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辣椒芒
icon
搜索文档
警惕“爆炸桃”背后的消费陷阱
搜狐财经· 2025-07-10 17:13
警惕这些营销噱头背后的消费陷阱,消费者应回归理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商家也绝不能"以次充好"或进行虚假宣传,否则,面临的就不仅仅是销量的 下滑,还有监管的重拳。 同时,还得再一次提醒商家,与其在噱头上大做文章,不如在品质上多下功夫。毕竟,消费者虽然追求新鲜感,但最终留住他们的仍然是产品的品质和真诚 的服务。短暂的网络热度终将昙花一现,一旦新鲜感过了,那么产品很快就会被市场遗忘,消费者的注意力也会被新的"桃子"所吸引。(中国经济网 臧梦 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 有调查发现,所谓"爆炸桃"并非新品种,实为因品种特性、天气影响或管理不当导致的裂果,一般被视为瑕疵品,很少在线下渠道销售。但一些商家将这些 裂果放到电商平台销售,为其冠以"爆炸桃"的名义,甚至宣称是"稀有"产品。 不难发现,近年来,很多在网络上销售的农产品经过"改名换姓"成为网红产品,比如"水果胡萝卜""水果西蓝花""辣椒芒""藏乌梨"等。事实上,这些"新产 品""新概念",很多是相关商家通过夸张的宣传来制造的噱头,其真实品质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新奇""高端",甚至 ...
“爆炸桃”其实是坏果子,花里胡哨的营销该歇歇了
新京报· 2025-07-09 14:42
然而经电商包装,这些本该降级的水果竟成了"稀缺货"。"自然开裂是阳光亲吻的痕迹"等文案,将缺陷 硬说成"卖点"。正如一位果农所言,同样的裂果往年低价卖给果酱厂,如今换个名字价格翻三倍还被抢 购。 此类"逆袭"戏码在电商平台并不鲜见。普通梨经高温加工后被包装成"藏乌梨",宣称来自青藏地区;贵 妃芒的畸形果被冠以"辣椒芒"之名售卖……网红水果走红,营销话术盖过产品本身,让农产品评价标准 从"品质优先"扭曲为"故事为王"。 "甜到爆炸!稀有品种!"据新京报报道,近来,电商平台上表皮布满裂痕的桃子凭借"爆炸桃"名号 与"比普通桃子甜5倍"的宣传成了热销网红。可撕开噱头外衣,真相令人咋舌:这些"稀有品种"实为天 气异常、管理疏漏导致的裂果,是批发商筛选后弃用的"残次品"。 在农产品流通中,裂果向来是"麻烦制造者"。其表皮破损易滋生细菌、加速腐烂,会增加储存运输成 本,口感也不稳定,收购时通常被挑出低价处理或废弃。 但消费者体验常与宣传不符:"爆炸桃"裂痕藏泥污,"辣椒芒"口感远逊正常贵妃芒,"藏乌梨"的"高原 风味"实为加工后的工业味。"网红"不过是商家给普通或瑕疵水果贴上的标签。 水果的好坏,从来不由名字决定。把瑕疵 ...
网红“爆炸桃”实为瑕疵品,警惕水果营销陷阱
贝壳财经· 2025-07-08 17:35
眼下正值水蜜桃、油桃等桃类水果集中上市,市场上各类鲜桃品类丰富。不过,新京报记者近期发现,一种表皮乃至果肉带有裂痕的"爆炸桃"在网络走红, 涵盖油蟠桃、毛桃等多个品种,部分品类销量激增。 记者调查发现,所谓"爆炸桃"并非新品种,实为因品种特性、天气影响或管理不当导致的裂果,一般被视为瑕疵品,批发商去产地采购都不会选择,很少在 线下渠道销售。但一些商家将这些裂果放到电商平台销售,为其冠以"爆炸桃"的名义,甚至宣称是"稀有"产品,"甜到爆炸""比普通桃子甜5倍""更甜更好 吃"等。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多款水果通过"改名换姓""制造噱头"成为网红产品,相关商家常以虚假宣传掩盖真实品质吸引流量。对此,专家与律师提醒,消费 者需警惕此类营销陷阱,关注水果本身的口感与营养,理性消费。 近期,有消费者向新京报记者反映,其网购到一款"爆炸桃",口感优于普通桃子。随后,新京报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不少店铺都在销售"爆炸 桃",涵盖油桃、毛桃等多个类别,包括黄金油蟠桃、映霜红、安丘蜜桃等品种。部分商家在商品页面写着"稀有爆炸桃,10斤不够吃""甜到爆炸""比普通桃 子甜6倍""更甜更好吃"等宣传语,吸引消费者眼球。 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