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安全冗余
icon
搜索文档
懂车帝不是马斯克的通行证
36氪· 2025-07-29 21:35
行业测试与标准 - 懂车帝"懂车智炼场"对36款搭载辅助驾驶系统的热门车型进行测试,模拟15类高危事故场景,特斯拉Model 3与Model X以83.3%的高速场景通过率表现最佳[3][7] - 测试场景基于近三年全国交通事故大数据提炼,包括"高速突发障碍物""无征兆连续加塞"等,车辆需以100km/h时速进入场景,系统需在1.5秒内响应[7][8] - 行业缺乏统一测试标准,此前多为企业自证,懂车帝测试首次建立横向对比坐标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启动《智能驾驶系统测试场景库》制定工作,预计2025年发布首批标准[8][16] 车企表现与技术争议 -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在缺乏中国路况数据训练下逆袭多传感器融合的国产车,但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20.7%,股价暴跌8%[11] - 多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在"夜间逆光"场景中集体失效,暴露"安全冗余悖论":硬件堆砌营造安全幻觉,用户误以为系统永不犯错[10] - 比亚迪质疑测试场景极端性,如"应急车道突然窜出车辆"发生概率不足0.03%,某新势力品牌称测试光源强度达8000流明(正午阳光3倍)不现实[8][10] 用户认知与行业问题 - 2024年全国涉及辅助驾驶的交通事故投诉量达327起,同比增长47%,47%车主开启辅助驾驶后会分心看手机,87%智驾事故源于驾驶员完全放手[5][10] - 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存在认知偏差,测试成绩公开化可能加剧错位,公安部强调辅助驾驶不能替代驾驶员操作[4][5] - 行业陷入硬件竞赛:2024年63%新车配备激光雷达,算力芯片性能较2022年提升3倍,但硬件配置与实际安全性能相关性仅0.37[16] 未来标准与行业方向 - 欧盟NCAP计划2026年将"人机接管平滑度"纳入评分,中国C-NCAP 2025版拟新增"安全冗余有效性"指标,如暴雨天雷达探测距离需保持80米以上[14][17] - 行业共识转向量化实效:从"比数量"转向"比实效",如暴雨天能看清多少米,倒逼车企从硬件堆砌转向算法优化[16][19] - 特斯拉纯视觉路线若量化标准侧重多传感器融合性能,可能面临调整压力[19]
极简造车,凉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8 21:00
单踏板模式新规 - 工信部发布新国标要求乘用车出厂默认状态下单踏板模式不能使车辆完全刹停[2][3] - 新规将于2027年实施,给予车企两年缓冲期,被视为新能源汽车制动安全里程碑[4] - 单踏板模式仍可作为选项存在,但需用户手动开启并伴随持续光学提示[21][22] 单踏板模式发展历程 - 技术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第一代宝马i3,特斯拉2020年后通过强制推广使其普及[8][9] - 特斯拉数据显示单踏板模式可使城市工况续航提升15%-20%,Model 3标准版多跑80公里[11] - 支持者认为该模式减轻驾驶负担,城市工况下刹车片更换频率和轮胎磨损显著降低[12] 单踏板模式争议 - 32%车主在紧急情况下误将加速踏板当制动踏板,15%导致事故[13] - 清华大学测试显示长期使用者应急踩刹平均延迟0.3秒,百公里时速下制动距离增加8.3米[14] - 争议不仅限于国内,《消费者报告》指出该模式需要显著学习适应期且可能冲突肌肉记忆[17] 极简主义设计反思 - 隐藏门把手、全触控屏等极简设计在安全与体验拷问下显露退潮迹象[26][29] - 触屏操作测试显示关闭车道保持功能平均需13.6秒,某些车型耗时达22.6秒[30] - 大众、现代、沃尔沃等品牌在新车型上重新增配实体旋钮,小米SU7强调保留物理按键[33] 行业技术发展转向 - 特斯拉2023年因未允许选择能量回收策略召回110万辆车型,为新国标出台埋下伏笔[18] - EuroNCAP新规要求转向灯、雨刷等安全功能必须配备物理键否则无法获五星评级[34] - 行业共识转向重视用户可控性和安全冗余,而非单纯追求设计极简化[25][35] 特斯拉技术遗产 - 特斯拉核心价值在于热管理系统、电子电气架构、自动驾驶算力平台等隐形技术[39][40] - 部分车企模仿单踏板等表层设计但忽略调教细节,导致用户体验不佳[43] - 行业需穿透设计表象直抵技术内核,在创新与安全间寻找平衡点[44][46]
吉利银河星舰7 EM-i通过行业首个新能源“六针油电同刺”整车安全试验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6 21:25
产品安全测试突破 - 公司旗下吉利银河星舰7 EM-i通过行业首次"电池+油箱"同步穿刺试验,获颁中汽中心首个插混车型油电系统安全验证 [1] - 试验采用6根钢针(4根刺电池+2根刺油箱)模拟极端工况,实现多破坏点同步测试,难度高于新国标单电芯针刺要求 [1] - 测试结果显示电池包在极限破坏下不起火、不爆炸,热失控风险可控,验证神盾电池安全系统远超国标 [2] 技术架构创新 - 原生GEA架构实现"油电物理隔离",通过独立通道设计分离油路、高压线等部件,减少高温高压干扰 [3] - 首创"6横4纵保险仓"360度防护结构,碰撞时可分散冲击力并利用环形溃缩吸能保护核心部件 [3] - 采用3层阶梯式防护设计,包含副车架防护梁、电池底部三明治结构及高压油箱刮底防护,50毫秒内可断电防起火 [4] 行业标准引领 - 2024年中国插混车型销量增速达80%,成为新能源增长最快细分市场,用户对油电系统安全关注度提升 [3] - 公司2021年牵头制定国内首个新能源车底部防护团体标准,新国标已将其中的底部碰撞防护升级为强制要求 [6] - 公司电池测试包含36项全场景极限工况测试(比国标多12项),其中23项标准超国标,新增底部球击等12项专项测试 [6] 产品性能验证 - 神盾电池系统此前已通过8针同刺、真弹枪击、中高速底部碰撞等极限测试,完成中汽中心6大魔鬼串行试验 [2] - 整车通过30公里时速正向刮底测试和20公里时速负坎冲击测试,底部防护无损伤 [6]
从“参数崇拜”到“安全冗余”,他们交出了新答卷
盐财经· 2025-05-03 13:13
行业背景 - 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但部分车型出现自燃、智能系统瘫痪、辅助驾驶误判等安全问题,引发消费者对安全性的理性关注[2] - 行业过度追求技术参数(如算力TOPS、无图智驾)导致"智能化裸奔"隐患暴露,消费者从参数崇拜转向安全追问[2][8] 安全冗余技术 - 安全冗余指通过关键部件重复配置(如双电路板、双电机)提升系统可靠性,为潜在风险"兜底"[6][8] - bZ5车型实现四大冗余设计:制动冗余(双电路板+双电机+解耦)、驻车冗余(双芯片+备用电源)、转向冗余(双信号传输系统)、电机控制冗余(双芯片配置)[8] - 电池五重防护:车身吸能结构、无电外壳、下置集成式冷却器、绝缘冷却液、过充监测系统,确保电池安全[10] 智能化与安全平衡 - bZ5采用"544TOPS算力+33颗传感器"组合,放弃盲目追求1000TOPS算力,提升场景通过率[10] - 坚持"高精地图+感知融合"双链路,降低极端天气下软件退出率,优于纯无图智驾方案[10] - 搭载Momenta5.0辅助驾驶系统+Toyota Safety Sense,实现30余项功能,累计20亿公里行驶数据优化安全性[13][15] 企业理念与行业影响 - 一汽丰田以28年电动化经验为基础,提出"安全冗余"哲学,115项严苛碰撞测试超国标要求[12][19] - 全球3000万电动化用户"0事故"记录,bZ5保持"0自燃"成绩[15][21] - 全国近600家门店构建服务冗余网络,形成"硬件+系统+服务"全链条安全标杆[17] 行业趋势 - 国家发布动力电池新国标,2026年起要求通过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验证,热扩散标准升级为"零容忍"[21] - 行业技术标准向"绝对安全"升级,一汽丰田通过安全冗余提前预演新规[21] - 新能源汽车竞争从参数内卷转向安全为本的长期主义,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19][23]
以安全为基,红旗诠释新豪华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8 15:28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公司在2025上海车展展出多款新能源与智能化车型,包括H5 PHEV、全新9系旗舰车型、首款新能源越野车及飞行汽车"天辇1号" [1] - 新能源产品矩阵丰富,技术支撑充足,2024年新能源增速44%,跑赢行业8.5个百分点 [3] - 旗舰车型H9与HS9采用军工级强化材料,搭载L3级智慧驾驶与全线控底盘技术,强调智能场景重塑而非传统豪华材质竞争 [7] - H5 PHEV配备鸿鹄混动平台,电池浸泡五天五夜无故障,车身结构通过24倍于国标的强度测试 [7] - 天工06新能源车型展示1600公里超长续航、13分钟快充技术,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仅为国家限值十分之一,座舱零甲醛 [7] 销量目标与市场表现 - 2024年公司年销量达40万辆里程碑,新能源销量11.5万辆占比28% [3] - 2025年销量目标50万辆,新能源销量目标翻倍至25万辆占比提升至50% [3] 安全理念与行业标准 - 公司强调"安全是最大的豪华",旗舰车型A柱采用军工级材料,顶盖玻璃防爆,座椅设计保护颈椎 [7] - 公司不以满足国标为荣,而是引领行业标准,例如H5 PHEV电池与车身结构测试远超国标要求 [7] - 坚持"人机共驾"理念,不误导消费者,该理念贯穿产品设计 [8] 创新与未来布局 - 启动"红旗越野生态共创计划"和"红旗越野车名征集计划",首款豪华硬派越野车亮相 [11] - 飞行汽车"天辇1号"将于年内首飞,公司认为低空经济是万亿级赛道 [11] - 越野车定位全场景覆盖,既能越野也能城市通勤,技术迭代至矢量四电机 [11] 品牌战略与文化 - 公司性格是"肩扛行业标准而非追逐热点",在新能源浪潮中为中国豪华品牌树立新标杆 [13] - 强调"安全冗余""技术沉淀""文化自信"三大核心,回归安全本质作为竞争底牌 [13]
华为热闹、小米沉默的上海车展:智驾更繁荣也更理性
第一财经· 2025-04-24 11:21
行业趋势与政策影响 - 智能辅助驾驶行业宣传策略转向理性,车企更侧重用户实际体验优化而非技术参数激进宣传 [2] - 工信部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管理,"组合辅助驾驶"成为官方表述,智驾等字眼被禁用 [2] - 政策收紧被视为"去泡沫化"过程,倒逼车企收敛技术边界,聚焦安全、成本与体验的平衡 [8] 车企动态与战略调整 - 华为在车展高调展示合作版图,与上汽、江汽、宝马、奥迪等车企深化智能化合作,鸿蒙智行阵容扩容 [4] - 小米汽车展台声量减弱,未提及辅助驾驶技术,反映行业对激进路线的反思 [4] - 大众汽车计划2027年启动激光雷达项目,为L3级自动驾驶做准备 [4] 技术路线与安全冗余 - 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多数车企选择多传感器融合(含激光雷达)以提升冗余安全性 [7] - 激光雷达主要用于处理特殊场景和L3级自动驾驶,成本较高但能增强安全保障 [7] - 行业关注降低接管率和极端场景应对能力,强调"冗余式"智驾安全设计 [6] 市场竞争格局 - 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竞争聚焦智能化,华为、小米等新兴势力成为行业焦点 [2] - 华为通过合作快速扩大影响力,小米则因SU7事件后策略调整更趋低调 [4] - 外资车企如宝马、奥迪通过合作形式接入华为智能化生态 [4] 政策与行业规范 - 工信部新规重申"人机共驾"原则,明确系统控制权归属,强调安全性而非延缓技术发展 [8] - 政策精细化管控将过滤同质化技术方案,推动企业回归用户真实需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