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神树

搜索文档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中华文化瑰宝“向新记”
新华社· 2025-06-14 23:56
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赋能 - 云冈石窟采用科技手段进行预防性保养,应用新材料和无损检测设备,保持文物稳定而非恢复如新 [2] - 数字化保护团队实现山西永乐宫壁画1:1原真复制,创造国内最大体量复制壁画,使不可移动文物异地呈现 [2] - 三星堆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文物残片进行数字建模和拼接,实现30多个青铜残件组合成2.88米高的数字青铜神树 [3] 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互动 -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通过"青铜工坊"和3D打印技术,让中小学生体验青铜器铸造过程,今年已接待15万余名学生 [4][5] - 博物院周秦文化宣讲队走进校园,通过金文描摹和文物展示激发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5] - 洛阳龙门石窟结合沉浸式三维影像和汉服文化,打造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6][7] 文化遗产创新传播与产业融合 - 景德镇将传统陶瓷与现代文创结合,开发"沉思罗汉"表情包和"网红"文创产品,带动年轻人关注和消费 [8] - 陶溪川文创街区支持年轻创业者,如"95后"王南浩通过创意瓷板画实现月入万元 [9] - 敦煌学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全球视野,扭转"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并在国际文明交流中发挥样本作用 [10] 文化遗产国际化与文明互鉴 - 敦煌举办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展示莫高窟壁画和彩塑艺术,促进国际文化尊重与对话 [10] - 景德镇陶瓷文化通过创新设计和年轻化表达,从本土走向国际,擦亮"千年瓷都"名片 [9][10]
“太阳之光——古蜀文明与世界”展览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启幕
四川日报· 2025-06-11 08:27
展览主题与内容 - 展览以太阳崇拜为主线 串联古蜀文明与全球文明的璀璨遗产 传递文明共生共荣的永恒主题 [4] - 展览分两大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光耀世界"聚焦全球古老文明的太阳信仰 第二单元"古蜀闪耀"深度解读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 [4][5] - 重点呈现太阳神鸟金饰 青铜神树 黄金面具等瑰宝 阐释古蜀文明"日—树—鸟"三位一体的神话宇宙观 [4][5] 展览形式与技术 - 运用图文展板 文物复制品 艺术装置 多媒体互动等展项呈现内容 [4] - 采用三面环绕投影和地面投影融合的形式 结合裸眼3D 三维动画等数字技术打造"重回古蜀"多媒体展项 [5] - 提供VR眼镜互动展项 让观众可"穿越"到金沙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体验文物出土过程 [5] 展览背景与意义 - 作为"文明对话国际日"主题活动配套活动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四川省文物局主办 [4] - 通过展示古埃及 两河流域 古印度 古希腊等文明与中国古蜀文明的太阳崇拜 揭示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4] - 动态复原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考古历程 直观展示其作为长江上游青铜时代古蜀文明中心遗址的风采 [5]
三星堆与金沙古蜀文明走进联合国总部
新华社· 2025-06-10 23:33
展览概况 - "太阳之光——古蜀文明与世界"展览于纽约联合国总部揭幕,旨在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 [1] - 展览是2024年"文明对话国际日"主题活动的配套活动,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四川省文物局主办 [1] - 展览将持续到6月20日 [3] 展览内容 - 展览以太阳崇拜为主线,展示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希腊等世界古代文明和中国古蜀文明中的太阳崇拜形式和内涵 [1] - 展览分为两大主题单元:"光耀世界"聚焦全球古老文明的太阳信仰,"古蜀闪耀"深度解读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文物 [1] - 重点展品包括青铜神树、太阳神鸟金饰、黄金面具等,其中太阳神鸟金饰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核心图案 [2] 展览特色 - 运用裸眼3D、三维动画等数字技术打造多媒体展项"重回古蜀",动态复原考古历程和文物细节 [2] - 通过VR眼镜让观众"穿越"到金沙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近距离感受文物出土的震撼 [2] - 采用三面环绕投影和地面投影相融合的形式增强观众体验感 [2] 展览意义 - 这是古蜀文明首次亮相联合国总部,通过与其他世界文明的并置展示揭示人类精神世界的相似性 [2] - 自2003年起,古蜀文明特展已在全球20余座城市展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 [3] - 展览传递文明共生共荣的主题,展示人类对光明与生命的共同追求与敬意 [1]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成热门
经济日报· 2025-05-17 05:53
中国馆参观数据 - 中国馆开馆满一个月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1] - 日均参观人数约7000人次,是本届世博会最热门展馆之一 [1] - 高峰时段参观人数可达上万人次 [2] 展馆主题与设计 - 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 [1] - 展馆外形设计宛如一卷徐徐展开的中华书简 [1] - 设有"天人合一"展区,展示二十四节气主题多媒体动态影像 [1] - 多媒体透景画壁《耕织图》展现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2] 特色展品与科技展示 - 展出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1号青铜神树(复制品),高近4米 [2] - "生生不息"展区展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正面和背面土壤样品 [3] - 采用AI技术生成"共绘桃花源"巨幅画卷,观众可扫码参与创作 [3] - 展区内设置"AI孙悟空"大模型与观众互动 [4] 观众反馈与文化影响 - 日本参观者佐藤惠子称赞二十四节气展项色彩搭配与文化共鸣 [1] - 东京游客加藤表示三星堆青铜器刷新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2] - 马来西亚教授称赞中国馆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服务 [3] - 波兰参观者评价汉字"是活的",体现文化传播效果 [3] 运营与服务 - 招募约60名志愿者提供引导与讲解服务 [2] - 建立人性化分流机制,优先保障特殊人群参观 [2] - 志愿者团队由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学生组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