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颈动脉支架
icon
搜索文档
获批CE!新一代颈动脉支架系统
思宇MedTech· 2025-06-24 17:06
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骨科大会、心血管大会、医美科技大会已成功举办 [1]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将于2025年7月17日召开 [1] -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将于2025年9月3-5日举行 [1] InspireMD公司动态 - 公司新一代颈动脉支架CGuard Prime获CE批准上市 [2] - 该产品是CGuard支架的升级版,优化了递送和释放性能 [4] - 采用独有的MicroNet微网技术,可防止斑块脱出和栓塞 [4] - 计划2024年晚些时候在美国上市(需获FDA批准) [6] 颈动脉支架市场概况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为12亿美元,预计2033年达25亿美元 [10] - 2026-2033年CAGR为9.2% [10] - 美国约有1820万成年人患有冠状动脉疾病 [9] - 市场增长驱动因素包括患病率上升和医疗技术进步 [9][12] CGuard Prime产品特点 - 采用SmartFit技术:利用镍钛合金记忆性能自动调节尺寸 [17] - 双层设计:结合开放式和闭合式网格结构 [19] - MicroNet技术:PET材料制成,孔径150-180µm [19] - 临床优势包括降低中风风险、优化手术效果等 [28] 临床试验结果 - C-GUARDIANS IDE研究纳入316名患者 [24] - 12个月随访显示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仅1.95% [25] - 创所有类似枢纽试验最低纪录 [27] - 6个月内原发通畅率达100% [28] 公司背景 - InspireMD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以色列 [30] - 201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30] - 专注于MicroNet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 [30] - 主要产品为基于MicroNet的颈动脉支架系统 [30]
中天医疗聚焦临床刚需创新破局
神经介入和外周介入市场概况 - 2023年神经介入和外周介入领域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份额合计超过65% [1] - 神经介入和外周介入市场规模分别超过百亿 两大市场超过一半的手术依赖美国产品供应 [1] - 临床用量大且进口依赖度高的产品国产化难度较大 对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较高 [1] 中天医疗神经介入微导丝创新 - 中天天织编织型微导丝为全球首款编织型微导丝 经过五年研发 性能比肩进口导丝 [3] - 产品采用编织结构设计 完全规避导丝断裂风险 实现1:1扭控和更出色的塑形保持能力 [3][6] - 某进口品牌S系列导丝年出货量超过30万条 核心壁垒为海波管切割工艺 但存在断裂风险 [2] - 中天天织微导丝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 有望成为国产替代主力军 [5] 外周血栓清除系统市场与技术 - 中国深静脉血栓抽吸手术数量预计2030年达52.8万例 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24.4% [9] - 国内血栓抽吸市场由Straub和AngioJet主导 份额超过50% [9] - 中天医疗推出SWAM创新解决方案 融合机械抽吸和物理抽吸优势 抽吸效率显著提高 [10] - 中天天航外周血栓抽吸导管采用多段式结构设计 提升支撑力和灵活性 [12] 外周弹簧圈栓塞系统进展 - 带纤毛可控弹簧圈市场以进口半可控产品为主 存在意外解脱风险 [13] - 中天混天绫外周弹簧圈实现完全可控精准栓塞 可多次回拉调整 防止意外解脱 [15] - 产品采用自膨钳锁球头设计 带纤毛结构降低输送阻力 已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完成数千例应用 [15][17] 颈动脉支架国产化突破 - 颈动脉支架市场处于国产空白 国内年手术量超过15万台 [18] - 进口第一代产品网孔大 斑块脱落风险高 第二代产品采用双层支架设计但存在血管刺激问题 [19] - 中天天宓颈动脉支架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 网孔面积仅为传统支架1/30 采用单层微网混合编织技术 [19][21] - 产品通过5F超细输送系统 实现多路径灵活操作 解决激光雕刻支架对血管的刺激 [21] 中天医疗核心竞争力 - 公司在神经介入、外周介入和颈动脉支架领域实现前瞻式布局 营收已突破亿元 [24] - 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护城河、创新源动力和价值转化力 形成技术壁垒-集采规模-临床口碑的正向循环 [22][24]
心玮医疗-B(06609)发布年度业绩,实现收益2.78亿元 同比增加19.6%
智通财经网· 2025-03-27 19:36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取得收益人民币2.78亿元,同比增长19.6% [1] - 研发成本5894万元,同比减少52.4% [1] - 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1362.2万元,同比减少85.51% [1] - 税前亏损大幅收窄至1200万元,同比减少88.3% [1] - 销售及分销开支与行政开支的费用率降至49.6%,较2023年的66.2%显著改善 [1] 业务发展 - 神经介入业务持续升级,聚焦差异化治疗器械 [1]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器械销量增长45.5%,包括颅内取栓支架、远端通路导管等产品 [1] -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器械收入增长104.2% [1] - 其他介入通路器械收入增长109.4% [1] 研发进展 - 2024年研发投入5890万元支持多元化神经介入治疗器械研发 [2] - 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和血流导向装置已获NMPA批准并开始销售 [2] - 未来24个月计划推出至少两款主要神经介入治疗器械,包括自膨式药物支架和颈动脉支架 [2] 国际化布局 - 已取得颅内取栓支架、封堵球囊导管等产品的CE或FDA认证 [2] - 获得26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注册证书 [2] - 目前正在10个国家或地区进行逾40项产品注册 [2]
亚洲首植!锥形经颈动脉支架系统
思宇MedTech· 2025-01-26 10:21
核心观点 - 北京安贞医院成功完成亚洲首例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TCAR),填补了该技术在亚洲的空白,标志着国内颈动脉狭窄治疗进入微创新时代 [1] - TCAR相较于传统CEA和CAS具有微创性、低风险、恢复快的优势,可降低早期并发症和长期中风风险 [3][11] - Silk Road Medical开创TCAR技术,其EnRoute系统通过血流逆转和滤网设计显著降低术中卒中风险 [10][15] - 健适医疗与Silk Road Medical达成独家合作,将TCAR技术及核心产品引入中国市场 [1] 技术对比(CEA/CAS/TCAR) - **CEA**: - 金标准术式但需10-15cm切口,平均手术时间171分钟,存在颅神经损伤、心脏病发作等风险 [4][6] - 术后颈部遗留明显疤痕,围术期心脏意外风险较高 [4][6] - **CAS**: - 经股动脉路径微创但操作复杂,平均手术时间69分钟,术后30天卒中概率是CEA的2倍 [7][9] - 存在斑块脱落导致脑部微栓塞风险,可能引发认知能力下降 [9] - **TCAR**: - 通过颈部小切口建立体外血流逆转系统,过滤栓子避免脑栓塞 [10][15] - 结合CEA长期疗效和CAS微创优势,学习曲线短且医生易操作 [16][18] TCAR技术细节 - **EnRoute系统核心机制**: - 临时血流逆转使血液从脑部向心脏反向流动,配合200μ滤网捕获栓塞碎屑 [10][18] - 支架系统平衡斑块覆盖与解剖顺应性,适用于高风险和标准风险患者 [13] - **产品组件**: - 包含神经保护系统、支架系统等4种一次性组件,57cm输送系统简化操作 [16][18][21] - 动态流量控制器调节反向血流,静脉回流护套完成血液回输循环 [18] 公司及市场数据 - **Silk Road Medical**: - 2007年成立,专注中风预防器械,2023年完成超2.5万例TCAR手术,累计超10万例 [20] - 2023年收入1.771亿美元,同比增长28%(+3850万美元) [20] - **行业格局**: - 全球龙头包括美敦力、雅培等,中国上市企业含微创医疗、心脉医疗等22家 [22] - 2023年中国创新器械涉及心擎医疗、北芯生命等介入技术企业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