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琵琶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古代乐器展亮相沙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09 09:11
"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近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沙特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 博物馆主办,展出骨笛、编钟、古琴、十二律管等100余件(套)中国古代乐器珍品,系统呈现中华音 乐文明的演进脉络与审美理想。 开幕式上,中方艺术家还演奏了中国传统乐器琵琶。 据了解,此次展览将向公众免费开放至12月1日。 (据新华社电 记者王海洲) (责编:王连香、陈键) 沙特文化部博物馆委员会顾问莫娜·哈金达尔说:"这是一场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相信将吸引各年龄段 观众,也一定会取得成功。"她表示,沙中两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来互展互鉴,"这样的交流与桥梁非常重 要,有助于彼此理解并增进友谊"。 哈金达尔还高度评价中方在沙特考古项目中的贡献,并期待与中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保存与培训 等领域加强合作。 中国驻沙特大使常华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沙文化年"框架下重点项目之一,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中国古 代乐器的历史传承与艺术价值,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缩影。"期待通 过展览,让更多沙特民众了解中国,谱写两国人文交流新篇章。" ...
“把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外国博主眼中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0-04 06:02
国庆、中秋假期,不少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游"热度持续上升,也有 在华生活的外国博主的贡献。他们通过沉浸体验非遗、融入"村超"踢球、走进村寨学艺等,深度感受中 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蓬勃发展的现代生活,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向世界展现多姿多彩、真实立体 的中国。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几名外国年轻社交达人,听他们分享对中国的独特观察与感受。 作为台州市一所学校的教师,史明思还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育教学,让学生感受中西文化融 合的魅力。"每次返回美国,跟朋友们分享在中国的生活经历,朋友们眼中总是流露出浓厚的兴趣。" "我打算定居台州,做一辈子的教师。"史明思说,他计划继续钻研二胡技艺,"推动台州乱弹等非遗走 向世界,让更多人爱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找到共鸣和归属感" "推动台州乱弹等非遗走向世界,让更多人爱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来自美国马里兰州的90后小伙史明思将自己演奏二胡的视频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表达对二胡的热 爱。"它搭建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中国民乐的美妙。"史明思说。 手握琴杆,指按琴弦,张弛之间,热烈的赛马场面仿佛呈现在听众面前…… ...
我们村的“王牌”丨民族乐器奏响乡村富民曲
央广网· 2025-10-03 09:12
央广网北京10月3日消息(记者谭瑱 李凡)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 道,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我们村的"王牌"》本期推出:《民族乐器奏响乡村富民曲》。 走进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街道两旁白墙青瓦的琴坊林立。时而清脆、时而低沉的乐声不时 从庭院里传出。32岁的斫琴师徐亚冲正在调试一张给英国客户定制的古琴。 徐亚冲:他特别喜欢咱中国的传统古琴,现在大部分都是以钢丝弦为主,但是他要求换成蚕丝,蚕 丝琴弦的木头木质要疏松,木头要够老。 徐亚冲制作古琴所用的面板,取自兰考本地的泡桐,成为制作古琴、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的"黄 金材料"。 村民徐卫平在2007年创办了一家古筝生产作坊。作坊一开起来,就被泡桐音板给卡住了。泡桐音板 是古筝的"心脏",琴音脆不脆、共鸣透不透,全看这块板的成色。可这泡桐需要等足三年。 徐卫平:当时发展中最困难的就是资金问题。板子要自然阴干,我们一般都是存放三年,做几个就 卖几个,存货也不敢多存,你没有资金你怎么存? 2014年以来,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县里号召在外年轻人返乡创业,没本钱,给予贴息贷款;没技 术,县里安排年轻人到厂里学习,管吃管住。2017年,徐场村实现脱贫, ...
“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在沙特国家博物馆开幕
新华社· 2025-09-29 15:52
新华社利雅得9月29日电 "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28日晚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沙特国家博 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展出骨笛、编钟、古琴、十二律管等100余件(套)中国古代 乐器珍品,系统呈现中华音乐文明的演进脉络与审美理想。 中国驻沙特大使常华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沙文化年"框架下重点项目之一,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中国古 代乐器的历史传承与艺术价值,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缩影。"期待通 过展览,让更多沙特民众了解中国,谱写两国人文交流新篇章。" 开幕式上,中方艺术家还演奏了中国传统乐器琵琶。 沙特文化部博物馆委员会顾问莫娜·哈金达尔说:"这是一场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相信将吸引各年龄段 观众,也一定会取得成功。"她表示,沙中两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来互展互鉴,"这样的交流与桥梁非常重 要,有助于彼此理解并增进友谊"。 哈金达尔还高度评价中方在沙特考古项目中的贡献,并期待与中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保存与培训 等领域加强合作。 据了解,此次展览于9月28日至12月1日向公众免费开放。(记者王海洲) ...
他们的故事,始于政治,终于爱情,化为永恒
齐鲁晚报· 2025-09-13 18:28
龟兹国的历史地位与战略价值 - 龟兹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汉朝时为丝绸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的重镇,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 [3] - 龟兹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作"第二个敦煌莫高窟" [3] - 龟兹以音乐和乐舞闻名,龟兹乐舞发源于此,并且冶铁业发达,西域许多国家的铁器多仰仗龟兹 [3] - 龟兹扼守丝绸之路北道咽喉,成为汉朝与匈奴争夺的战略要地,曾在汉和匈奴之间摇摆 [3][6] 龟兹王绛宾的政治联姻与外交策略 - 公元前71年,新任龟兹王绛宾即位前,龟兹曾依附匈奴,甚至杀害汉朝派驻轮台的校尉赖丹 [6] - 当汉使常惠率联军兵临城下时,绛宾主动向汉军请罪,交出杀害赖丹的元凶,化解战争危机,重新定位龟兹在汉匈争霸中的方向 [6] - 绛宾通过扣留乌孙使团向解忧公主之女弟史表明心迹,这场始于政治考量的姻缘最终凝结出真挚的爱情 [6][7] - 汉元康元年(前65年),绛宾与弟史婚后次年朝觐长安,汉宣帝隆重接见,赐弟史"公主"封号,授予绛宾龟兹王金印紫绶,赏赐车骑仪仗、绮绣珍宝"凡数十万" [8] 龟兹的汉化改革与文化融合 - 绛宾夫妇从长安归来后,在龟兹推行汉化改革,新王宫规制模仿长安未央宫,实行"出入传呼,撞钟伐鼓"的中原礼仪 [10] - 随着精美丝绸与纺织技艺的引入,龟兹人的衣饰也染上了汉锦的纹样 [10] - 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后,龟兹迎来空前繁荣,迅速超越楼兰、高昌与轮台,成为西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10] - 汉宣帝赐予弟史公主一支数十人的宫廷乐队及钟、鼓、琴等乐器,开启了中原与西域间首次大规模的乐舞艺术交流 [9] 龟兹文化的深远影响与遗产 - 龟兹乐舞成为隋唐宫廷最炙手可热的流行风尚,其悠扬旋律远播至缅甸,化作其宫廷中不可或缺的"龟兹部" [13] - 克孜尔石窟第38窟的《天宫伎乐图》是文化交融的见证,画中中原排箫、波斯竖箜篌、印度塔布拉鼓共奏一曲天籁 [13] - 敦煌莫高窟飞天的灵动姿态烙印着龟兹乐舞的记忆,龟兹文化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缩影 [12][13] - 新疆库木吐喇的石窟壁画融合希腊太阳神、印度雨神及中脊式汉墓风骨,几大文明在此奇妙共舞 [12]
民乐名家汇聚 保利国乐艺术节首次落地天津
中国新闻网· 2025-08-17 15:19
活动概述 - 2025保利(天津)国乐艺术节将于8月17日至23日在天津举办,为该活动首次落地天津 [1] - 艺术节由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将在天津大剧院举办近十场演出活动 [3] 活动内容 - 艺术节汇聚国内顶尖民乐名家、一流音乐学院资深教授等业界翘楚,组成强大师资团队 [3] - 活动涵盖琵琶、二胡、笙、古筝、扬琴、竹笛六大专业领域 [3] - 提供面向广大市民的惠民演出,让市民感受国乐魅力 [3] 活动意义 - 保利国乐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两届,今年首次落地天津 [3] - 天津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国乐艺术节的落地提供了肥沃土壤 [3]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人民日报· 2025-08-08 11:09
产业规模与增长 - 河南省兰考县徐场村民族乐器加工产业年产值突破1.5亿元,带动九成以上农户增收致富[1] - 兰考县共富工坊数量达304家,带动就业2.39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3366人[6] - 脱贫地区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每个脱贫县培育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6] 收入水平变化 - 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12588元增长至2024年17522元,增幅39.2%[2] 就业与创新模式 - 兰考县南彰镇共富工坊通过盘活闲置院落,实现年出口8万多个藤筐,带动老年群体就业[5] - 江西夏潭村通过采矿权与建设用地使用权组合出让创新模式,实现420.1万元交易额[4] 政策支持与机制完善 - 全国建立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云南昭通案例显示医疗费用减免与公益性岗位安置有效阻断返贫风险[3] - 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4][6] 基础设施与民生改善 - 江西夏潭村通过定点帮扶建成共享食堂、幼儿园等设施,矿泉水项目加速建设[4] - 脱贫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持续提升[4]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8-08 06:40
产业发展与产值 - 河南省兰考县徐场村民族乐器加工产业年产值突破1.5亿元,九成以上农户依靠该产业增收致富[1] - 兰考县已建成304家共富工坊,带动就业2.39万人,其中包括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3366人[6] - “十四五”时期脱贫县培育形成2至3个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6] 居民收入与就业 - 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588元增长至2024年的17522元[2] - 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6]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 - 脱贫家庭和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4] - 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4] 帮扶机制与政策支持 - 各地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从发现风险到落实帮扶措施质效不断提升[3] - 设立5年过渡期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
“乐韵中非,心桥共筑”:中国传统艺术打动肯尼亚观众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01 15:31
文化交流活动 - 山东师范大学艺术团在肯尼亚多地举行巡回演出,包括内罗毕大学、斯特拉赫男子学校、肯尼亚国家图书馆和肯雅塔大学等地 [4] - 演出形式多样,包括独奏、合奏、器乐与武术融合等,展现二胡、琵琶、竹笛、笙、古筝、扬琴等传统乐器的特色 [4] - 乐曲编配结合巡演地特色,将中国传统乐器与当地经典作品巧妙融合 [4] 观众反响 - 肯雅塔大学音乐学院教师迪达·巴里萨称赞中国高校艺术团演奏技艺精湛,情感丰富,尤其喜爱《十面埋伏》 [1] - 肯雅塔大学音乐学院学生海勒姆对融合多种中国传统乐器的合奏印象深刻,认为音色层次丰富 [4] - 学习中文的中学生海莉表示演出让她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音乐是跨越语言的桥梁 [4] - 斯特拉赫男子学校学生对武术节目表现出极大兴趣,热情模仿并邀请武术演员教学 [4] 互动与教学 - 在国家图书馆演出后,裂谷理工学院和总统府小学的学生们被中国传统乐器吸引,现场学习中文儿歌《小星星》 [8] - 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周晓东认为演出不仅是艺术展示,更是文化与心灵的深度交流 [8] 文化影响 - 演出激发了肯尼亚师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促进非中音乐融合交流的探讨 [4] - 巴里萨教授期待未来更多交流机会,推动传统音乐教育与创作合作 [4] - 演出在肯尼亚师生心中播下中华文化的种子,促进跨文化合作的可能性 [8]
清风为伴产业兴 | 泡桐奏响致富曲
民族乐器产业发展现状 - 兰考县形成完整产业链,涵盖泡桐种植、音板及配件供应、民乐研发生产销售,桐木音板供应量占全国90%以上 [1] - 全县培育民族乐器生产及配套企业280余家,年产销70万台(把),产品涵盖20多个品种30多个系列,产值30余亿元,带动就业1.8万人 [1] - 行业存在规模小、生存能力差、资金紧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无序竞争、品牌创建困难等问题 [2] 政府监督与政策支持 - 纪委监委将民族乐器产业纳入乡村振兴专项监督清单,采取"室组地"联动监督,收集问题并督促解决 [1] - 优化展会补贴申请流程,实施一表通办,解决资金发放滞后问题,已落实企业补贴资金 [1] - 督促市场监管、公安部门加强执法,打击制假售假、恶意竞争、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 [2] 金融与营商环境优化 - 督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2] - 推进干部作风和清廉执法建设,查处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破坏营商环境行为 [2] - 强化监督执纪执法力度,保障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