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搜索文档
【央视新闻】郭守敬望远镜已发布光谱数2807万条 恒星参数1159万组
央视新闻· 2025-11-04 11:23
观测数据成果 - 截至2025年10月底累计发布光谱数达到2807万条、恒星参数1159万组,数据量稳居世界第一 [1] - 全球共计300个单位的1800多名用户利用数据开展研究,下载数据量约17万GB,数据发布网站查询量达373万次 [1] 技术研发进展 - 持续挖掘大规模巡天潜力并突破新技术瓶颈,多项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 [1] - 国产化关键技术包括承担光信号传输任务的特种宽谱光纤和作为主动光学核心器件的位移促动器 [1] - 技术突破为后续研制更大口径、更高性能的天文望远镜积累了宝贵经验 [1]
【中国新闻网】郭守敬望远镜发布数据量世界第一 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中国自主研发
中国新闻网· 2025-11-04 10:30
科学数据产出 - 截至2025年10月累计发布光谱数达到2807万条、恒星参数1159万组数据量稳居世界第一 [4] - 全球300个单位的1800多用户利用数据开展研究下载数据量约17万GB网站查询373万次 [4] - 过去1年间依托数据共发表论文417篇再创历史新高科学产出正处于高产期 [4] 关键技术国产化突破 - 成功研发天文特种宽谱光纤打破国外垄断局面已完成实验室和望远镜测试将量产并投入使用 [5] - 自主研发出光纤定位闭环检测系统可在8分44秒内将97.7%以上的光纤定位精度控制在0.4角秒之内检测系统平均效率提升20%左右 [6] - 实现位移促动器的国产化研制性能指标满足技术要求且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6] 行业影响与产业链发展 - 关键技术实现从追赶至突破的跨越验证了在主动光学系统、光纤定位控制系统等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 [7] - 带动中国高精度光学元件、精密机械制造、自主软件算法等相关产业链发展形成技术突破-产业联动-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7] - 为后续更大口径、更高性能天文望远镜的研制积累宝贵经验 [7]
郭守敬望远镜发布数据量世界第一 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中国自主研发
中国新闻网· 2025-11-03 19:20
科学数据产出与影响力 - 截至2025年10月,LAMOST累计发布光谱数达到2807万条、恒星参数1159万组,数据量稳居世界第一 [2] - 全球共计300个单位的1800多用户利用LAMOST数据开展研究,数据下载量约17万GB,数据发布网站查询373万次 [2] - 过去1年间,依托LAMOST数据共发表论文417篇,再创历史新高,科学产出正处于高产期 [4] 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突破 - 成功研发并实现天文特种宽谱光纤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已完成实验室和望远镜现场测试,将量产并投入使用 [5][6] - 自主研发出光纤定位闭环检测系统,可在平均8分44秒内将97.7%以上的光纤定位精度控制在0.4角秒之内,检测系统平均效率提升约20% [7] - 建成位移促动器研制和测试平台,实现其国产化,性能指标满足技术要求且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7][9] 产业联动与未来发展 - 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高精度光学元件、精密机械制造、自主软件算法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技术突破-产业联动-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9] - 技术跨越为中国后续研制更大口径、更高性能的天文望远镜积累了宝贵经验 [9] - 国产天文特种宽谱光纤未来有望在国内天文领域广泛普及,并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 [6]
让更多“仰望星空”的眼睛成为探索宇宙的力量
科技日报· 2025-08-01 09:09
中国天文科技发展现状 - 中国天文学已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FAST、LAMOST等大科学装置的成功运行以及参与SKA、牵头GOTTA国际计划彰显了行业实力 [1] - FAST在低频射电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天关""悟空""慧眼"等空间望远镜组成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的"探测矩阵" [1] - 引力波、中微子等"多信使"观测手段突破推动多维度宇宙研究 [1] 大规模巡天与数据驱动研究 - 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即将发射,预计发现数千个引力透镜系统,为暗物质、暗能量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2] - CSST将获取数十亿天体数据,成为科学宝库和全民教育载体,推动公众从"观看"转向"参与"宇宙研究 [2] -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依托"星语""天一"AI大模型构建智能学习社区,突破地域设备限制 [2] 公众科学参与成果 - 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累计发现200余颗超新星,吸引数万非专业参与者,包括10岁小学生发现者 [3] - 全球早期项目如"星系动物园"证明公众科学可加速数据挖掘,CSST的PB级数据需公众参与 [3] - 学界建议建立奖励机制和权益体系,形成"科学家设计—公众参与—成果共享"生态 [3] 技术变革与行业趋势 - 公众借助自动化设备和AI技术可参与系外行星大气与生命信号探测 [4] - 大数据、AI和全球化观测网络正深刻改变天文学研究方式 [4] - 公众科学为天文学注入新活力,推动"仰望星空"转化为实际探索力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