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铜牛
icon
搜索文档
见证多元文化交融影响,“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7-13 05:58
编者按: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 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的陵墓遗址群,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 麓。它的存在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重要见证。 行走在苍茫辽阔的贺兰山下,西夏陵陵塔映照在阳光之中。放眼望去,四边的角台,两边的门阙、碑 亭,月城、陵城勾勒出陵区的布局。西夏陵背山面水,西北傍高山,东眺银川与黄河,各座帝陵的空间 轴线都与贺兰山的某个山峦顶峰相关联,借山势衬托出恢宏的气势。 实证: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西夏陵遗址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包含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 洪工程遗址等4种类型的建筑遗址及陵区各类出土文物。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说,西夏陵是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 完整的西夏王朝考古遗存,对我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具有不可替代的见证作 用,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 西 ...
来西夏陵,在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印记
新华社· 2025-07-12 16:10
西夏陵 32处防洪工程遗址 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 7100余件各类出土文物 成为解读西夏社会、宗教、艺术的"活化石" 中国第60个世界遗产 在西夏陵成功申遗之际 "百闻不如一见"栏目 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 勾勒出恢弘壮丽的西夏陵 1处北端建筑遗址 采用传统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而成 造型生动逼真 颈部肌肉及皮下脊椎骨线条清晰可见 历经千年依旧全身散发柔和金光 党项人 向汉族学习农耕技术 带你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 聆听文物里的"交流、交往、交融"故事 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鎏金铜牛 套牛犁地、开渠灌溉、建窖储粮 栩栩如生的铜牛 展现了西夏高超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 是西夏向中原地区学习农耕文化的重要例证 "远看像汉字,近看不认识" 西夏人仿借汉字造字方法 创造了近6000个西夏文字 在编撰佛经、书写碑文时 西夏人往往使用西夏文字与汉字双语 陵区碑亭中出土的汉字残碑 书写工整、刚劲有力 反映出西夏皇帝较高的汉文学修养 雕龙栏柱 出土于西夏陵6号陵 柱身三面浅浮雕盘龙戏珠图案 自下而上在云海中盘旋翻腾 神态逼真、雕琢细腻 受中原文化影响 西夏陵建筑构件中常见龙的形象 反映了西夏对中原龙文化的传承与 ...
“东方金字塔”西夏陵申遗成功 世界遗产名录再添中国“成员”
央视网· 2025-07-12 15:23
央视网消息:北京时间7月11日22时23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此次申遗的西夏陵共包含4大人工建造的遗存要素,分别是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以及32处防洪遗迹,还有一处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 建筑基址,考古初步判断是与祭祀相关的大型场所。此外,西夏陵遗址博物馆还存有7000余件可移动文物。整个遗址区面积达38.99平方公 里,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可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 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实证了公元11至13世纪,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探访西夏陵:贺兰山下的千年古迹 西夏陵为业已消失的西夏文化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支撑。接下来跟随总台央视记者 的镜头,一起去探访这座近千年前的皇家陵寝。 在贺兰山下可以看到一座座高耸的圆锥形土堆,这里就是西夏陵。这片广阔的陵区由9座帝陵和271座陪葬墓组成,是西夏时期保存至今规 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好的考古遗存 ...
国宝画重点|这处新晋世界遗产,见证西夏王朝历史与多元融合
新华社· 2025-07-12 11:41
西夏陵申遗成功 - 西夏陵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也是宁夏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1] - 西夏陵由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组成,占地近40平方公里 [1] - 西夏陵出土7100余件馆藏文物,包括建筑构件、石碑、陶瓷器、马具、钱币等 [1] 西夏陵出土文物 - 绿釉鸱吻出土于6号陵西碑亭遗址,形体高大威猛,反映了西夏对唐宋鸱吻形制的继承与创新 [5] - 绿釉迦陵频伽出土于3号陵陵塔遗址,制作技艺复杂,神态祥和沉静 [8] - 鎏金铜牛重达188公斤,采用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表面鎏金工艺历经千年依旧金光 [11][12] - 鎏金卷草纹铜带扣通体鎏金工艺精细,说明西夏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 [12] - 雕龙栏柱出土于6号陵,柱身三面浅浮雕盘龙戏珠图案,雕琢细腻 [12] 西夏文化与工艺 - 红砂岩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出土于8号陵,是西夏雕塑的典型作品 [15] - 荔枝纹金牌饰纯金捶揣而成,做工精细展现高超金属加工工艺 [15] - 西夏文红砂岩残碑存西夏文楷书16字,字体清秀流畅 [15] - 竹雕出土于6号陵,雕刻有庭院、松树、假山等中原人民生活场景 [16] 西夏历史地位 - 西夏鼎盛时疆域达115万平方公里,曾控制河西走廊 [1] - 西夏陵为延续近二百年的西夏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见证 [16] - 西夏陵实证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16] - 西夏陵彰显了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的文明特色 [16]
从“一日球迷”到文化旅人激情“苏超”,相遇文博盛宴
新华日报· 2025-07-07 07:28
漫步展厅,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各得其乐。年轻人戴着VR设备,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南京博物院"物华 天宝"、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载千秋"、苏州博物馆"纯粹江南"等精彩展览中;白发苍苍的老者借 助裸眼3D技术,悠然欣赏大运河沿线8省17市的壮美风光。"就像穿越到了文物所在的那个年代!"来自 陕西的文博爱好者李文浩不时举起相机,记录下珍贵瞬间。他的镜头里,既有"苏超"赛场上球员们奋力 拼搏的矫健身姿,也有江苏文物瑰宝的灿烂光华。"昨晚的足球赛让我感受到江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今天的展览又让我体会了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李先生表示,自己原计划周日返程, 现在特意将行程延长半天,好沉下心来细细品味这场文化盛宴。 足球热潮持续席卷金陵城。5日晚9点,潮涌的人群从灯火通明的奥体涌向附近的河西中央商场、金 鹰世界,稍远些的云锦路和南湖夜市也迎来一拨拨穿着球衣的食客,夜市成了球迷们的"第二主场"。家 住朝天宫附近的居民李淑珍老人发现,这两天街巷也比往常热闹许多。"早上出门买菜,就看见不少游 客往博物馆方向走,有的还穿着球衣。街边的咖啡馆、小吃店都坐满了人。"她打电话告诉住在奥体附 近的女儿,风趣地说:"昨天晚上你那边 ...
美归还的中国国宝,刺痛了多少中国人
凤凰网财经· 2025-06-17 21:28
文物回归与文化复兴 - 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向中国移交流失79年的战国帛书《五行令》与《攻守占》[2] - 回归仪式在中国驻美大使馆举行 这批文物1946年被非法带离中国[3] - 自1840年以来中国流失海外文物超过1000万件 包括大英博物馆等镇馆之宝[4] 博物馆热潮与文化认同 - 节假日博物馆成为最火爆打卡地 小长假超7000万人次参观[7][8] - 秦始皇陵兵马俑单日接待42万人 故宫博物院65万人 成都博物馆206万人[9] - 剑桥教授评价中国文物完整串联上万年文明 每件藏品都在诉说历史[11] 国宝文物历史价值 - 贾湖骨笛展现9000年前七声音阶 西周何尊铭文首次出现"中国"一词[13][15] - 秦兵马俑还原古代军队风貌 三星堆隐藏未解之谜[17][20] -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被誉为文物界颜值巅峰[21] 《中国国宝全书》核心卖点 - 收录50家博物馆1000+件镇馆之宝 覆盖1万年文明史[28][31] - 10斤重巨幕开本 含禁止出境文物如红山玉龙 陈仓石鼓等[33][36][37] - 高清细节展示孝端皇后凤冠九龙九凤 大理国金翅鸟等珍品[44][46][49] 内容特色与工艺 - 360°无死角鉴宝 含考古学家手绘纹饰与功能解析[63][127] - 27轮专业校色还原文物本色 艺术纸呈现视网膜级画质[68][117] - 附历史年表与海外遗珍章节 完整串联文明脉络[59][153][154] 营销策略与定价 - 原价998元限时369元 相当于特价机票成本[80][81] - 预售赠4重礼包含藏书票 纹样画册 时间轴拉页[84][86][88] - 姊妹篇《绘画全书》《书法全书》同价发售 三套组合价1098元[210][241] 文化价值延伸 - 文物见证王朝兴衰 如越王勾践剑 晋公盘 唐三彩等[99][102][104] - 西方大师毕加索评价"谈艺术还得是中国人"[41] - 唯一未中断的文明通过文物展现5000年文化自信[110][111]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
人民日报· 2025-06-07 07:08
西夏陵的历史价值 -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浓缩了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信息 [4][5] - 西夏陵的确认和发掘推动了西夏考古的发展,证实了《嘉靖宁夏新志》所载西夏陵处于贺兰山之东 [5] - 西夏陵为业已消失的西夏文明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丰富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内涵 [8] 西夏陵的建筑特点 - 西夏陵整体朝向为南向偏东,背靠贺兰山,借山势衬托恢弘气势,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特点 [5] - 陵区有32处防洪工程遗址,包括防洪墙和排洪沟,有效减少山洪对陵区的破坏 [5] - 陵园布局继承唐宋特征并创新,如增设月城、缩短神道、多列石像生等 [6] 西夏陵的出土文物 - 出土建筑构件如鸱吻、套兽、迦陵频伽等,展现了西夏工艺水平与中原相媲美 [7] - 6号陵南门出土的绿釉鸱吻高152厘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琉璃鸱吻构件 [7] - 力士驮碑石座共11件,造型独特,融合唐宋佛教石刻艺术风格 [7] 西夏陵的文化交流意义 - 出土钱币、丝绸、珠饰等随葬品,揭示西夏在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 [8] - 西夏制瓷业发达,受北宋定窑、磁州窑等影响,兼具党项民族特色 [8] - 碑亭出土的西夏文与汉文碑石并存,显示党项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6]
文博日历丨灯具里的“显眼包”,藏着满满“黑科技”→
央视新闻· 2025-05-10 09:55
胡人形铜吊灯 - 灯具主体为外国人造型 与汉代常见羽人、神兽造型不同 卷发深目高鼻特征明显[4][6] - 中空躯干储存灯油 胸腹小孔通灯盘 臀部开窗用于添油清渣 形成油路循环系统[8][14] - 头顶朱雀装饰 与人体形成"天鸟—地人"垂直轴线 象征汉代天人感应宇宙观[10][11] 工业设计特点 - 三点悬吊装置采用三角结构 保持稳定同时允许晃动 灯链与灯盘错位避免遮挡光线[16][18][21] - 灯盘尖柱设计使烛油沿斜面回流至储油箱 实现燃烧回收再利用闭环[14] - 臀部可开合箱门类似现代汽车加油口 兼顾功能性与美观度[16] 其他代表性古代灯具 - 汉代羽纹铜凤灯以凤颈为烟管 腹部储水过滤烟尘 兼具装饰与实用功能[26] - 战国银首人俑铜灯配备三灯盘可燃九烛 人物造型反映中山国特殊风俗[28] - 汉代错银铜牛灯通过牛角导烟管将烟尘导入腹腔水中 灯罩镂空实现透光与花纹投影[30] 工艺与文化价值 - 全国仅此一例的胡人造型 体现东汉工匠中西文明交融的匠艺巧思[13] - 灯具群组展示2000年前环保设计理念 如油路循环 烟尘处理等[14][26][30] - 造型设计蕴含力学原理与空间布局智慧 如三角悬吊 错位结构等[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