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安全冗余
icon
搜索文档
智能汽车的安全冗余 不能只是选择题
证券时报· 2025-10-27 01:41
文章核心观点 - 近期小米汽车与理想汽车的起火事件暴露了智能汽车行业在安全冗余设计上的不足,安全冗余并非可有可无的技术选项,而是必须守住的生存底线 [1] - 安全冗余是指对关键部件或功能进行多重备份,以在单一系统失效时提供备用方案,从而提升系统的整体安全性与可靠性 [1] - 新能源汽车一旦起火,火势蔓延速度远超燃油车,使得车门应急解锁、电池热失控抑制等安全冗余设计成为事故中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1] - 技术进步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创新功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安全冗余基础之上 [2] - 安全不是企业的可选项,而是智能汽车时代的必答题,电动车起火事件是对全行业的警示,也是推动产业成熟向上的契机 [2] 具体事故分析 - 小米汽车成都起火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市场普遍将原因指向其半隐藏式门把手缺乏有效机械冗余 [1] - 理想MEGA在行驶途中突然起火,让高价位纯电车型的安全性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 [1]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当前中国车市竞争激烈,个别车企为控制成本,在低价车型中削减如双电源、独立信号通道等关键冗余配置 [1] - 产业链企业的某些做法有待纠偏,例如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不能为追求美学而牺牲应急开启的可靠性 [2] - 在不能承诺零自燃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多重防护机制为电池系统构建更严密的安全防线 [2] 未来发展要求 - 国家标准的升级与企业责任的强化必须同步进行,让安全冗余既有合规项下的硬约束,又有竞争项下的软驱动 [2] - 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正处在由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用户信任的建立需要长期积累,却可能因一起安全事故而崩塌 [2]
智能汽车的安全冗余不能只是选择题
证券时报· 2025-10-27 01:41
文章核心观点 - 近期小米汽车与理想汽车的起火事件暴露了行业在安全冗余设计上的不足,安全冗余是智能汽车必须守住的生存底线,而非可有可无的技术选项 [1] - 新能源汽车起火后火势蔓延迅速,使得车门应急解锁、电池热失控抑制等安全冗余设计成为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1] - 安全冗余应被视为每一辆智能汽车的基础配置,技术进步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1][2] 行业安全现状与问题 - 当前中国车市竞争激烈,个别车企为控制成本,在低价车型中削减如双电源、独立信号通道等关键冗余配置 [1] - 产业链企业存在为追求美学而牺牲应急开启可靠性的做法,例如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 [2] - 部分安全责任被转嫁给用户,寄希望于用户熟读手册或自备破窗器 [1] 行业发展趋势与要求 -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创新功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安全冗余基础之上,而非以营销话术掩盖设计缺陷 [2] - 国家标准的升级与企业责任的强化需同步进行,让安全冗余既有合规项的硬约束,又有竞争项的软驱动 [2] - 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正处在由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用户信任可能因一起安全事故而崩塌 [2] 具体事故案例分析 - 小米汽车成都起火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市场普遍将原因指向其半隐藏式门把手缺乏有效机械冗余 [1] - 理想MEGA在行驶途中突然起火,让高价位纯电车型的安全性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 [1]
汽车安全,一场没有终点的全员马拉松
36氪· 2025-10-21 17:41
文章核心观点 - 汽车安全是系统工程,需理性看待技术发展与安全问题,推动产业体验与安全共同发展 [5] - 安全冗余设计旨在降低风险概率,但无法保证100%有效,碰撞事故的复杂性决定了系统的物理极限 [6][18][19][42] - 非机械式门把手技术已普及,但依赖稳定电力,其安全规范正处于技术发展与标准建立的磨合共存期 [20][31] - 车辆安全设计有明确承载极限,高速碰撞(如160km/h)远超国标测试标准,可能导致车身结构严重变形,影响救援 [32][36][38][40] - 安全驾驶是汽车安全的根本,方向盘、油门和刹车仍掌握在驾驶者手中 [2][43] 汽车门锁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冗余设计 - 汽车门锁根本使命是确保行驶中车门可靠锁紧,防止乘员被甩出,并引入自动落锁(车速10-20km/h)与碰撞后自动解锁程序 [7] - 碰撞应急程序复杂,其触发逻辑与安全气囊系统绑定:碰撞强度未达气囊引爆阈值则不启动紧急解锁,气囊爆开则执行解锁命令 [12][13][14] - 行业通过双重电源冗余乃至第三重独立电源(安置于二排座椅下方)设计,攻克碰撞后关键系统供电问题,但“电源-线束-控制器”循环仍是基础 [15][16][17] 非机械式门把手的技术发展与规范现状 - 非机械式门把手需电子系统介入,主要形式为全隐藏式电动弹出或车内按键式开门,2014年由特斯拉Model S引领,目前市场年销量近100万辆,累计用户超200万 [21][23][27] - 该技术普及伴随风险:碰撞可能导致电源或线束受损,存在车门无法打开的潜在隐患 [24][25][26] - 现行国标(GB11551-2014等)要求碰撞后至少一个车门可打开,但2025年9月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要求配备机械释放功能 [29][30] 车辆安全设计的物理极限与高速碰撞影响 - 国标碰撞测试速度标准为50-64km/h,而近期关注事故(如小米SU7 Ultra碰撞速度超160km/h)能量达国标6.89倍,远超车辆设计承载极限 [33][34][36] - 高速碰撞(160km/h)堪比十层楼坠落,溃缩吸能区难以吸收全部能量,乘员舱可能严重变形,导致致命伤害 [37][38] - 此时车门打不开主因是门框结构破坏而非门锁程序,车身结构变形直接阻碍救援,生还案例多为多重因素下的罕见情况 [39][40] - 国标要求持续提升(如偏置碰撞速度从56km/h提至64km/h),但安全设计无法绝对抵御极端碰撞 [41]
应用场景再上新!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又有新突破
央视新闻· 2025-10-18 09:37
行业应用场景拓展 - 无人配送车年交付量超过上万台,应用于居民小区和车间厂区以实现精准送达 [1] - 重庆的智能辅助驾驶实测已覆盖歌乐山急弯陡坡、盘龙立交和解放碑地下车库等复杂场景 [3] - 广州L4级高度自动驾驶小巴公交线路累计行驶里程超过210万公里 [5] - 新疆准东露天煤矿部署140余辆无人矿卡,依托5G与智能云控平台自主适应雨雪雾等复杂工况 [7] - 无人矿卡在采煤场景应用占比已超50%,在剥离场景应用超过30% [9] 技术路线与协同发展 - 技术路线强调强感知、精算力和轻地图,并不断叠加车路云协同技术 [11] - 15家车企联合发起“车路云一致行动”,通过联合测试推动形成可互操作的技术规范 [9] - 公司计划在年底前推动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上车应用,并联合研发L4级高度自动驾驶车辆 [15] 安全体系建设 - 行业热点关键词为“安全冗余”,通过多重备份设计提升车辆安全性 [11] - 数字车钥匙具备优秀的安全防黑客入侵技术保障能力 [13] - 公司通过算法冗余、软件冗余与硬件冗余三条防线保障产品安全,并在北京、广州展开全场景全无人测试 [13] - 自动驾驶系统设有独立检测模块,用于预判和避免潜在碰撞 [15] - 安全内涵从被动碰撞安全拓展至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行驾安全的系统性理念 [19] 国际合作与全球前景 - 大会吸引数十个国家参会,多国业内人士看好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前景 [19]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与整个大工业生态深度融合,具备全球领先优势 [21] - 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及基础设施供应商间的协同合作被视为行业蓬勃发展的关键 [21] - 宝马在中国建立了其全球第二大研发和创新基地,旨在融合核心技术与中国市场领先技术 [23] - 德国计划未来四年在数字化和基础设施方面累计投资超过5000亿欧元,与中国合作扮演重要角色 [24] - 国际合作重点包括将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通用标准,以支持中国制造的汽车走向世界 [26][28]
实探10家新能源车:多数极端情况无法开门
虎嗅· 2025-10-17 20:35
连环事故与安全隐患 - 2025年10月13日,一辆小米汽车因车主醉酒超速失控碰撞起火,全隐藏式电动门把手在断电后失效,导致救援时车门外拉不开、砸碎玻璃后车内也无法开启,最终造成生命逝去[1] - 此类事故并非个例,2024年3月山西高速和2025年3月安徽高速的新能源汽车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同样因断电失效,引发公众对安全隐患的关注[2] - 2024年因车门把手故障引发的交通事故同比上涨47%,其中约80%集中在隐藏式门把手车型[5] - 中保研2024年碰撞测试报告显示,配备纯电控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侧面碰撞后车门成功弹出概率仅为67%,远低于传统机械门把手98%的概率[9] 技术缺陷与成本考量 - 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过度依赖电子信号,一旦断电或碰撞导致线路松脱,开门就变得困难[7] - 传统机械门锁(带应急机构)成本为数百元,而电动门把手算上传感器、电机等组件,总成本或超出机械门把手,但部分设计采用成本偏低的微动开关,生产简单且迎合“极简科技感”[8] - 隐藏式门把手宣称能降低风阻系数,但专业研究显示,四个隐藏式门把手全部启用仅能降低0.012Cd的风阻系数,换算后电动车百公里续航仅增加5~10公里,优化效果有限[24] - 有车企在品牌发布会上演示,当车速达到126km/h时,四个隐藏式门把手能省下相当于两个鸡蛋重量的空气阻力,但真实效益被指有水分[23] 行业设计差异与验证流程 - 不同品牌在门把手安全冗余设计上存在显著差异,特斯拉部分车型采用“电子控制+机械保底”设计,车门内侧设有带清晰标识的机械应急把手,车门底部还配置固定车门的插销[12] - 华为与奇瑞合作的智界车型、极氪7X等也在内侧设置了机械应急把手或门外预留机械钥匙孔,并配置“一键破窗”拉绳,为逃生提供路径[14] - 更多品牌的安全冗余设计薄弱,主推全电动隐藏式门把手,依赖电子系统,仅采用“半机械式”设计,但实际测试中该操作并不能打开车门,销售人员对断电等极端情况的解决方案含糊其辞[16][18] - 传统车企对安全件有严格的“多轮验证”流程,包括台架碰撞测试、实车翻滚试验及极端环境验证,耗时至少18个月,但部分车企为追求“互联网造车速度”,会简化甚至签“风险放行”验证环节[9] 法规进展与行业应对 - 监管层加速行动,2024年7月工信部启动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预研,2025年3月标准起草组召开关键会议,2025年9月24日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拟于2027年1月1日实施[2][25] - 新规核心要求包括:所有车门必须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内外把手;外把手需预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操作空间;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机械应急内把手,并确保直观可见[27] - 新规增设“功能抑制5秒”条款,即当气囊起爆等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时,车门需锁止5秒再解锁,防止碰撞瞬间人员被甩出,并通过滑车实验验证设计可靠性[28] - 新规意味着全隐藏式车门外把手将被禁止使用,要求将“安全冗余”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对全球车企包括进口车型均构成挑战[29] - 新规设置差异化过渡期,新申报车型需在2027年7月1日前执行,已获批准车型可延长至2028年7月1日,车企如吉利、长安、零跑、阿维塔等已表示将严格按法规适配门把手配置[30] 行业理念转变 - 事故频发与强制性标准共同推动行业从追求“科技感”噱头向“安全优先”设计逻辑回归[3] - 华为与上汽合作的尚界系列车型已采用传统机械式外门把手,广汽、深蓝等车企启动在研车型调整,特斯拉也透露计划重新设计外门把手系统[32] - 行业反思认为,新能源汽车创新应建立在安全冗余之上,而非牺牲安全追求噱头,隐藏式门把手将告别“野蛮生长”,进入“安全优先、适度创新”的新阶段[33][34]
OTA新规下,车企们如何适应新的迭代模式?
36氪· 2025-09-03 17:16
行业监管政策变化 - 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信部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监管意见稿 涵盖汽车召回 生产一致性 商业宣传 事件事故报告四大领域 [1] - 新规限制向用户推送未经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版本 禁止通过OTA方式隐瞒缺陷 [1] - 要求涉及技术参数变更的升级需向工信部申报 任何车辆底层技术功能更新需与供应链伙伴同步协调并完成备案 [5] OTA升级模式变革 - 新规禁止"半夜推送" 要求升级前备案 车企需重构OTA研发 测试与发布流程 [3] - "硬件预埋+软件解锁"传统模式被动摇 特斯拉从HW 1.0到HW 4.0均采用硬件预埋计算能力和传感器接口再通过OTA逐步解锁功能的策略 [7] - 行业普遍采用硬件先行策略 在车辆设计阶段超前部署高性能硬件以确保长期竞争力 [2] 安全标准提升 - 强制引入"三级警报"机制 从感官警示到强制停车的完整冗余逻辑 需在感知决策算法层实现多重验证 [5] - 新规要求建立智能汽车黑匣子制度 实时上报智驾事故并快速溯源 [5] - 安全冗余相关硬件及研发成本预计提高20% [5] 企业应对策略 - 小鹏汽车设立专门OTA委员会 建立自动回滚机制 将车机系统划分为智驾 座舱 动力等独立功能域 任一模块升级失败可独立回滚不影响整车运行 [3][8] - 华为鸿蒙智行面临跨终端协同挑战 需将手机 手表 平板 车机等设备作为整体功能升级和报备 [4][9] - 理想汽车将安全冗余率作为核心参数披露 如制动冗余响应<100ms 并类比航空级备份标准实现品牌溢价 [9] 技术能力要求 - 新规强制要求数据闭环能力 华为ADS 2.0系统能自动加密上传脱敏数据 云端平台快速仿真复现危险场景 [5] - 部分新势力仍使用传统数据管理方式 不同部门数据难以打通 面对飞行检查需临时协调数据 [6] - 鸿蒙座舱需整合摄像头 毫米波雷达 超声波雷达 激光雷达等多种异构传感器实现高阶环境感知 [9] 行业影响评估 - 2024年中国汽车召回量同比激增67% 新能源汽车召回情况尤为突出 [1] - OTA与汽车智能化紧密相连 核心价值在于实现功能持续进化 延长车辆生命周期 [2] - 监管趋势推动行业从追求迭代速度转向构建安全厚度 竞争重点转向体系韧性 用户信任和伦理责任 [1][9]
“安全冗余”不多余(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8-14 05:50
核心观点 - 极端天气被列为全球五大风险之一 需要加强"安全冗余"建设来提升城市韧性 [1][2] 极端天气风险特征 - 江苏等地区近期同时遭遇干旱和暴雨两种极端天气现象 [1] - 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将极端天气列为全球五大风险之一 [1] 安全冗余概念与价值 - 安全冗余指当主防线失效时备份系统能及时补位 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1] - 冗余不是"多余"而是应对极端状况的"必需"措施 [1] - 安全冗余缺失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 [1] 实施障碍因素 - 成本与收益存在时空错位:建设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但收益体现在"未发生的事故"中 [1] - 侥幸心理与麻痹思想导致制度执行不严 巡检流于形式 演练走过场 [1] - 人力有限与时间紧急等现实因素使工作难以面面俱到 [2] 解决方案与投资方向 - 需要平时深耕细节 强化过程管控 前置风险预判 [2] - 规划层面不仅要着眼当下需求 更要为未来极端情况未雨绸缪 [2] - 通过科普手段提升公众风险意识和个人防护能力 [2]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2] 行业影响领域 - 行道树根系修复和老旧管道改造等基础设施维护领域 [1] - 城市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相关行业 [2] - 公共安全科普教育产业 [2]
“安全冗余”并不多余
新华日报· 2025-07-31 18:24
极端天气风险与城市脆弱性 - 极端天气被列为全球面临的五大风险之一,当前正值防汛关键期,华东、华北、东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1] - 现代城市在极端天气冲击下暴露出脆弱性,例如行道树因老化及维护不足在7级大风中倒塌造成伤亡,老旧管道、应急设施被占用、排水系统响应迟缓等问题普遍存在[2] - 城市缺失"安全冗余"会使极端天气的"黑天鹅"事件转变为"灰犀牛"式的可预见灾难[2] 安全冗余的概念与重要性 - "安全冗余"指当主要防线失效时,备份系统能及时补位以控制风险,其缺失可能酿成致命悲剧,如日本福岛核事故因防御设计未考虑超强地震海啸组合而引发灾难性核泄漏[1] - 建设"安全冗余"的成本与收益存在"时空错位",前期投入巨大但回报体现在避免未发生的事故,易被忽视,例如城市建设中预留防洪通道和加固管网短期看似无用却能避免暴雨时的城市瘫痪[2] - 侥幸心理与麻痹思维导致制度执行不严、巡检流于形式,使冗余防线形同虚设,每一次疏忽都是为灾难埋下伏笔[2] 韧性城市建设与解决方案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强调以"冗余"为基石,为潜在灾难做好备选方案[3] - 在规划层面需充分考虑极端天气因素,为未来预留安全空间,例如建设足够应急避难场所、城市周边大型防洪堤和蓄洪区[3] - 管理者需摒弃"差不多"心态,以"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的态度将冗余理念融入决策,公众需增强风险意识,个人防护科普也是一种必要"冗余"[3] - 每一次暴雨、台风、寒潮都是对城市韧性的大考,每个环节做足"安全冗余"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
懂车帝不是马斯克的通行证
36氪· 2025-07-29 21:35
行业测试与标准 - 懂车帝"懂车智炼场"对36款搭载辅助驾驶系统的热门车型进行测试,模拟15类高危事故场景,特斯拉Model 3与Model X以83.3%的高速场景通过率表现最佳[3][7] - 测试场景基于近三年全国交通事故大数据提炼,包括"高速突发障碍物""无征兆连续加塞"等,车辆需以100km/h时速进入场景,系统需在1.5秒内响应[7][8] - 行业缺乏统一测试标准,此前多为企业自证,懂车帝测试首次建立横向对比坐标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启动《智能驾驶系统测试场景库》制定工作,预计2025年发布首批标准[8][16] 车企表现与技术争议 -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在缺乏中国路况数据训练下逆袭多传感器融合的国产车,但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20.7%,股价暴跌8%[11] - 多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在"夜间逆光"场景中集体失效,暴露"安全冗余悖论":硬件堆砌营造安全幻觉,用户误以为系统永不犯错[10] - 比亚迪质疑测试场景极端性,如"应急车道突然窜出车辆"发生概率不足0.03%,某新势力品牌称测试光源强度达8000流明(正午阳光3倍)不现实[8][10] 用户认知与行业问题 - 2024年全国涉及辅助驾驶的交通事故投诉量达327起,同比增长47%,47%车主开启辅助驾驶后会分心看手机,87%智驾事故源于驾驶员完全放手[5][10] - 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存在认知偏差,测试成绩公开化可能加剧错位,公安部强调辅助驾驶不能替代驾驶员操作[4][5] - 行业陷入硬件竞赛:2024年63%新车配备激光雷达,算力芯片性能较2022年提升3倍,但硬件配置与实际安全性能相关性仅0.37[16] 未来标准与行业方向 - 欧盟NCAP计划2026年将"人机接管平滑度"纳入评分,中国C-NCAP 2025版拟新增"安全冗余有效性"指标,如暴雨天雷达探测距离需保持80米以上[14][17] - 行业共识转向量化实效:从"比数量"转向"比实效",如暴雨天能看清多少米,倒逼车企从硬件堆砌转向算法优化[16][19] - 特斯拉纯视觉路线若量化标准侧重多传感器融合性能,可能面临调整压力[19]
极简造车,凉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8 21:00
单踏板模式新规 - 工信部发布新国标要求乘用车出厂默认状态下单踏板模式不能使车辆完全刹停[2][3] - 新规将于2027年实施,给予车企两年缓冲期,被视为新能源汽车制动安全里程碑[4] - 单踏板模式仍可作为选项存在,但需用户手动开启并伴随持续光学提示[21][22] 单踏板模式发展历程 - 技术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第一代宝马i3,特斯拉2020年后通过强制推广使其普及[8][9] - 特斯拉数据显示单踏板模式可使城市工况续航提升15%-20%,Model 3标准版多跑80公里[11] - 支持者认为该模式减轻驾驶负担,城市工况下刹车片更换频率和轮胎磨损显著降低[12] 单踏板模式争议 - 32%车主在紧急情况下误将加速踏板当制动踏板,15%导致事故[13] - 清华大学测试显示长期使用者应急踩刹平均延迟0.3秒,百公里时速下制动距离增加8.3米[14] - 争议不仅限于国内,《消费者报告》指出该模式需要显著学习适应期且可能冲突肌肉记忆[17] 极简主义设计反思 - 隐藏门把手、全触控屏等极简设计在安全与体验拷问下显露退潮迹象[26][29] - 触屏操作测试显示关闭车道保持功能平均需13.6秒,某些车型耗时达22.6秒[30] - 大众、现代、沃尔沃等品牌在新车型上重新增配实体旋钮,小米SU7强调保留物理按键[33] 行业技术发展转向 - 特斯拉2023年因未允许选择能量回收策略召回110万辆车型,为新国标出台埋下伏笔[18] - EuroNCAP新规要求转向灯、雨刷等安全功能必须配备物理键否则无法获五星评级[34] - 行业共识转向重视用户可控性和安全冗余,而非单纯追求设计极简化[25][35] 特斯拉技术遗产 - 特斯拉核心价值在于热管理系统、电子电气架构、自动驾驶算力平台等隐形技术[39][40] - 部分车企模仿单踏板等表层设计但忽略调教细节,导致用户体验不佳[43] - 行业需穿透设计表象直抵技术内核,在创新与安全间寻找平衡点[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