过观察生活细节重塑表演体系 [2] - 演员通过剪短发等外形改造 增强现代题材剧目的真实性和代入感 [2] 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 - 青年演员通过持续磨炼表演技巧 成功塑造多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2] - 扎实基本功训练保障演出质量 有效应对舞台突发状况 [2] - 行业新生代追求原创大戏创作 体现戏曲演员的艺术追求目标 [3] 行业发展趋势 - 越剧受众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 年轻观众喜爱度持续提升 [1] - 传统戏曲通过现实题材改编和形式创新 实现艺术形式的"破圈"传播 [2][3] - 沉浸式演出形式成为传统艺术当代化传播的重要路径 [1][2]
曹禺戏剧文学奖在上海揭晓 京剧《张謇》等5部作品获奖 港澳台作品实现“零”的突破
解放日报· 2025-05-18 10:45
获奖作品及编剧 - 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揭晓5部获奖作品:闽剧《画网巾先生》(编剧戴先良)、越剧《钱塘里》(编剧谢丽泓)、话剧《屈原》(编剧黄维若)、京剧《张謇》(编剧龚孝雄)、话剧《捉迷藏》(编剧李宇樑)[1] - 颁奖晚会将于5月21日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1] - 京剧《张謇》以清末企业家张謇传奇人生为蓝本,编剧龚孝雄阅读100多万字材料,创作历时三年四易其稿[1] 评选数据 - 本届共收到59部剧本申报,来自全国35家单位、《剧本》编辑部及个人,其中戏曲27部、话剧25部、其他类型7部[1] - 初评委员会以记名投票选出20部进入终评(戏曲10部、话剧10部)[1] - 首次开放个人申报渠道收到7部投稿,需附三位同类别获奖者联名推荐[2] 提名作品及突破 - 推选5部提名作品:话剧《寻味》(龚应恬、李宗熹)、豫剧《杜甫·大河之子》(原长松)、话剧《面皮》(张骥)、梨园戏《促织记》(林清华)、话剧《西迁》(林蔚然、王人凡)[2] - 澳门作品《捉迷藏》获奖,大陆与台湾合作作品《寻味》获提名,实现港澳台地区"零"突破[2]
推动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创新(人大代表在基层)
人民日报· 2025-05-08 06:40
行业表现与创新 - 公司去年演出总场次超过250场,创下历年新高 [1] - 公司通过创新重构经典题材如《红楼梦》,推出青春越剧《我的大观园》,在杭州首演引起轰动 [1] - 公司推出沉浸式观剧模式"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有效拉近演员与观众距离 [2] 观众与市场拓展 - 公司去年在国内15个城市开展30余场演出,吸引4万余名观众 [1] - 公司年轻演员在网络平台吸引大量粉丝,其中以过去不了解越剧的年轻观众为主 [1] - 戏曲观众逐渐年轻化,如何留住新观众成为行业新课题 [2] 创作与人才培养 - 公司对现代戏《钱塘里》进行细致加工与提升 [1] - 行业需要拓宽传统戏曲主题版图,坚持"一戏一格",紧跟时代审美 [1] - 行业面临年轻演员缺乏全国性展示平台的挑战,建议出台专门激励措施吸引年轻人才 [2] 国际交流与影响 - 公司去年10月访问法国,为法国观众创排经典折子戏,获得外国观众热烈反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