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
搜索文档
 安全是汽车业的生命线
 第一财经· 2025-11-03 23:14
 理想MEGA召回事件概述 - 理想汽车将自2025年11月7日起召回生产日期在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期间的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共计11411辆 [2] - 此次主动召回的直接原因是10月23日上海市一辆理想MEGA在正常行驶中发生自燃车辆在10秒内迅速燃爆并被大火吞没最终烧成空架 [2] - 事故车辆及同批次车辆使用的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在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的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 [2] - 理想汽车的云端预警系统在车辆起火4个多小时前已收到相关告警提示但由于此前从未出现过非碰撞起火的先例公司未能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错过了提前介入处理的最佳时机 [2]   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问题分析 -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事故发生相对频繁不仅是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其他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也频繁曝光包括小米SU7出现的多起严重安全隐患 [4] - 部分新能源车企存在种种夸大暗示甚至虚假宣传问题尤其是利用所谓的新技术透支着人们对科技和自主品牌的信任 [4] - 一些车企对安全缺乏敬畏在推销产品时过度强调舒适和性能等方面却对汽车最基本的安全保障诉求着墨不多这很容易导致消费者放松对驾驶安全等的警惕 [4] - 当前很多活跃于车市的企业是跨界进入者这些企业给汽车行业带来鲇鱼效应促进了中国汽车业的跨越式发展但也带来了部分车企安全意识不足的问题 [5]   行业监管与召回制度现状 - 汽车召回制度早在2004年建立但企业召回主动性不足超过半数的车辆召回是在市场监管部门的调查督促下进行的部分企业将召回视为负担而非责任缺乏主动实施召回的意识 [5] - 今年早些时候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5] - 监管法规的制定和出台往往需要较长周期当前汽车召回制度的门槛相对较高安全隐患与缺陷的发现机制仍有完善空间事故报告制度、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等环节也需进一步系统整合 [6] - 以工信部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为例该标准有望成为全球首个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强制性标准体现出中国在汽车安全领域的积极探索 [6]   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市场生态建设 - 由于专业知识不对称等问题消费者在汽车出行市场更多是产品和服务安全的被动接受者一旦涉及车辆故障消费者本身安全防范和处置能力有限智能网联新能源车更是如此 [5] - 亟需推进市场自律自治能力建设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表达的合理机制完善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机制以及建立健全利益相关者的受损补偿机制 [7] - 建议在汽车领域引入集体诉讼制度、辩方举证制度等为供需双方提供对等的博弈制度框架基于法经济学原则赋予交易成本最低的主体更多权责激励其担负起对安全的守护责任 [7] - 安全是汽车业的生死符主动召回不是自我揭丑而是最基本的商业人格需要企业积极主动同样需要消费者同行和监管部门构筑起相克相生的健康生态 [7]
 从理想MEGA到小米SU7:召回为何难解车主心头之惑?
 第一财经· 2025-11-03 21:32
作者 | 第一财经 洪飞红 近两个月,汽车行业发生了两起引发广泛关注的召回事件:10月31日,理想汽车召回1万余辆2024款MEGA;9月19日,小米汽车召回11万余辆小米SU7标 准版电动车。 上述这些质疑都深刻地反映了,市场对汽车安全隐患的"零容忍"态度。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十分明确:车企应在发现隐患的第一时间主动召回,彻底解决问 题。汽车安全事关人命与公共安全,不容任何侥幸与拖延。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重塑汽车行业的今天,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是一个动态过程。将"新事物"转化为市场信任的"好事物",需要车企在事故发生后做得更 多:既要及时公布调查结果,消除公众恐慌,更需尽快拿出切实方案,预防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车企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事故分析体系,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一旦发现安全隐患便开启主动召回。 以"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和"10·13成都小米SU7燃爆事故"为例,这两起事故有一个共同点,即车门把手均无法打开。在门把手设计上,小米SU7无 机械式外把手设计,若想从外部打开车门,只能通过按压藏在门把手内部的微动开关实现电动解锁。 而根据近期开始征集意见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 ...
 一财社论:安全是汽车业的生死符
 第一财经· 2025-11-03 20:53
理想汽车称,在车辆起火4个多小时前,理想的云端预警系统已经收到相关告警提示,工作人员也第一 时间与车主和驾驶员联系。但由于此前从未出现过非碰撞起火的先例,理想未能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 施,这也导致错过了提前介入处理的最佳时机。 缺陷召回传递的是一种企业的信誉,主动召回不是自我揭丑,而是最基本的商业人格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消息,理想汽车自2025年11月7日起,召回生产日期从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 12月27日的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共计11411辆。 10月23日深夜,上海市一辆理想MEGA在正常行驶途中突发自燃,车辆在10秒内迅速燃爆并被大火吞 没,最终被烧成空架,促成了理想汽车这次主动召回。 据车企表述,云端系统数据和专项验证数据复核后的结果显示,事故车辆及同批次车辆使用的冷却液的 防腐性能不足;在特定条件下,上述隐患会导致冷却回路中的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 渗漏,车辆会出现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阻及无法上电等情形,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 因此,这是一起令人遗憾的事故,事后找寻的任何理由都苍白无力,因为汽车起火事关人命,对任何隐 患的侥幸,不仅危害驾驶员和乘客, ...
 纵横游长江,零跑晒奶奶,奔驰淋黄油,阿维塔开餐厅…… 车企渴望“胆大出奇迹”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1-03 07:06
加入轩辕同学 , 成就新汽车人! 眼看2025年只剩最后一个季度,汽车行业的"年终冲刺战"早已硝烟弥漫,尤其在新车扎堆上市、消费者注意力被严重稀释的当下,"胆子"成了车企撬动 市场的关键杠杆。 也正因如此,10月的车圈化身"营销脑洞大赛"现场,各大车企把常规操作抛到脑后,玩起了各种"反套路": 以往端着豪华架子的奔驰,居然拉上麦当劳组CP,把全新纯电CLA裹上黄油涂层,活脱脱变成"巨型汉堡周边",连文案都用上了"堡堡""麦驰"这类年轻 人的"黑话"; 初出茅庐不怕虎的奇瑞捷途,则直接让纵横G700驶入长江芜湖段,顶着乱流旋涡完成横渡,上演"汽车变快艇"的名场面,硬生生把"硬派越野"的标签撕 出了新高度; 就连一向严肃的阿维塔4S店也换了画风,直接在展厅二楼开起"中餐厅",逛店就能蹭上四菜一汤的五星级免费午餐,把"看车"变成了"探店打卡"。 撰文 | 王 菁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甄 尤 美 2025年10月的销售数字再创新高让人感觉营销人没有白忙活,但多起车辆起火事件悄然发生,让"安全"成为营销热潮中无法回避的命题,也让"十月营 销能否真正实现'胆大出奇迹'"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 作为《汽车商业 ...
 李想厌恶万分之一的风险,黑公关舆论混战、诅咒购车者……谁在裸泳?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1-01 09:43
加入轩辕同学 , 成就新汽车人! 10月13日,小米SU7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严重事故并引发起火,现场"车门难开"的救援细节持 续发酵。 几天后,雷军在一个行业论坛上演讲,发出了"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的倡 议。 倡议看起来引发了相反效果。 和雷军在同一个会议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TO、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VCTC)CEO吴博锐发表了关于"安全可靠才是产品成功的根基"的发言。 撰 文 | 莫 莉 编 辑 | 黄 大路 设 计 | 甄 尤美 "事故调查需要时间,有时候一两个月都出不来。我们已经发现了导致事故的隐患,面对万分之 一的风险我们不能等。" 10 月 31 日,理想汽车决定主动召回所有理想 MEGA 2024 款汽车。它们同不久前突然着火的 一辆MEGA汽车属于同一批次。为此,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李想发出上述言论。 李想的言论让人感觉到了大企业的担当精神。刚刚过去的2025年10月,汽车安全话题仍在延 续,且与黑公关话题纠缠在一起。 岚图汽车董事长、总经理卢放则明确表示"汽车从来不是快消品",直指行业营销的浮躁症结, 将行业注意力重新拉回安全、可靠与耐用的底层要求 ...
 隐形门把手还是隐形杀手?汽车安全专家朱西产权威解读
 虎嗅· 2025-10-24 15:14
 文章核心观点 - 汽车行业正就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性问题展开讨论 新规的出台旨在提升车辆碰撞后的可救援性 但不会完全淘汰该设计[1]   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争议 - 隐藏式门把手在车辆碰撞后可能因断电或机械结构变形而无法弹出 导致救援困难[1] - 该设计引发的安全担忧是行业讨论新规的主要原因[1]   新规内容与行业影响 - 新规要求车门必须能从车外打开 确保碰撞后救援通道畅通 但未明确禁止隐藏式门把手[1] - 行业需在保持设计美感与满足安全新规之间寻找平衡 技术解决方案成为关键[1]   现有车辆的处理方式 - 用户手中不符合新规的车辆无需过度担忧 新规通常不追溯既往 主要约束未来新车型[1] - 行业将逐步适应新标准 现有车辆的使用不受直接影响[1]
 武汉国际会议聚焦“安全替身”
 长江日报· 2025-10-24 08:34
 合作与行业活动 - 采埃孚LIFETEC与中汽中心在2025汽车智能安全与研发测试国际会议上携手 共同推进汽车安全测试用假人及其零部件研发 [1] - 中汽中心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及试验研究基地于今年8月签约落户武汉经开区 [4]   汽车碰撞假人的价值与功能 - 汽车碰撞假人身价昂贵 售价动辄高达上百万元 [2] - 假人内部集成高精度传感器 能精准模拟碰撞时人体各部位的受力 采集冲击力、加速度、位移等关键参数以量化输出伤害指标 [2] - 在气囊正常发挥作用的情况下 一个假人可以承受上百次碰撞测试 [3]   中国本土假人技术的突破 - 国外公司凭借早期技术积累在全球假人市场占据主要份额 但其产品基于欧美人身体结构 难以准确评估对中国乘员的保护效果 [2] - 中汽中心自2017年起攻关 已成功突破关键技术 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碰撞假人系列产品 覆盖不同性别和体征 [3] - 国产假人已在国内多家国家级汽车检测中心及主流车企中投入使用 并计划明年推出能更精细模拟真人伤害值的升级版假人 [3]   行业发展趋势 - 国内主流车企愈发重视对中国人体型特征的研究 并应用计算机仿真等新技术 [4] - 行业正朝着开发更适应中国路况、更能保护中国乘客安全汽车的目标稳步迈进 [4]
 C-NCAP,为全球共筑汽车安全堡垒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2 13:58
 全球汽车安全格局与中国的角色 - 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心正势不可挡地向东迁移,并聚焦于中国,中国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高地 [2] - 在汽车安全领域,中国逐渐以引领者角色推动全球汽车安全技术提升,为共筑全球道路交通"零伤亡"愿景贡献解题思路 [2] - 2025世界NCAP大会在中国上海举办,汇聚了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各NCAP机构及全球汽车企业的高层代表 [2]   全球NCAP合作与《上海宣言》 - 全球NCAP组织在近50年发展历程中,通过日益紧密的合作探寻全球汽车安全的最大公约数 [5] - 全球八大NCAP机构在2025年世界NCAP大会联合发布《NCAP25上海宣言》,承诺推动车辆安全标准升级、确保信息透明度、促进合作交流 [10] - 《上海宣言》旨在推动新兴市场NCAP体系与成熟标准衔接,形成全球统一安全升级合力 [10]   C-NCAP的发展与贡献 - 中汽中心19年前推出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作为全球NCAP家族唯一中国成员,历经6次升级换版 [12] - C-NCAP累计自购市场上580余款热销车型进行了近2000次碰撞试验,覆盖超过120家汽车企业的产品 [13] - C-NCAP持续扩展"大安全观"内涵,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从车内乘员保护到兼顾外部弱势交通参与者防护,最新版本特别强化了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测评 [13]   C-NCAP的技术创新与全球影响 - C-NCAP以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CIDAS数据库为基础,将中国特有交通环境事故形态转化为精准测评场景,如将行人头部仿真测试区域从2100毫米扩大到2300毫米 [16] - C-NCAP通过测评先行先试,累计推动10余项汽车强制性安全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并推动ESC、ISOFIX儿童座椅接口等关键配置从选配变为标配 [16] - C-NCAP与欧洲NCAP针对MPDB碰撞蜂窝铝的质量、钢度等指标开展联合研究,以减少车企跨区域开发的重复投入 [17]   未来全球汽车安全治理方向 - 未来全球NCAP高效互融互通需通过技术指标协同趋同、评价结果互认衔接、全球共识与行动协同等多维度构建 [17] - C-NCAP未来将构建覆盖车路协同、电池安全等领域的测评体系,并深化与Euro NCAP、Global NCAP等机构的协同创新,推动测试技术资源共享 [18] - 联合国启动的第二个《全球道路安全行动试点计划》明确目标,在2030年前将道路交通伤亡人数降低50% [11]
 汽车安全,一场没有终点的全员马拉松
 36氪· 2025-10-21 17:41
 文章核心观点 - 汽车安全是系统工程,需理性看待技术发展与安全问题,推动产业体验与安全共同发展 [5] - 安全冗余设计旨在降低风险概率,但无法保证100%有效,碰撞事故的复杂性决定了系统的物理极限 [6][18][19][42] - 非机械式门把手技术已普及,但依赖稳定电力,其安全规范正处于技术发展与标准建立的磨合共存期 [20][31] - 车辆安全设计有明确承载极限,高速碰撞(如160km/h)远超国标测试标准,可能导致车身结构严重变形,影响救援 [32][36][38][40] - 安全驾驶是汽车安全的根本,方向盘、油门和刹车仍掌握在驾驶者手中 [2][43]   汽车门锁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冗余设计 - 汽车门锁根本使命是确保行驶中车门可靠锁紧,防止乘员被甩出,并引入自动落锁(车速10-20km/h)与碰撞后自动解锁程序 [7] - 碰撞应急程序复杂,其触发逻辑与安全气囊系统绑定:碰撞强度未达气囊引爆阈值则不启动紧急解锁,气囊爆开则执行解锁命令 [12][13][14] - 行业通过双重电源冗余乃至第三重独立电源(安置于二排座椅下方)设计,攻克碰撞后关键系统供电问题,但“电源-线束-控制器”循环仍是基础 [15][16][17]   非机械式门把手的技术发展与规范现状 - 非机械式门把手需电子系统介入,主要形式为全隐藏式电动弹出或车内按键式开门,2014年由特斯拉Model S引领,目前市场年销量近100万辆,累计用户超200万 [21][23][27] - 该技术普及伴随风险:碰撞可能导致电源或线束受损,存在车门无法打开的潜在隐患 [24][25][26] - 现行国标(GB11551-2014等)要求碰撞后至少一个车门可打开,但2025年9月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要求配备机械释放功能 [29][30]   车辆安全设计的物理极限与高速碰撞影响 - 国标碰撞测试速度标准为50-64km/h,而近期关注事故(如小米SU7 Ultra碰撞速度超160km/h)能量达国标6.89倍,远超车辆设计承载极限 [33][34][36] - 高速碰撞(160km/h)堪比十层楼坠落,溃缩吸能区难以吸收全部能量,乘员舱可能严重变形,导致致命伤害 [37][38] - 此时车门打不开主因是门框结构破坏而非门锁程序,车身结构变形直接阻碍救援,生还案例多为多重因素下的罕见情况 [39][40] - 国标要求持续提升(如偏置碰撞速度从56km/h提至64km/h),但安全设计无法绝对抵御极端碰撞 [41]
 前脚抵制黑公关,后脚就遭官媒回怼,雷军为何犯众怒?
 搜狐财经· 2025-10-21 15:34
 公司核心观点 - 公司因多起安全事故、争议性营销与失当公关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 [3] - 公司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产品设计存在安全缺陷及企业沟通态度不当 [15] - 公司需通过补齐安全设计短板和重构透明沟通机制来重拾公众信任 [16]   安全事故 - 2025年3月29日安徽铜陵高速事故:小米SU7以97km/h时速开启NOA辅助驾驶撞上水泥桩,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且迅速起火,造成三人死亡 [6] - 公司回应称AEB不识别锥桶类障碍物,用户接管时间不足2秒,但国标要求的10秒接管预警时间未实现 [6] - 近期成都天府大道事故:车辆碰撞后起火、车窗无法砸破,公司选择长时间沉默,加剧舆论危机 [8] - 公司后续技术说明披露:成都事故中车辆18毫秒内48V电瓶断电导致电子门把手失效,47.8km/h的碰撞速度未达50km/h的自动解锁阈值 [15]   企业回应与舆论反应 - 公司创始人在公开演讲中呼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被公众批评为在实质安全问题未解决前转移焦点 [11] - 官媒发文批评企业不应将安全质疑与黑公关混为一谈,指出这是偷换概念和转移焦点 [14] - 舆论共识认为公众需要的是车门安全问题的答案,而非公关战宣言 [15]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向公司发出措辞严厉的《缺陷调查通知书》,限10日内提交技术报告 [15]   产品与技术缺陷 - SU7的纯视觉智驾方案在夜间识别距离有限 [15] - 电子门锁设计缺乏断电冗余考虑,与“安全优先”的造车理念相悖 [15] - 公司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的路径依赖问题,可能削弱研发投入动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