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icon
搜索文档
构建青藏高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考古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8-23 06:11
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 - 青藏高原发现超过5000处不可移动文物和上百处史前石器采集地点 近20处史前遗址经过科学发掘[1] - 阿里梅龙达普遗址为世界海拔最高超大型史前洞穴遗址 出土旧石器至早期金属时代文化遗物逾万件[1] - 堆龙尚嘎岗遗址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技术遗存 申扎尼阿底遗址测年显示距今4万-3万年[1] 史前文化交流与人群构成 - 遗址中发现粟 黍 滑石珠 青铜器 红玉髓等外来产品 证明史前存在广泛流通网络[2] - 考古证据显示高原人群来源多元 东部人群是形成"高原主体人群"的主要贡献者[2] - 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采集人群与周边密切联动 新石器时代展现文化传承与交流[3] 人类定居与文明发展进程 - 距今10万-1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 距今5000-3000年前出现最早村落和永久定居[3] - 距今3000-1400年前形成麦作和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社会组织结构趋于复杂[3] - 吐蕃时期温江多遗址出土带釉砖瓦 陶器 铁器等 证实与中原及周边物质文化交流[4] 考古研究项目与学术价值 - 2018年以来西藏每年8-10个项目列入国家"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4] - 新发现构建起西藏考古学文化演进脉络与时空框架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关键实证[4]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9场走进宁夏银川 宣讲世界遗产西夏陵
新华网· 2025-08-01 19:10
活动概述 -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9场活动于8月1日在宁夏银川举行 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主讲西夏陵相关主题 [1] - 活动由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社主办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光明网承办 宁夏图书馆和银川市委宣传部协办 [2] - 光明网和光明日报客户端对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 [2] 演讲内容 - 陈同滨从建筑史角度梳理分析西夏陵遗址的历史信息与考古成果 运用GIS技术阐述遗产特征并提出价值 [1] - 详细介绍了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术和丧葬习俗等方面的特征 [1] - 通过"见证西夏文明与文化"和"见证王朝跨区域贸易作用"等佐证进一步阐释西夏陵价值 [1] 遗产价值 - 西夏陵展现出西夏文明基于交流产生的多元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 [1] -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特殊见证 [1] - 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 申遗意义 - 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助于将中华文明发展智慧向当代人们客观展现 [1] - 申遗成功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 对当今国家发展及全人类文明与文化的现在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1]
开埠前的上海并非小渔村,唐宋已是贸易港口
第一财经· 2025-07-28 13:13
上海史前文化发展 - 上海史前文化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等阶段 [1] - 目前上海已确认约40处考古遗址,大部分含有史前遗存,集中于西部区域,出土陶器、石器、玉器、房址、墓葬等关键实证 [1] - 上海自新石器时代起便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区域发展同步 [2] 马桥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 - 距今4000年前北方中原文化与本地文化结合形成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典型器物为鸭形壶 [2] - 马桥文化器物在江南地区数量庞大且多样,中原地区数量较少,源头呈现多元化特征 [4] - 马桥文化与中原夏商时期文化存在交流,但具体传播方向暂无法确定 [4] 良渚文化与古蜀文明联系 - 良渚文化典型玉器玉琮在成都金沙遗址发现,两地时空跨度达1000多年和2000公里,传播路径成谜 [4] - 长江下游文明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制体系对商代金沙文化产生影响,体现文明间的深远联系 [4] 上海港口功能历史演变 - 唐宋时期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外贸港口,因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成为中外贸易枢纽 [6] - 两宋时期青龙镇发展为兼具国际贸易功能的港口,元代后期港口功能转移至上海镇 [7] - 上海以港兴市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与港口历史密切相关 [7] 考古发现与历史认知 - 上海考古发现传播不足导致公众对其悠久文明认知有限,近现代发展 overshadow 历史积淀 [6] - 青龙镇遗址发掘证实上海唐宋时期已具备国际贸易港口职能,早于开埠时期 [6]
云南省博物馆暑期“上新” 470件文物展云南30余年考古成果
中国新闻网· 2025-07-15 18:26
展览开篇系统展示"昆明""徙、筰""哀牢""句町"等西南夷族群的文物,通过青铜兵器、装饰品及生活用 具,勾勒出多元共生的边疆文化图景。 中新网昆明7月15日电 (罗婕)15日,云南省博物馆原创大展"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战国秦汉时期的云 南"正式开展,约470件(套)文物展出,超过40%为首次公开,汇聚云南30余年来的重要考古成果。 本次展览展出文物中,珍贵文物超过300件,为云南省博物馆珍贵文物展出数量及占比之最,类型涵盖 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简牍、封泥、金器、宝玉石等,时代跨越战国至东汉的500余年历史。 "展览汇集云南各地区20家文物收藏机构的藏品,许多文物堪称'镇馆之宝'。"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樊海 涛表示,通过史籍记载与考古实物,展览清晰勾勒出战国秦汉时期云南从西南夷到益州郡的历史演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汇聚云南30多年来的考古成果,云集云南晋宁河泊所、江川李家山、官渡羊甫 头、祥云大波那四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重点文物,以及祥云红土坡、宁蒗干坝子、曲靖八塔台、 昌宁大甸山、个旧黑蚂井、广南牡宜等60余个最新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 "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带字简牍、封泥、陶瓦当等珍贵文物为首次系 ...
见证多元文化交融影响,“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7-13 05:58
西夏陵申遗成功 - 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 - 西夏陵是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的陵墓遗址群,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 [1] - 遗址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 [2] 文化遗产价值 -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王朝考古遗存 [2] - 陵区布局与贺兰山山势相关联,展现恢宏气势 [1] - 出土文物如绿釉鸱吻兼具龙与鱼元素,反映对中原建筑文化的吸收与创新 [4] - 考古发现西夏、汉两种文字碑刻,体现民族深度融合 [4] 历史研究价值 - 西夏陵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 [2] - 陪葬墓出土铜牛、石马反映西夏社会从游牧向农耕畜牧兼营经济转变 [4] - 西夏王朝位于丝绸之路关键位置,通过朝贡、榷场等形式与周边政权贸易交流 [5] - 出土钱币、丝绸等文物展现西夏在欧亚大陆商贸交流中的枢纽特征 [6] 保护技术成果 - 敦煌研究院团队采用土坯砌筑、夯筑支顶等技术解决土遗址根部掏蚀问题 [7] - 保护技术被韩国专家誉为"国际典范",为全球干旱区土遗址保护提供经验 [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保护管理方面的努力和成绩 [7] 社会参与影响 - 申遗过程凝聚全民力量,周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各界捐赠艺术作品 [9] - 遗产保护惠及周边群众,推进社区更新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 [10] - 原陵区农民迁入新社区后在景区就业,生活水平提高 [10] - 未来将健全文物监测、学术研究和社区参与的长效机制 [10]
“南越明王和他的时代”展览在广州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4-29 17:00
展览概述 - "王子、质子、国王:南越明王和他的时代"展览于4月29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将持续至8月20日 [1] - 展览分为"南越王子""长安为质""南越明王""南越鸿门宴"四个部分,通过160余件(套)汉代文物呈现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的故事及其时代面貌 [3] 展览内容 - 展出了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遗骸,这是其遗骸15年来首次展出,墓主下葬时身着玉衣,死亡年龄约40岁至45岁 [3][8] - 展品包括六博棋、汉式铜鼎、越式铜鼎等汉代文物,其中南越文王墓出土的4套六博棋具分为青玉、水晶、象牙3种材质 [8] - 南越文王墓共出土铜、铁、陶鼎51件,其中青铜鼎36件,4件汉式铜鼎和3个越式铜鼎器身有"蕃禺"或"蕃"的铭文 [8] 历史背景 - 赵婴齐(约公元前150年至公元前113年)是南越文王赵眜之子,一生历经王子、质子、明王三种身份转换 [5] - 赵婴齐统治南越时,政治上采纳汉王朝治理体系,经济上引进中原先进技术,推动了岭南地区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 [5][7] - 南越王博物院此前已举办第一代南越王赵佗、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专题展览,赵婴齐是南越文化与汉文化深度融合的推动者 [7] 文化意义 - 展览再现了南越国中期岭南地区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3] - 流行于中原地区的六博棋在岭南的发现,反映了中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8] - "蕃禺"铭文铜鼎的出土印证了广州作为南越国都城的历史地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