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越剧《新龙门客栈》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产业不是赚快钱的行业,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更是慢功夫
江南时报· 2025-10-23 16:24
行业核心理念 - 文化产业不是赚快钱的行业,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是慢功夫,长期主义尤为重要[1] - 行业不能指望一部戏或一个演员的走红撑起整个行业,不能为了短期热度迷失自我[1] - 戏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是内容生产与市场生态双向奔赴的长期事业[1] 内容生产策略 - 戏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内容之守正基于对剧种本体的敬畏[1] - 传统戏剧的写意美学是中国人对空间与时间独特认知的凝练[1] - 以越剧为例,其唱腔柔美、女小生俊朗风骨、以情动人之叙事内核是历经百年沉淀的艺术基因[1] - 今日科技发展和舞台迭代提供了更多表现手法,但必须遵循艺术规律,否则创新只会是昙花一现[1] - 内容之创新基于对市场需求的回应和对时代热点的捕捉[2] 市场生态建设 - 市场是一个有成熟供应链、生产链、销售规则等的完整生态,是传统戏剧的血液循环系统[2] - 没有健康的循环,再好的内容也无法抵达观众,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2] - 既要关注内容创作,也要培育市场,做懂市场的艺术家和有艺术追求的产品人[2] - 艺术作品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市场的滋养,长线运营滋养戏剧艺术的生命力[2] - 越剧《新龙门客栈》驻场演出超过350场,证明了长线运营的价值[2] 行业发展方向 - 需推动内容生产与市场生态的双向赋能,做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作品[1] - 良性的市场生态需要行业一同建设和维护,学习和引进更科学的流程和结构[2] - 需考虑优质内容的正确推广、优秀人才的发展引导、观众基数的良性维护[2] - 行业不能止步于立项-结项的循环,不能仅以奖项和业绩标榜自身[2] - 荣誉代表过去探索路径正确,但在开拓未来之路上,失败也有意义和价值[2]
戏剧传承:艺术与市场双向奔赴(新语)
人民日报· 2025-10-23 06:21
行业核心观点 - 文化产业不是赚快钱的行业,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是慢功夫,长期主义尤为重要[1] - 戏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是内容生产与市场生态双向奔赴的长期事业[1] - 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必须推动内容生产与市场生态的双向赋能[1] 内容创作与传承 - 内容之“守正”基于对剧种本体之敬畏,传统戏剧的写意美学是中国人对空间与时间独特认知的凝练[1] - 越剧的唱腔柔美、女小生之俊朗风骨、以情动人之叙事内核是历经百年沉淀的艺术基因[1] - 即便科技发展带来更多表现手法,创新也需遵循艺术规律,否则只会是昙花一现[1] - 内容之创新需基于对市场需求的回应和对时代热点的捕捉[2] - 艺术作品需要时间的检验,例如复排作品《寇流兰与杜丽娘》在9年后仍获得观众认可[2] 市场生态与运营 - 市场是一个有成熟供应链、生产链、销售规则等的完整生态,是传统戏剧的“血液循环系统”[2] - 行业从业者需做“懂市场的艺术家”和“有艺术追求的产品人”,既要关注内容创作也要培育市场[1][2] - 长线运营能滋养戏剧艺术的生命力,例如越剧《新龙门客栈》驻场演出超过350场[2] - 良性的市场生态需要行业一同建设,学习和引进更科学的流程和结构,不能止步于“立项—结项”的循环[2] - 优质内容的正确推广、优秀人才的发展引导、观众基数的良性维护都值得考虑[2]
大地风华|收获的味道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01
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 "十四五"时期文化创造活力涌动,文化服务迭代升级,文化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6] - 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要素[6] 线下文化教育与社群活动 - 夜校课程如茶艺、插花、古琴和声乐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退休人员丰富生活,年轻人解压提升魅力[8][9] - 夜校声乐课教师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内容成为"网红",课程需抢购,教学形式风趣互动性强[8] - 夜校学习提升个人技能如发音咬字识谱,增强自信并促进家庭沟通,被称为"精神按摩"[9] - 夜校活动启发社区服务,如"微光进社区"为老年人提供辅导,茶艺师计划进社区传承文化[10] 传统戏曲创新与市场表现 - 越剧《我的大观园》巡演10余城市50余场,累计票房收入7000余万元,观众约9万人次[13] - 传统戏曲面临从业者流失挑战,毕业班30多人仅极少数留下做演员,行业需更多耐心[13] - 越剧通过社交媒体如小视频积累关注者,点赞量达数十万至百万,吸引年轻观众[14] -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和越剧《新龙门客栈》出圈,推动年轻人关注越剧[15] 数字微短剧行业规模与内容趋势 - 2025年微短剧上线3万多部,用户规模达6.96亿人,占网民总数近七成[18] - 微短剧需引发情感、文化与叙事三重共鸣,如《家里家外》首周播放量3亿,《弄潮》获深层认可[18] - 微短剧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傩戏》普及非遗知识,社交平台相关科普内容激增[19] - 行业向精品化发展,强调尊重文化原真性、讲好故事和采用年轻语态[19] 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与文化影响 - 网络文学作品如《天道图书馆》推出英文版后受海外读者关注,推动中文学习兴趣[22] - 作品传播带来稳定收入,作者从工地板房写作发展到与全球读者交流,体现文化获得感[23] -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反映国家全球影响力提升,故事内核如成长奋斗具有跨文化共通性[23] 公共文化设施无障碍服务建设 - 中国盲文图书馆牵头建成视障服务网络,盲人阅览室1659个,配备智能听书机近19万台[25] - 无障碍电影服务发展,全国志愿者参与讲解,互联网平台"无障碍剧场"提供超2000部影视剧[25] -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后博物馆如故宫提供触摸体验,视障人士文化权益得到落实[26] 戏剧演出市场与观众体验 - 学生公益票和惠民政策降低观剧成本,门票价格100元、80元或免费,使戏剧融入日常生活[30] - 江浙沪交通便利推动跨城观剧,经典剧目巡演经久不衰,新作和海外引进作品数量繁多[31] - 观众观剧161场写随感14万余字,戏剧培养美学感知和逻辑思维,增强人际联结与情感共鸣[32]
越剧“出圈” 美梦成真(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01
越剧作品《我的大观园》市场表现 - 作品在过去10个月巡演超过10个城市,演出50余场,累计票房收入7000余万元,吸引约9万人次观众 [2] - 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全社会日益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 [2] 越剧行业人才现状 - 戏曲专业毕业生中仅极少数选择成为戏曲演员,人才流失现象显著 [2] - 戏曲行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耐心,职业发展路径相对艰难 [2] 越剧观众群体特征 - 传统观众基础稳固,包括中老年群体及跨地域追随剧团的忠实戏迷 [3] - 通过社交媒体等新渠道,成功吸引年轻观众关注越剧艺术 [3] 越剧行业创新与市场拓展 - 行业积极拥抱新媒体,通过短视频等形式积累关注者,部分视频获得数十万至百万点赞 [3] - 借鉴其他舞台艺术形式(如舞剧、话剧)的成功经验,探索吸引新观众的途径 [3] 行业外部环境与催化因素 - 主流媒体平台(如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的节目助推了区域越剧观众的活跃度 [4] - 创新作品如《新龙门客栈》和《我的大观园》的成功,显示传统文化自信提升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为行业创新提供了可能 [4]
推动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创新(人大代表在基层)
人民日报· 2025-05-08 06:40
行业表现与创新 - 公司去年演出总场次超过250场,创下历年新高 [1] - 公司通过创新重构经典题材如《红楼梦》,推出青春越剧《我的大观园》,在杭州首演引起轰动 [1] - 公司推出沉浸式观剧模式"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有效拉近演员与观众距离 [2] 观众与市场拓展 - 公司去年在国内15个城市开展30余场演出,吸引4万余名观众 [1] - 公司年轻演员在网络平台吸引大量粉丝,其中以过去不了解越剧的年轻观众为主 [1] - 戏曲观众逐渐年轻化,如何留住新观众成为行业新课题 [2] 创作与人才培养 - 公司对现代戏《钱塘里》进行细致加工与提升 [1] - 行业需要拓宽传统戏曲主题版图,坚持"一戏一格",紧跟时代审美 [1] - 行业面临年轻演员缺乏全国性展示平台的挑战,建议出台专门激励措施吸引年轻人才 [2] 国际交流与影响 - 公司去年10月访问法国,为法国观众创排经典折子戏,获得外国观众热烈反响 [1]
“青春戏曲”在考场掀起风暴
杭州日报· 2025-05-07 11:06
招生情况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附中2025年招生考试报考人数达5310人创历史新高 [2] - 六年制中专计划招生150人三年制中专计划招生76人五年制高职计划招生280人 [2] - 戏曲相关专业报考热度显著提升绍兴小百花订单班报录比17∶1浙江小百花订单班报录比23∶1萧山绍剧订单班报录比30∶1 [2] 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 - 招生专业涵盖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戏曲表演等17个艺术门类 [2] - 公司与20余家专业院团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戏曲教学模式 [3] - 订单班培养模式成为报考热点如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订单班等 [2][3] 行业影响力 - 越剧《梁祝(青春版)》《新龙门客栈》成为爆款推动戏曲热度上升 [3] - 校友陈丽君李云霄等优秀演员出圈产生示范效应吸引考生报考 [3] - 公司被视作传统戏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家长评价"传统戏曲密码藏在浙艺" [3] 战略定位 - 浙江计划将"青春戏曲"打造为省级文艺金名片 [3] - 公司定位为浙江戏曲摇篮致力于"解构重构传统戏曲"使其呈现青春化面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