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香蕉可可咸酪乳
icon
搜索文档
这个“宝藏品类”要火!喜茶、茶百道、茉莉奶白都在推
36氪· 2025-11-08 10:11
茶特调成为行业上新焦点 - 近期“特调”成为饮品圈高频词,喜茶、茶百道、茉莉奶白等头部品牌集体押注茶特调产品,成为秋冬上新焦点[1] - 茶百道上新全球味系列,包含焦糖碎碎特调、香草可可特调、黑巧可可特调3款饮品,使用印度和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马达加斯加香草荚、新加坡可可粉等国际原料[1] - 茉莉奶白在万圣节前夕上新“香蕉可可咸酪乳”,带来品牌描述的“四段递进式限定新味”[3] - 喜茶于11月6日推出“牛肝菌碎银子特调”,将菌菇风味融入饮品,并在全国15家门店提供含威士忌成分的“微醺牛肝菌特调”,这是其推出的第4款特调产品[3][5] - 区域品牌如周四晚、唐沫茶兮同样在发力特调饮品,以往独立小众茶馆常见的茶特调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连锁品牌菜单上[5][7] 茶特调的定义与特点 - 行业对茶特调没有统一定义,其更聚焦茶文化与茶风味的表达,追求在一杯饮品中让消费者清晰感知前、中、后调的层次感、平衡感与惊喜感[8] - 茶特调往往来自茶叶原料特调、泡茶手法的独特性或调配操作的创造性,普遍聚焦于不同茶底与多种元素的风味融合[8] - 茶特调打破了传统奶茶原料叠加的思路,像调酒或咖啡特调一样追求“一杯多味”,同时放大“茶本味”[10] - 连锁品牌做茶特调需在创意与标准化、大众接受度之间找到平衡,目前茶特调更多是一种产品创新的理念与方向[10] 品牌对消费体验的升级 - 为匹配特调属性,茶百道在消费体验上做了全面升级,专门设计了更便于直饮的“特调杯”,并为部分产品搭配独立焦糖碎碎小料,让消费者可在奶盖上DIY图案,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1] - 独特的产品体验吸引网友在社交平台种草推荐,如“明显的焦糖香,味道很和谐”、“一口气买了3杯,秋冬氛围拉满”[3] - 唐沫茶兮的“黑醋栗”采用小杯量呈现,第一口是绵密奶霜,第二口是可可风味,第三口是浆果的酸甜,其层次分明的结构被形容为“液体黑森林蛋糕”[16] 茶特调兴起的驱动因素一:产品创新与差异化 - 新茶饮经过十年发展,在固有的产品体系(如奶盖茶、鲜果茶、五谷茶)中很难做出颠覆性创新,主流品类“已经被玩透了”[11] - 茶特调的兴起打开了产品创新空间,代表更精致的出品标准、更具辨识度的风味特征及更立体的感官体验,是行业对传统茶饮的一次概念升级[11] - 茶百道通过全球原料组合,让消费者品尝到咸、甜、鲜、香等层层递进的复合口感,3款不同饮品使用不同的调制手法以实现风味融合和平衡[13] - 茶特调具备承载文化内容的能力,让消费者品尝的不仅是一杯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传递品牌价值的载体[13] 茶特调兴起的驱动因素二:消费需求升级 - 茶饮消费者经历多轮产品迭代后变得越来越专业,能喝出不同茶底区别,感知风味层次,对单一口感的满足感逐渐减弱,更渴望在一杯饮品中体验多重风味的交融[14][16] - 这种需求升级推动茶饮向“精品体验”转型,促使品牌在原料、工艺、互动体验上加码[16] - 品牌如周四晚探索“可可+茶+水果”的风味边界,将可可与奇兰乌龙、云南普洱、福鼎白茶等不同茶底搭配,结合柚子、香蕉、柑橘等风味[16] 茶特调兴起的驱动因素三:供应链与技术支撑 - 行业供应链的成熟与技术进步使茶特调创意产品得以落地,从特殊食材采购到定制茶底研发,再到门店标准化制作,完善的供应链与出品流程让理想化产品有机会走入日常消费场景[18] - 上游技术突破尤为关键,例如今年被广泛关注的抗酸基底有效缓解水果与奶融合起絮的难题,让“茶+果+奶”的多元组合更方便落地[18] - 门店端的工艺创新也在加分,例如北京李茶的茶在制作产品时将茶叶现磨后用咖啡机萃取,以此释放茶叶本味[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