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主研发
icon
搜索文档
格力数控机床发展史:一部中国制造的逆袭史诗
中国机床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机床工业起点不低 1958年清华大学与北京第一机床厂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数控升降台铣床 仅比世界首台数控铣床晚6年 [1] - 改革开放前技术进展迟滞 受技术基础薄弱和历史因素影响 与西方国家差距显著拉大 1973年技术攻关后仍停留在研发阶段 [1] - 21世纪进入快速普及黄金期 数控化率持续攀升 但2012年仍处于"低端混战 高端失守"状态 [2] 行业核心痛点 -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高端数控系统 精密伺服驱动等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 中高端领域尤为突出 [2] - 2012年需求结构突变 金属加工机床消费增速从2011年32_9%骤降至-2_1% 持续低迷至2017年 低端通用单机需求锐减 高端定制化设备需求激增 [2] - 市场格局分化 低端由本土企业主导 高端被国际巨头垄断 中端成为中外厂商主战场 [2] 格力进军机床领域背景 - 2013年营收突破千亿 成为家电行业首家单品类千亿企业 但高端数控机床依赖进口导致成本高企和发展受限 [4] - 进口设备存在功能限制 国内产品无法满足标准 尖端装备面临禁售风险 [4] - 公司自身拥有数千台中高端机床和成熟维护团队 通过设备维修积累初始技术认知 [5][6] 自主研发路径 - 2013年成立自动化设备制造部 选择全自主研发而非并购 从零培育核心研发力量 [6] - 研发投入不设上限 每年划拨专项利润资金 聘请八级技工弥补工艺鸿沟 [7] - 2015年成立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同年推出首款自主研发数控机床GA-V2310雕刻机 [7][8] 技术突破里程碑 - 2016年研发立式手板加工专机GA-VZ820等6款产品实现量产 董明珠提出两年内达到世界顶级水平目标 [9] - 2017年攻克五轴联动技术 首台GA-F500加工中心问世 重复定位精度达3微米 成本比进口设备降低40% [10][12] - 主轴热稳定性难题解决 团队三个月驻场优化 热变形控制在微米级 [12] 国际化与市场拓展 - 2022年乌兹别克斯坦项目实现技术标准输出 智能装备开启海外拓展 [13] - 投资10_8亿元建成三溪智慧产业园 占地17_2万平方米 定位全球灯塔工厂标杆 [13] - 五轴机床镜面光洁度Ra值<0_8μm 超越航空航天标准 获德国工博会认可 [13] 产品与技术荣誉 - 2023年GA-FM3020加工中心获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银奖 [14] - 2025年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获日内瓦发明展金奖 快移速度120米/分钟 效率提升80% 成本降50% [14] - 外供比例达75% 新能源汽车设备占比70% 进入特斯拉 比亚迪供应链 [14] 商业模式创新 - 推出机床即服务(MaaS)模式 按加工时长收费 降低中小企业智能化门槛 [15] - 形成高端数控机床 工业机器人等四大产品域 覆盖上千家企业 实现智能制造整体赋能 [15] 现存挑战与未来布局 - 高端精密轴承等核心部件进口依赖度仍超40% [16] - 投资20亿元建设核心部件产业园 计划2026年实现70%自主化率 [16]
江苏隐形富豪,靠卖小家电,悄悄“称王”
搜狐财经· 2025-07-28 15:11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倪祖根1957年出生于江苏农村,1974年参军学习电气工程技术,转业后进入春花电器总厂担任工程师并解决国产高速电机质量问题[5][8] - 1994年借3万美元创立苏州金莱克电器(莱克电气前身),坚持自主研发路线,首款子弹头设计吸尘器两年销售85万台[8][9][11] - 1997年研发国内首台3万转/分钟吸尘器电机,2004年吸尘器年产销量突破8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商[11][13] - 2015年在上交所上市,被誉为"中国高端清洁电器第一股"[26]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早期攻克每分钟2万转以上高速整流子电机技术,解决国产吸尘器电机烧毁问题[5][8] - 独创立式/手持多功能无线吸尘器设计,2015年开发国内首台10万转直流数码吸尘器电机[22][24] - 在净水器领域首创台式免安装智能净水机,开创"Bewinch碧云泉"新品牌[24] 多元化战略布局 - 2004年起以电机技术为核心延伸至园林工具、厨房电器、汽车电机领域,平衡生产淡旺季[13][15][16][17] - 自主品牌矩阵包括LEXY莱克、吉米、碧云泉、莱小厨、咖博士等,覆盖清洁电器、净水机、咖啡机等品类[19][24][26] 全球化运营 - 2019年在越南胡志明市超常规建厂,2个月内完成空厂房改造投产,两年后产能提升100%[26][27][29][30] - 2024年持续扩大海外布局,在越南和泰国新建生产基地[30][32] 经营成果 - 截至2024年累计生产小家电2.7亿台(吸尘器超2亿台),产品销往100多国[3][32] - 2024年营收97.65亿元,净利润12.30亿元,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32][33]
王晖20年深耕逐梦中国半导体产业 盛美上海净利5年增7倍加速迈向全球舞台
长江商报· 2025-07-28 07:40
公司背景与创始人经历 - 创始人王晖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后赴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及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深造,专业方向为半导体精密加工与设备[6] - 王晖在美国硅谷创立ACM Research(盛美半导体前身),掌握超薄晶层多阳极局部电镀铜技术但初期缺乏市场化经验[6][8] - 2005年响应上海人才引进政策回国二次创业,将盛美半导体落户上海,聚焦本土化技术实践[8][9] 技术研发与市场突破 - 公司首创SAPS单片兆声波清洗技术,2008年打入海力士供应链,成为首个进入国际一线晶圆厂的国产清洗设备[11] - 持续迭代技术:2015年推出TEBO兆声波清洗技术,2018年研发高温硫酸清洗技术Tahoe,覆盖80%以上清洗工艺[12] - 拥有1520项发明专利、468项授权专利,国内清洗设备市占率23%,全球市占率6.6%排名第五[12] - 每年投入15%营业收入用于研发,2025年拟定增募资44.82亿元进一步强化研发迭代[2][3][12] 财务表现与资本运作 - 2024年归母净利润11.53亿元,较2019年增长7倍,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07%至2.46亿元[2][15] - 营业收入从2017年2.54亿元增至2024年56.18亿元,五年增长6.42倍[14][15] - 2017年登陆纳斯达克,2021年科创板上市,成为半导体设备领域A股+美股两地上市企业[13]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总资产126.38亿元,市值540亿元,王晖家族持股市值236亿元[14][17] 产品布局与战略规划 - 布局七大产品线:清洗设备、电镀设备、先进封装湿法设备等,覆盖约200亿美元市场[18][19] - 面板级封装设备(水平式电镀、负压清洗、边缘刻蚀)瞄准AI芯片发展需求[20] - 战略目标从清洗设备龙头转型为综合半导体设备供应商,推动中国半导体设备参与全球竞争[21] 行业地位与客户覆盖 - 客户包括中芯国际、长江存储、海力士等全球头部厂商,产品渗透韩国、美国市场[16] - 中国大陆少数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设备提供商,清洗设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11][12]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丨小家电巨头的出口增长密码
新华社· 2025-07-27 15:21
外贸进出口数据 - 广东2024年前5个月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 75万亿元 同比增长4%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5个百分点 [1] - 民营企业成为外贸增长主力 走高质量发展路线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1] 公司市场地位与规模 - 新宝股份是全球小家电龙头企业 滴漏式咖啡机全球市占率约40% [1] - 2024年公司小家电总产量突破1 5亿台 海外营收规模超130亿元 [1]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达38亿元 同比增长超10% [1] 研发创新优势 - 公司拥有2900人研发技术团队 2024年成立新宝电器研究院 [1] - 持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双认证 [1] - 研发聚焦六大技术领域:智能化技术 感知与控制技术 动力与驱动技术 制冷与制热技术 新工艺新材料 健康环保绿色节能技术 [1] - 每年推出超1000款新产品 保持行业创新领先优势 [1] 生产智能化升级 - 滴漏咖啡机产线通过数字化改造 操作人员从36人缩减至16人 产能显著提升 [5] - 设有专业认证测试中心 开展电磁炉磁场感应电流测量等精密测试 [3] 市场拓展与品牌展示 - 在第137届广交会展示全类目电器产品 吸引大量国际采购商 [6] - 设立出口产品展厅供客户实地考察 [4]
突破聚丁烯新材料合成瓶颈——记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高等规聚丁烯系列材料制造与万吨级产业化
中国化工报· 2025-07-25 10:46
山东省科技奖成果展示 -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京博石油化工、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联合项目"基于产业基础技术创新的高等规聚丁烯系列材料制造与万吨级产业化"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 该项目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聚丁烯合成与应用技术,建成国内首套万吨级生产线,实现聚丁烯材料国产化替代 [1] 聚丁烯材料技术突破 - 高等规聚丁烯-1具有耐高温、耐热蠕变、耐油等特性,是高温高应力管道专用关键材料 [2] - 国内聚丁烯生产技术长期依赖进口,随着乙烯和炼油装置发展,丁烯-1资源综合利用需求迫切 [2] - 团队历经18年攻克催化、材料、工艺、工程化等核心技术,构建完整生产体系 [3] 技术创新成果 - 开发丁烯-1本体聚合高定向高效催化剂体系,提高催化活性及立构规整性 [3] - 首创聚丁烯合金新材料,建成国际首套工业装置,解决成型周期长等问题 [3] - 开发原创性丁烯聚合新工艺,实现沉淀聚合及釜内球形颗粒形貌控制 [3] - 设计国内首套聚丁烯工业装置,生产指标稳定的聚丁烯产品 [3] 知识产权与行业认可 - 项目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7件,申请PCT专利1件 [4] - 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 [4] - 技术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获全国发明展览会和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4] 产业化进程 - 2012年与山东东方宏业化工合作建成国内首套万吨级高等规聚丁烯工业生产线 [6] - 2016年建成世界首套聚丁烯合金工业生产线,实现原创性材料规模化生产 [6] - 当前聚焦性能优化、应用拓展,探索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应用 [6]
东北制药:市场化转型助力老牌药企蝶变
中国证券报· 2025-07-25 05:10
混改成效 - 公司自2018年混改加入辽宁方大集团后打破体制壁垒实现股权结构"真混"和体制机制"真改"经营质量稳健进阶价值显著提升 [1] - 混改后市场主体地位明确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实现股权制衡与员工利益绑定解决市场化经营主体缺位问题 [2] - 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项目引进"三轨模式升级研发战略成立上海生物研发基地并收购鼎成肽源布局细胞治疗领域 [2] 研发创新 -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从市场工艺等多维度筛选高潜力项目确保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 [2] - 鼎成肽源拥有TCR-TCAR-T等技术平台开发10余款肿瘤靶点细胞免疫治疗产品 [2] - 2024年上半年启动大规模硕博招聘打造生物医药人才高地为转型生物科技企业奠基 [3] 管理优化 - 混改后建立员工建议直达机制2024年采纳900多条合理化建议实施30多项小改小革提升效率 [3] - 近三年累计发放采购降本销售增量等创新奖励2700万元激活员工积极性 [3] - 导入方大集团精细化管理理念建立全流程风控机制重大合同实行极限排查 [4] 员工福利 - 实施涵盖医疗教育养老等九项福利政策混改至今累计发放福利及现金红包超12亿元 [4][5] 质量管控 - 民生药品如2元/板退烧药1.6元/瓶维C坚持低价优质策略获得消费者信赖 [5] - 以"零缺陷项"通过美国FDA飞行检查获国际高端市场认可 [5] - 混改后强化全流程质量管控引入信息技术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 [6]
只租不卖!我国靠这5辆车,一年赚300亿,拒售美国,卡了西方脖子
搜狐财经· 2025-07-20 14:11
中国自主研发SPTM特种运输车 - 中国成功自主研发SPTM特种运输车,拥有1152个轮胎,可承载5万吨重量 [1][3] - 全国仅有5台SPTM运输车,但每年租赁收入高达300亿元纯利润 [3] - 该运输车性能超越德国同类产品,美国也对其表示羡慕并寻求合作 [3][21] 技术突破与研发历程 - 德国曾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拒绝出售SPMT技术,并在签约前将价格从2000万欧元突然翻倍至4000万欧元 [6] - 万山重工承担研发任务,从零开始克服技术难题,包括试验800多种橡胶配方和编写200多万行液压系统调试代码 [14] - 研发团队历时5年成功突破关键技术,第一组轮胎可承载500吨重量并实现360度精准转向 [17] 产品性能与应用 - SPTM运输车可根据货物形状自动变形,能在篮球场大小的空间内完成掉头 [19] - 控制系统可独立调节每个轮胎高度,即使路面不平也能保持货物平稳 [22] - 已应用于核电站反应堆运输、巨型桥梁搬运和南海岛礁建设等重大项目 [25] 市场反响与行业地位 - 德国曾出价1亿元求购技术被拒,中国坚持"技术不外传"原则 [21] - 该产品支持了中国福建舰建造和大推力火箭研发等重大项目 [25] - 标志着中国在重型运输设备领域从追赶到领跑的转变 [27]
中国花了20年,吃透乌克兰军工技术,唯独留下了哪一大遗憾?
搜狐财经· 2025-07-18 19:17
乌克兰军工遗产继承与技术优势 - 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约30%的军工资产,包括黑海造船厂和马达西奇公司等先进设施 [1] - 这些资产为乌克兰提供了显著技术优势,成为全球合作的重要资源 [1] - 中国通过"双引工程"计划与乌克兰展开深度合作,引进技术和人才 [1] 中乌军工合作成果 - 乌克兰派遣超过2000名专家赴华,参与船舶、航空及发动机等领域技术转移 [3] - 中国每年投入7000万至8000万美元用于乌克兰军工技术引进 [3] - 合作涵盖航母设计、舰载机、燃气轮机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 [8] 瓦良格号航母项目 - 中国1998年以2000万美元购买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 [5] - 经过10年改造,2012年以辽宁舰身份服役,标志中国海军远洋能力转型 [6] - 乌克兰提供了航母设计技术支持,助力甲板布局和动力系统改进 [8] 关键技术引进与国产化 - 引进苏-33舰载机原型T-10K-3及设计图纸,支撑歼-15研发 [8] - 从乌克兰引进30台052D驱逐舰用燃气轮机并实现国产化 [8] - 以3.8亿美元采购教练机用涡扇发动机,积累航空技术 [10] 马达西奇收购失败影响 - 中国未能收购马达西奇公司,错失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 [12] - 导致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仍依赖俄罗斯技术 [19] - 运-20等大型飞机因发动机推力不足导致性能受限 [19] 技术消化与自主创新 - 中国成功将乌克兰技术转化为自身实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18] - 工程师团队通过合作获得显著成长 [18] - 相较之下乌克兰军工产业在冲突中逐渐衰落 [18]
特朗普玩套路,美对华出售次等芯片,3国辜负中方,稀土偷运美国
搜狐财经· 2025-07-18 18:04
中美贸易谈判动态 - 美国财长贝森特向中国提出会晤邀请 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透露中美将于八月初进行第三轮谈判 [1] - 特朗普政府正在推动全球关税政策 逐步公布新税率 [1] 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策略 - 美国放宽高端芯片对华出口限制 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芯片 [3] - 出口产品为高端芯片中的次等产品 最先进芯片技术仍被美国掌控 [3] - 此举旨在维持美国半导体领域优势地位 为第三轮中美谈判创造筹码 [3] - 通过技术依赖延缓中国半导体自主研发进程 商务部长称要让中国对美国技术"上瘾" [4] - 美国军用稀土储备仅能维持数月产量 加剧对华策略调整 [4] 稀土资源博弈 - 中国对美实施锑出口禁令 美国通过泰国和墨西哥增加进口 [5] - 中国建立稀土追踪系统 严格监控稀土流向 [5] - 越南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 对通过越南转运的第三国商品征收40%关税 [7] 中国应对措施 - 中国商务部表示将坚决反制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交易 [9] - 中方警告某些国家若坚持错误立场将付出代价 [9]
从前瞻到落地,解码海辰大容量储能电芯的三年进化之路
行业背景与市场动态 - 2022年初280Ah储能电池引发市场热潮,二线动力电池厂商转向储能赛道,当年储能电池扩产项目达26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 [1] - 行业从同质化竞争进入价值竞争阶段,技术迭代成为关键 [1] 公司核心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款千安时储能专用电池∞Cell 1175Ah于2022年立项开发,衍生出587Ah产品形成"多时长、多场景"差异化矩阵 [1] - 拥有3900+项全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授权超690件,覆盖中、美、欧、东南亚等20余国 [2][4] - 核心技术创新包括:低导热高安全隔热技术、梯度热控应力适配技术、SEI膜靶向修复电解液技术、BMS双安全保障机制 [5][8] 产品迭代与技术演进 - 2021年推出行业首批280Ah大型储能专用电池,实现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 [9] - 2022年314Ah电池量产应用于海外项目,提升能量密度 [9][10] - 2023年12月全球首发1175Ah长时储能电池及6MWh+系统,采用20尺集装箱4列4簇极简架构 [14] - 2024年12月发布587Ah电池,与1175Ah共用∞Pack平台和6.25MWh系统平台,完成2-4小时场景全覆盖 [14] 知识产权战略布局 - 围绕587Ah电池在20余个关键市场完成100+件专利申请,构建能量/寿命/安全/成本四大技术护城河 [5] - 2022年9月已启动大容量电芯专利布局,形成前瞻性技术防护网 [4] 研发理念与行业影响 - 坚持"场景定义技术"理念,构建"研发-产品-场景"闭环生态 [12] - 通过正向开发模式推动储能系统设计革新,将长时储能从蓝图变为可落地方案 [14] - 自主研发体系覆盖材料体系、电池设计、系统架构、制造工艺等全链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