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越剧《我的大观园》
icon
搜索文档
巴山蜀水铺展多彩艺术画卷(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2 07:02
演员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开幕演出中表演《润川化蜀》篇章。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摄 四川大剧院外景。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摄 这个秋天,中国艺术节开启"巴蜀时间",携着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70余个群众文艺作品, 1000件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走进川渝两地。多彩艺术与巴风蜀韵交相辉映,一幅缤纷 多姿的艺术画卷徐徐展开,绘出文艺百花园万千气象。 10月1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 四川成都开幕。本届中国艺术节以"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为主题,集中呈现近年来中国文艺新 高度、新气象,文艺工作者新作为、新风貌,全力打造"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舞台创作生机勃勃 重重山峦阻隔古蜀先民,五丁开山劈石,将"天梯石栈相钩连"的"蜀道之难"呈现于舞台之上……作 为本届中国艺术节开幕演出,舞蹈诗剧《蜀道》从"五丁开道"的传说讲起,串联起李冰治水、文翁化 蜀、剑阁峥嵘、翠云穹廊、十二月市,由古及今,将"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是一条活的蜀道,几千年前的古蜀人开辟了这条道,现在仍然在我们的脚下绵延。"《蜀道》总 编导佟睿睿表示, ...
大地风华|收获的味道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01
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 "十四五"时期文化创造活力涌动,文化服务迭代升级,文化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6] - 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要素[6] 线下文化教育与社群活动 - 夜校课程如茶艺、插花、古琴和声乐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退休人员丰富生活,年轻人解压提升魅力[8][9] - 夜校声乐课教师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内容成为"网红",课程需抢购,教学形式风趣互动性强[8] - 夜校学习提升个人技能如发音咬字识谱,增强自信并促进家庭沟通,被称为"精神按摩"[9] - 夜校活动启发社区服务,如"微光进社区"为老年人提供辅导,茶艺师计划进社区传承文化[10] 传统戏曲创新与市场表现 - 越剧《我的大观园》巡演10余城市50余场,累计票房收入7000余万元,观众约9万人次[13] - 传统戏曲面临从业者流失挑战,毕业班30多人仅极少数留下做演员,行业需更多耐心[13] - 越剧通过社交媒体如小视频积累关注者,点赞量达数十万至百万,吸引年轻观众[14] -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和越剧《新龙门客栈》出圈,推动年轻人关注越剧[15] 数字微短剧行业规模与内容趋势 - 2025年微短剧上线3万多部,用户规模达6.96亿人,占网民总数近七成[18] - 微短剧需引发情感、文化与叙事三重共鸣,如《家里家外》首周播放量3亿,《弄潮》获深层认可[18] - 微短剧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傩戏》普及非遗知识,社交平台相关科普内容激增[19] - 行业向精品化发展,强调尊重文化原真性、讲好故事和采用年轻语态[19] 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与文化影响 - 网络文学作品如《天道图书馆》推出英文版后受海外读者关注,推动中文学习兴趣[22] - 作品传播带来稳定收入,作者从工地板房写作发展到与全球读者交流,体现文化获得感[23] -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反映国家全球影响力提升,故事内核如成长奋斗具有跨文化共通性[23] 公共文化设施无障碍服务建设 - 中国盲文图书馆牵头建成视障服务网络,盲人阅览室1659个,配备智能听书机近19万台[25] - 无障碍电影服务发展,全国志愿者参与讲解,互联网平台"无障碍剧场"提供超2000部影视剧[25] -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后博物馆如故宫提供触摸体验,视障人士文化权益得到落实[26] 戏剧演出市场与观众体验 - 学生公益票和惠民政策降低观剧成本,门票价格100元、80元或免费,使戏剧融入日常生活[30] - 江浙沪交通便利推动跨城观剧,经典剧目巡演经久不衰,新作和海外引进作品数量繁多[31] - 观众观剧161场写随感14万余字,戏剧培养美学感知和逻辑思维,增强人际联结与情感共鸣[32]
越剧“出圈” 美梦成真(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01
越剧作品《我的大观园》市场表现 - 作品在过去10个月巡演超过10个城市,演出50余场,累计票房收入7000余万元,吸引约9万人次观众 [2] - 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全社会日益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 [2] 越剧行业人才现状 - 戏曲专业毕业生中仅极少数选择成为戏曲演员,人才流失现象显著 [2] - 戏曲行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耐心,职业发展路径相对艰难 [2] 越剧观众群体特征 - 传统观众基础稳固,包括中老年群体及跨地域追随剧团的忠实戏迷 [3] - 通过社交媒体等新渠道,成功吸引年轻观众关注越剧艺术 [3] 越剧行业创新与市场拓展 - 行业积极拥抱新媒体,通过短视频等形式积累关注者,部分视频获得数十万至百万点赞 [3] - 借鉴其他舞台艺术形式(如舞剧、话剧)的成功经验,探索吸引新观众的途径 [3] 行业外部环境与催化因素 - 主流媒体平台(如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的节目助推了区域越剧观众的活跃度 [4] - 创新作品如《新龙门客栈》和《我的大观园》的成功,显示传统文化自信提升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为行业创新提供了可能 [4]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圆满落幕
杭州日报· 2025-09-26 09:55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概况 -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于9月25日在杭州落下帷幕,闭幕大戏为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创排的越剧《我的大观园》[4] - 戏剧节在杭州、温州两市同时举办,历时21天,共展演42部剧目,涵盖2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舞剧等多种戏剧门类[4] - 戏剧节期间同时举行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戏剧)"表彰仪式[4] 戏剧节选剧策略与市场反响 - 选剧打破惯性,以"十年磨一戏"精神鼓励精品,优先选择群众喜爱、演出场次多的作品[5] - 多部作品引发观演热潮,热门剧目开票即售罄,不少观众专程从外地赶来观看[5] - 推出低价惠民票、文旅消费优惠、戏剧"快闪"、戏剧进校园等活动,吸引年轻群体,实现戏剧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5] 行业生态优化与创新举措 - 首次将"剧本改稿会"升级为"剧目提升会",进行从文本到舞台的全链条打磨[6] - 举办10场剧目评论会及改进戏剧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积极构筑健康的戏剧评论生态[6] - 开设"中国剧协新时代戏剧英才培养工程——2025年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为行业持续发展注入活力[6] 公益活动与未来规划 - 发起"人人一千克,戏剧碳中和"公益行动,共计140余万人参与,累计贡献2000余吨绿色能量[6][7] - 第二十届中国戏剧节将继续在杭州举办,计划于2027年秋天举行[7]
演年轻人爱看的越剧(文化中国行·Z世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3
核心观点 -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新编越剧《我的大观园》全国巡演几乎场场爆满 实现"火出圈"效应 [1] - 青年演员张亚洲通过角色创新和表演形式突破 推动越剧在年轻群体中的受欢迎度提升 [1][2] - 传统戏曲行业通过现代题材改编和沉浸式演出形式 实现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价值 [1][2] 演出市场表现 - 《我的大观园》全国巡演几乎场场爆满 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1] - 现代题材越剧《钱塘里》通过造型和表演创新 增强现实题材剧目的真实感 [2] - 传统剧目《新龙门客栈》《吕布与貂蝉》《打金枝》通过青年演员重新诠释 持续获得观众认可 [2] 艺术创新实践 - 《我的大观园》采用老年贾宝玉视角和清唱开场形式 创造沉浸式观演体验 [1][2] - 现代戏表演突破传统程式 通过观察生活细节重塑表演体系 [2] - 演员通过剪短发等外形改造 增强现代题材剧目的真实性和代入感 [2] 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 - 青年演员通过持续磨炼表演技巧 成功塑造多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2] - 扎实基本功训练保障演出质量 有效应对舞台突发状况 [2] - 行业新生代追求原创大戏创作 体现戏曲演员的艺术追求目标 [3] 行业发展趋势 - 越剧受众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 年轻观众喜爱度持续提升 [1] - 传统戏曲通过现实题材改编和形式创新 实现艺术形式的"破圈"传播 [2][3] - 沉浸式演出形式成为传统艺术当代化传播的重要路径 [1][2]
探索中华美学的化用之妙(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8-07 07:03
核心观点 - 传统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正推动当代艺术发展 拓展民族表演体系新境界 [1][2] 戏曲美学转化方式 - 把握"程式思维"塑造人物 通过生旦净丑行当构建人物类型语言体系 为演员提供角色捕捉抓手 [1] - 化用需超越形似追求神韵 将浑圆曲弧 动静相衬构图法则融入表演节奏与造型意识 [2] - 借鉴以简驭繁 虚实相生的空间营造智慧 通过演员表演创造时空而非依赖舞台技术 [2] 成功实践案例 - 梅兰芳为《霸王别姬》编创虞姬剑舞 融合雉尾生英武与老生刚劲 [1] - 吴兴国在《等待果陀》中以丑角程式为基础 借鉴《清风亭》老生老旦表现 [1] - 话剧《伏生》《青蛇》无戏曲符号但深得东方美学精髓 实现写意旨趣与空间流转 [2] - 话剧《中国梦》竹排场景通过身体律动模拟江流起伏 展现戏曲神韵与东方诗意 [2] 行业影响 - 越剧《我的大观园》火爆出圈带动文旅消费热潮 [1] - 戏曲智慧与美学正运用于话剧 影视等当代艺术创作 [1] - 化用戏曲美学是以当代之思叩问传统 使中华审美基因在时代舞台焕发新生 [2]
浙江省戏剧大赛将启幕 越剧《我的大观园》为开幕大戏
中国新闻网· 2025-07-30 09:30
行业活动概况 - 第十六届浙江省戏剧大赛将于8月16日至9月26日在宁波举办 包含25台大戏和7台小戏的竞演[1] - 越剧《我的大观园》被选定为开幕大戏 该剧目以"青春戏曲"为特色引发新热潮[2] 行业历史与规模 - 浙江省戏剧大赛是省内舞台艺术最高水准专业赛事 自1983年起每三年一届 本届为第16届[3] - 浙江作为南戏发源地 拥有越剧/昆剧/京剧/婺剧等传统剧种 以及松阳高腔/江南丝竹/青瓷瓯乐等地方艺术门类[3] 赛事创新举措 - 本届大赛将参评剧目时间周期从三年扩展至十年 邀请全省戏剧院团十年内新创剧目参评[3] - 首次设立小戏竞赛单元 通过"小而活"形式推动艺术下沉 目标触达年轻群体并扩大戏剧消费基础[3] 参演剧目构成 - 入围剧目包含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两大类别 传统类包括越剧《陌上花开》/昆剧《壮哉少年》/绍剧《破阵》等 现代类包括话剧《钱塘浩歌》/音乐剧《南孔》/舞剧《东方大港》[3] 文化惠民政策 - 大赛推行惠民票价体系 全场票价50元起 最高票价不超过380元 平均票价维持在100元左右[4]
得失尽在“我”(新作速评)
人民日报· 2025-06-03 06:02
越剧《我的大观园》的创作特点 - 该剧以老年贾宝玉的视角重新诠释《红楼梦》,通过"我"的主观视角和开放身份重构经典叙事,形成独特的戏剧关系[1] - 创作构思大胆奇峭,将戏剧核心转移到老年宝玉与少年宝玉的关系上,引入重新选择的命题,打破传统线性叙事框架[2] - 剧中采用意识流手法和消解功能,在情感维度上凸显哲理性,为舞台呈现提供更自由空间[2] 艺术表现与叙事结构 - 以元妃省亲开场再现荣华场景,同时穿插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等经典画面,但全知视角与"我"的主观视角存在逻辑冲突[3] - 老年宝玉缺乏新动机和情感注入,导致过去与现在两条时间线的联结薄弱,戏剧张力不足[3] - 舞台设计采用深旷纵向空间和长台阶,但被批评影响表演效率[4] 创新尝试与现存问题 - 作为强实验性作品,在经典叙事与越剧生旦表演本体要求之间寻求平衡,但部分妥协导致观众预期落空[2] - 关键人物贾母缺席,主要角色如林黛玉、薛宝钗等形象塑造平铺缺乏个性[4] - 部分情节如宝黛共读西厢的对白唱词被指浅白缺乏韵味[4] 行业意义与发展前景 - 在戏曲传承发展挑战下,该剧的自觉创新具有行业探索价值[5] - 通过观演互动持续改进,舞台艺术有望在反复打磨中实现艺术成熟[5] - 作品争议反映创作艰辛,各类评价将成为改进提升的重要养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