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雷霆发动机
icon
搜索文档
商业航天:读懂蚌埠的复兴,从商业本质开始
新浪财经· 2025-09-15 11:50
产业规模与增长 - 蚌埠商业航天产业链相关企业数量已达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2025年计划新增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3家 [1] - 2024年蚌埠商业航天产业产值实现1.23亿元,2025年1-6月产值同比增长高达119.6%,预计2025年全年产值将超过4.3亿元 [1] - 计划五到十年内,本地商业航天产业落地企业将达50家以上,产值实现100亿-300亿突破 [34] 产业基础与优势 - 发展商业航天的底气源于蚌埠11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构筑的制造基底 [7] - 当地坐拥近十万名深耕机、电、仪、控领域数十年的产业工人与工程师 [9] - 蚌埠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硅基新材料)与全国三大传感器基地之一,拥有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234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9]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五年居安徽前列 [9] 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 蚌埠选择聚焦效益的差异化路径,锚定“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生产制造基地”定位 [12] - 战略核心是发挥工业配套、区位交通与成本优势,主动避开研发设计等高难度领域,直奔产业能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的批量化阶段发力 [12] - 发展逻辑是产业战略下建园区和重大设施,合作大院大所与金融资本,用“重资产”换“轻资产”,打造和完善产业链,在生产制造领域实现商业闭环 [31]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全市设立多支专项产业基金覆盖商业航天全周期,包括总规模50亿元的安徽和壮高新技术成果基金、10亿元的安徽新蚌禹启航星箭创业投资基金等 [17] - 2019年禹会区政府直投5000万元推动九州云箭安徽智能制造基地落地,成为蚌埠第一家商业航天企业 [14] - 政府部门高效配合企业需求,不遗余力帮忙对接资源、降低成本 [25] 核心设施与产业集群 - 总投资50亿元的蚌埠市商业航天科技产业园于2025年5月正式开园,聚焦火箭总体、关键分系统、卫星部件及地面应用等制造环节 [17] - 大洪山废弃矿坑被改建成火箭发动机试验场,是目前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测试设施,已为多家商业企业提供试车服务 [20] - 园区形成“火箭—发动机—打印—通信”的闭环生态,吸引深蓝航天、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星河动力、椭圆时空、航天驭星、天仪研究院等头部企业将生产制造基地落地于此 [17][22][26][29] 企业案例与协同效应 - 深蓝航天在蚌埠建设重要液体火箭生产制造基地,专注于不锈钢薄壁贮箱、雷霆发动机和栅格舵等核心部件生产,通过技术革新大幅降低贮箱成本并实现减重 [22] - 企业选择蚌埠基于成本考量,包括辐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降低运输成本,丰富的本地高校本科生、专科生资源适合制造板块的人力结构 [25] - 镭明激光选择蚌埠是因快速成型的航天制造生态,能近距离服务深蓝航天、九州云箭等客户,实现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顺畅的协同研发 [26] - 易科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卫星通信载荷和5G基站芯片,于2024年9月签约落户,2025年6月正式投产,被日益完善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所吸引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