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盐电池
搜索文档
2026年中国钠盐电池行业政策、产业链图谱、运行现状、技术专利、企业布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技术与量产双突破,行业迎来规模化元年[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1-01 09:14
钠盐电池核心特性与优势 - 属于高温二次电池,通过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嵌入与脱出实现电能存储与释放 [2] - 安全性极佳,固态电解质可抑制枝晶生长,极端测试下不起火、不爆炸 [2] - 资源丰富,钠储量是锂的400倍以上,成本较锂电池大幅降低 [2] - 长循环寿命,实验室循环次数超万次,商业化产品达6000次以上 [2] - 支持-40℃至70℃宽温域运行,环境适应性及环保性优势显著 [1][2] 行业政策与市场环境 - 中国密集出台《"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从技术攻关、产业培育、示范应用到首台套扶持等多维度推动行业发展 [1][4] - 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占全球40%以上,"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超130% [1][6] - 《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研发钠电池高性能材料并推动其规模化集成应用 [4] 行业发展现状与规模 - 钠离子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2023年出货0.7GWh,2024年达约3.7GWh,同比增长428% [7] - 2025年上半年钠离子电池出货量达3.5GWh,持续保持强劲增长 [7] - 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新增并网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14个,总规模达510.235MW/1431.86MWh,项目落地10余省份 [1][7] - 2025年10月,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鄂尔多斯实现规模化量产,项目总投资规划35亿元 [7] 行业产业链构成 - 上游聚焦核心原材料供应,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及钠盐 [4] - 中游为电池制造与系统集成,涵盖电芯生产、电池组组装及电池管理系统设计 [4] - 下游拓展至多元化应用场景,储能领域占比最高,低速电动车、新能源汽车及消费电子等领域需求快速增长 [4] 行业竞争格局 - 呈现"头部主导、新兴突围、区域集聚"态势,宁德时代、比亚迪、中科海钠三大龙头凭借产能与技术优势占据市场主导 [1][8] - 宁德时代依托福鼎25GWh产线及层状氧化物技术,2025年规划产能达60GWh [8] - 比亚迪以徐州30GWh基地及普鲁士蓝正极技术推出超万次循环储能系统 [8] - 中科海钠通过聚阴离子路线实现山西1GWh产线满产 [8] - 新兴企业通过细分领域突围,如超威集团聚焦低温启动场景,青钠科技绑定低速车需求 [8] 技术发展与专利布局 - 技术专利布局活跃,沿提升制造工艺、优化电池管理系统、完善测试方法三大方向协同创新 [1][8] - 技术路线聚焦正极金属氯化物掺杂改性、负极液态钠直接应用、固态陶瓷与熔融盐复合电解质开发 [3] - 上海奥能瑞拉、西安黄河电子等公司致力于通过一体化封接和专用BMS系统提升产品安全性与一致性 [8] 未来发展趋势 - 技术将沿着"场景适配型深耕"路径演进,聚阴离子体系强化长寿命与宽温域优势,层状氧化物主攻能量密度与快充,固态化技术填补极端环境应用 [10] - 应用端将摆脱"锂电补充"定位,在储能领域向构网型、调频型延伸,在动力领域聚焦商用车、工程机械等细分市场 [10][11] - 产业链将从"零散配套"走向"垂直整合+生态协同",关键材料将实现国产化替代与工艺标准化 [12] - 行业格局向具备技术壁垒与整合能力的头部企业集中 [1][12]
“马拉松”电池测试20多年仍未老化,中国现在能量产了
中国经济网· 2025-07-21 08:21
固态钠盐电池技术突破 - 中国实现固态钠盐电池技术从"0到1"的关键突破 目前正迈向"从1到100"的产业化跃变 [1] - 全球首条720V高压钠盐电池生产线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完成调试 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 [1] - 中国成为继意大利 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1] 钠盐电池性能优势 - 钠盐电池被美国能源部《能源技术评论》评为"电化学储能中最安全的电池" [3] - 采用固态陶瓷电解质 核心组件由耐高温 不燃烧的无机盐 陶瓷电解质和金属材料构成 [3] - 可承受12.7mm口径穿甲燃烧弹多次击穿而不燃烧爆炸 [3] - 适应-40℃至60℃的宽温域环境 循环寿命高达7000次 [3] 应用前景 - 在电网储能 数据中心备电 家储工商储 军事装备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3] 产能建设规划 - 内蒙古建亨奥能正在建设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 产业链最完整的3GWh钠盐电池生产基地 [7] - 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预计突破60亿元 [7] - 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助力鄂尔多斯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 [7] 行业地位 - 公司正在主导制定钠盐电池国际标准 推动中国在全球储能市场占据技术制高点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