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Agent

搜索文档
90%被大模型吃掉,AI Agent的困局
36氪· 2025-07-18 18:48
"90%的Agent会被大模型吃掉。" 7月15日,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一如既往地语出惊人,这次炮轰的是近一年AI圈最炙手可热的Agent。 在"Agent之年"进程过半的时候,最近传来的似乎却多是悲观的判断和信息。就在上周,Manus总部迁移至新加坡、国内裁员80人以及放弃国内版本上线 的一系列动态,也让大众开始讨论起,Manus到底怎么了? 背后有身为美元基金的BenchMark领投、底层模型包含Gemini、Claude等一系列海外模型,加之曾陷入缺算力资源的传闻,Manus的出走,已经印证为形 势所迫的转移和调整,而非经营失败导致的撤退。 但围绕以Manus为首的通用Agent,它们头顶的乌云尚未散去:一边是Manus、Genspark们收入变现的下滑,另一边是用户活跃度的下跌。 这种局面,揭示了当下通用Agent赛道的核心问题:在技术热潮和资本狂欢过后,产品尚未找到能让广大C端用户持续"忠诚"并为之付费的杀手级应用场 景,只能被偶尔拿来做个半成品PPT、找几份报告。 通用Agent市场,正在被模型能力的溢出蚕食,也被垂类Agent抢走份额。 转战海外,Manus们怎么了? 通用Agent,陷入 ...
90%的AI创业公司,在为另外90%AI公司打工
虎嗅· 2025-06-25 13:56
AI创业市场现状 - AI创业公司收入平均涨幅达300%,主要增量客户来自其他AI创业公司,占比90% [3] - YC统计显示AI创业公司占比从50%飙升至90%+ [6] - AI创业者具有独特人群特征:对AI极度乐观,愿意尝试和付费新AI产品 [7] - ToB市场因AI创业者数量爆发而快速增长,ToC市场因用户基数不变而发展较难 [9] AI ToB商业模式 - 成功公式为"抢占定位+高调宣发",强调成为垂直领域首个创新者 [12] - 产品宣发在社交媒体获得自然流量提升,因目标客户活跃于X/Twitter等平台 [14][16] - 典型增长路径:命名霸权→高调视频→等待名单→融资→扩大客户 [17] - 典型案例Cursor在4个月内ARR从1亿美元增长至3亿美元 [19][20] AI ToC商业模式 - 核心挑战在于需求端无增量,机会在于供给端成本降低 [22] - 技术贬值速度快于融资速度,产品开发成本趋近于零 [23] - 增长成为唯一关键要素,建议"先增长后产品"策略 [24] - 典型案例Rizz通过TikTok内容营销实现月下载20万次,月收入30万美元 [26] 行业趋势 - 创业门槛显著降低,个人开发者可使用AI工具快速开发产品 [23][30] - 行业进入"不依赖资源,纯拼脑力"的新竞争阶段 [31] - AI创业者相互成为客户形成闭环生态,推动行业整体增长 [3][4]
昆仑万维:AI应用持续落地 商业化进程加速
中国证券报· 2025-05-19 05:26
公司AI战略布局 - 公司提出"All in AGI与AIGC"战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达15.4亿元,同比增长59.5% [1][2] - 已完成"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算法—AI应用"全产业链布局,控股AI算力芯片企业艾捷科芯,员工近200名 [3] - 计划5月中旬发布全球首款生产力场景通用Agent平台产品,将推出开源深度研究智能体框架 [1][5]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已发布天工大模型4.0、音乐推理大模型Mureka O1、短剧大模型SkyReels等多款AI产品 [1][4] - SkyReels-V1/V2等模型选择开源,视频模型开源后平台订阅量每天增长10倍 [4] - Mureka平台2025年3月全球访问量达333万次,环比增长86.5% [4] 商业化进展 - Mureka月流水收入约100万美元,短剧平台DramaWave月流水收入约1000万美元 [4] - AI社交业务2024年单月收入峰值突破100万美元 [4] - 短剧业务已形成订阅、内购及广告等多种收入来源 [5] 市场前景与规划 - 预计2027年AI大模型业务将实现盈利,2023-2024年为初始投资阶段,2025-2026年为应用落地期 [2] - 全球数字音乐工作站工具市场规模有望从40亿美元扩大至100亿美元,公司目标占据10%份额 [6] - 将专注于音乐生成和短剧生成等C端场景,降低创作门槛与成本 [3][6]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56.62亿元,同比增长15.2% [1] - 2024年净利润亏损15.95亿元,主要因研发投入增加 [1][2]
未知机构:【风口研报·公司】AI营销SaaS+具身智能“大小脑”开发平台,这家公司拥有超120万条3D数据与10万机器人任务训练数据,基于自研-AI技术深度赋能-20250512
未知机构· 2025-05-12 12:00
纪要涉及的公司 - 天娱数科(002354)[1][4] - 奕瑞科技(688301)[2][10]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天娱数科 - **核心观点**:国海证券杨仁文看好公司发展,长期业绩有望迎来拐点 [1][4] - **论据** - **AI营销SaaS平台赋能业务**:以自研智慧广告大模型为基座,与“天星”“智者干问”构成模型矩阵,赋能三大业务平台;2024年AIGC广告素材生成、广告智能投放、AI直播电商运营成效显著,累计生产脚本素材超3.05万条,Al生成有效脚本占比22.07%,生产短视频200.4万支,Al生成视频占比9.4%,新增注册用户351万人,累计注册用户802万人,服务企业客户5073家;构建AI数字人IP矩阵,与国窖1573、杨国福等品牌合作 [4][7] - **具身智能通用平台建设**:推进具身智能通用平台Behavision建设,打造通用“大脑 + 小脑”开发平台;3D数据平台拥有超120万条3D数据、50万条多模态数据,含10万条机器人任务训练数据;拟上线Behavision 2.0,从3个层面赋予机器人能力,赋能具身智能行业 [1][5][8] - **业绩表现与预测**:2024年亏损同比大幅收窄,归母净利润 -1.18亿元(2023年为 -10.87亿元),2025Q1收入同比大幅增长,营收4.85亿元,同比增长31.15%;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为18.94/21.96/24.1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0.45/0.52/0.62亿元,对应PS为6.17/5.33/4.84倍 [1][4][5] 奕瑞科技 - **核心观点**:华西证券单慧伟看好公司发展,CT球管年底量产后有望带动公司进入新一轮成长期 [2][10] - **论据** - **传统业务有望重回增长**:2024年传统探测器业务受医疗设备更新影响收入承压,2025年医院端采购释放,医疗板块有望重回增长 [11] - **CT球管业务前景好**:国内CT球管高度依赖进口,国产替代率不足10%,2025年市场规模超200亿元;2022年组建球管团队,已解决多项技术难点,5.0MHU液态金属轴承CT球管预计2025年9月小批量生产,8.0MHU滚珠轴承CT球管预计2025年11月量产;商务部反倾销调查提供机遇,有望加速放量并占据国内主要市场份额;拟募集资金约11.74亿元,增加产能推动技术进步和进口替代 [2][11][13] - **业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4.05、30.57、38.47亿元,同比 +31.3%、+27.1%、+25.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2、9.20、12.02亿元,同比 +51.0%、+31.0%、+30.7% [2][1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天娱数科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AI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等 [1] - **奕瑞科技风险提示**:CT球管研发及量产进度不及预期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