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霞多丽
icon
搜索文档
最懂松弛的中产,悄悄捧红了这个“国货之光”?
搜狐财经· 2025-10-24 02:55
行业现状与趋势 - 葡萄酒消费渠道和场景正发生变化,从依赖政商宴请和礼品馈赠转向小酒馆、家庭朋友聚会等更轻松、个人化的消费场景[5][6] - 新一代年轻消费者的饮酒习惯从“悦人”转变为“悦己”,推动低度酒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2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70亿元[6] - 尽管行业整体面临挑战,2022年进口葡萄酒在中国总消费量中占比60.39%,国产葡萄酒占比39.61%,且精品小酒庄正逐步形成品牌并取得不错发展[4][5] 国产葡萄酒品质与认知 - 出现了一批品质不错的国产葡萄酒,但大众认知度不足,多数消费者仅能说出张裕和长城等传统品牌[1] - 国际上重要的酒评家和评分体系给中国多个产区的葡萄酒打出过95分的高分,表明中国风土能够出产品质可以的葡萄酒,但原料与世界顶尖产区相比仍有差距[12] - 国产葡萄酒在营销上具有独特优势,介绍国内产区(如山东、宁夏、云南)的风土人情能让消费者感到更亲切易懂,相较于普及陌生的进口酒产地信息更具亲和力[1] 主要产区与风土条件 - 中国主要葡萄酒产区包括山东、河北、宁夏、甘肃、新疆、云南等,发展顺序由东向西,各产区具备不同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劣势[7][9] - 宁夏产区气候干燥,葡萄不易因潮湿引发病害,但夏季高温和强烈日照可能导致葡萄糖分上升过快而酸度积累不足,需要独特的种植管理方法[7][13] - 云南香格里拉产区自然条件堪称完美,葡萄园平均海拔在1700米到3000米之间,但高海拔和复杂地形导致田间管理难度大,人工和交通成本较高[9] 代表性葡萄品种 - 马瑟兰是人工选育的品种,树势中庸、产量大、风味物质浓郁,自2001年引进中国后迅速推广,目前全国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是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红葡萄品种[16][17][20] - 马瑟兰因其尚未被打上其他国家产区的烙印,且能很好地表达中国风土,被认为是最适合担当中国葡萄酒旗舰角色的品种[14][20] - 除马瑟兰外,蛇龙珠等品种也有潜力代表中国葡萄酒,但马瑟兰目前在种植端和消费端的推广力度最大,正逐渐成为中国葡萄酒的一张名片[20][21] 生产成本与市场定位 - 国产精品酒庄因建设酒庄、种植苗木、购买设备等投入,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而旧世界国家的家族式酒庄设备折旧已完成,成本主要为日常运营费用[23] - 部分生产者最初定位高端,依赖内部销售网络和礼品采购渠道,现在面临转型,大多数中国葡萄酒企业不可能将自己定位为奢侈品生产商[22][23] - “游牧酿酒”等新兴模式的出现,增加了国产葡萄酒的多样性,并生产出价格在100多元到200多元之间、更易被消费者接受的酒款[24]
123%增长背后:澳大利亚葡萄酒真的赢回中国市场了吗?
搜狐财经· 2025-08-04 20:31
全球出口格局 - 中国市场成为绝对增长引擎 占全球出口额36% 推动澳大利亚葡萄酒全球出口总额上升13%至24.8亿澳元[1][4] - 北美市场陷入结构性衰退 美国出口额下降12%至3.14亿澳元 创20年新低记录[4] - 英国市场呈现两极分化 整体出口额微降1%至3.5亿澳元 但单价超7.5澳元/升的高端瓶装酒逆势增长20%[4] 亚洲区域市场表现 - 中国香港遭遇量价双杀 出口量下降25%至760万升 价值暴跌54%至1.265亿澳元[6][11] - 东南亚整体出口量增长4% 其中泰国增长6%至780万升 马来西亚增长10%至270万升 印度爆发式增长25%至200万升[6] - 日本市场展现韧性 进口量下降13%至1070万升 但进口额稳定在4600万澳元[11] 中国市场短期反弹特征 - 政策驱动增长周期 关税解禁触发123%的出口额增长至8.93亿澳元 但补库存周期结束后季度出口额同比回落35%[1][7] - 红葡萄酒主导消费结构 设拉子以3400万升占据40%市场份额 赤霞珠增长8%至760万升[8] - 瓶装酒占比98% 散装酒贸易模式式微[8] 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 - 进口葡萄酒整体规模缩减至2019年的1/3 传统商务宴请场景用酒量减少过半[9] - 25-35岁年轻群体对白葡萄酒消费兴趣较2019年显著下降 霞多丽下滑5%至690万升[8][9] - 消费分级趋势明显 高端葡萄酒(10澳元/升以上)在全球范围内增长23%[12] 数字化转型与渠道变革 - 跨境电商渠道成为重要增长点 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89%[12] - 线上渠道逐步成为进口葡萄酒主要销售通路 反映消费者购买习惯深刻变革[12] - 年轻消费者对创新品类和个性化包装需求持续上升[12] 产业挑战与战略方向 - 新兴市场总规模不足中国市场20% 东南亚市场呈现差异化发展但增长根基不稳[4][14] - 需要深耕高端市场 优化数字营销体系 完善全渠道布局[14] - 成功取决于在中国市场新常态下精准定位 同时有效布局新兴增长区域[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