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械式门把手
搜索文档
汽车安全,一场没有终点的全员马拉松
36氪· 2025-10-21 17:41
文章核心观点 - 汽车安全是系统工程,需理性看待技术发展与安全问题,推动产业体验与安全共同发展 [5] - 安全冗余设计旨在降低风险概率,但无法保证100%有效,碰撞事故的复杂性决定了系统的物理极限 [6][18][19][42] - 非机械式门把手技术已普及,但依赖稳定电力,其安全规范正处于技术发展与标准建立的磨合共存期 [20][31] - 车辆安全设计有明确承载极限,高速碰撞(如160km/h)远超国标测试标准,可能导致车身结构严重变形,影响救援 [32][36][38][40] - 安全驾驶是汽车安全的根本,方向盘、油门和刹车仍掌握在驾驶者手中 [2][43] 汽车门锁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冗余设计 - 汽车门锁根本使命是确保行驶中车门可靠锁紧,防止乘员被甩出,并引入自动落锁(车速10-20km/h)与碰撞后自动解锁程序 [7] - 碰撞应急程序复杂,其触发逻辑与安全气囊系统绑定:碰撞强度未达气囊引爆阈值则不启动紧急解锁,气囊爆开则执行解锁命令 [12][13][14] - 行业通过双重电源冗余乃至第三重独立电源(安置于二排座椅下方)设计,攻克碰撞后关键系统供电问题,但“电源-线束-控制器”循环仍是基础 [15][16][17] 非机械式门把手的技术发展与规范现状 - 非机械式门把手需电子系统介入,主要形式为全隐藏式电动弹出或车内按键式开门,2014年由特斯拉Model S引领,目前市场年销量近100万辆,累计用户超200万 [21][23][27] - 该技术普及伴随风险:碰撞可能导致电源或线束受损,存在车门无法打开的潜在隐患 [24][25][26] - 现行国标(GB11551-2014等)要求碰撞后至少一个车门可打开,但2025年9月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要求配备机械释放功能 [29][30] 车辆安全设计的物理极限与高速碰撞影响 - 国标碰撞测试速度标准为50-64km/h,而近期关注事故(如小米SU7 Ultra碰撞速度超160km/h)能量达国标6.89倍,远超车辆设计承载极限 [33][34][36] - 高速碰撞(160km/h)堪比十层楼坠落,溃缩吸能区难以吸收全部能量,乘员舱可能严重变形,导致致命伤害 [37][38] - 此时车门打不开主因是门框结构破坏而非门锁程序,车身结构变形直接阻碍救援,生还案例多为多重因素下的罕见情况 [39][40] - 国标要求持续提升(如偏置碰撞速度从56km/h提至64km/h),但安全设计无法绝对抵御极端碰撞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