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兆瓦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
搜索文档
海上风电共链启航
经济日报· 2025-11-19 11:4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海上风电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从"近海追随"到"深远海引领"的历史性跨越,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装机规模全球领先,并正通过成立产业链联盟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以应对新挑战 [1][4] - 海上风电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沿海地区能源自给、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独特意义 [2][3] - 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预计到2030年将带动巨额投资和产业链总产值,但同时也面临市场化转型收益波动和关键技术需持续突破等考验 [6][7] 技术突破与进展 - 实现20兆瓦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示范应用,推动风机大型化进入新阶段 [1] - 成功研发单体最大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为进军深远海打下基础 [1] - 基于6.5千伏国产IGCT器件的海上风电柔性直流送出系统实现关键器件国产化破局 [1] - 机组平均单机容量在10年间提升数倍,从早期3兆瓦级发展到目前20兆瓦级,与欧洲平均水平持平 [5] 市场规模与成本 - 截至当年9月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达4461万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已连续4年居全球首位,超过全球累计装机的一半 [4] - 预计到2025年末,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接近5000万千瓦 [5] - 中国海上风电度电成本持续下降,2024年末为0.056美元/千瓦时,较2023年下降22%,较2010年下降72%,目前已基本与火电持平 [5] - 机构预测到2030年,国内海上风电总装机将达到2亿千瓦,涉及总投资约2.6万亿元,带动产业链总产值超15万亿元 [6] 产业协同与发展模式 - 成立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联盟,汇聚产业链骨干力量,通过联合研发等机制着力破解技术瓶颈与供应链风险 [1] - 推行"海上风电+"模式,鼓励与深远海养殖、海上制氢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果 [3] - 海上风电正从单一发电向"多能融合、产业协同"转型,"上风下渔""风电+绿氢"等新模式不断涌现 [6] - 三峡集团作为链长企业,通过共链行动推动达成供需合作86项,合同金额约93亿元 [8] 资源潜力与战略意义 - 全球可用的海上风能资源超710亿千瓦,近200个国家制定了风电发展政策或目标 [2] - 中国近海和深远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7亿千瓦,若一半得以开发,年发电量可达4万亿千瓦时,可满足2024年全国电力消费的40% [3] - 海上风电可在负荷中心就近提供清洁电能,有效缓解"西电东送"压力,提升沿海地区能源自给能力 [2]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 项目开发面临市场化转型带来的收益波动挑战,上网电价全面放开后项目收益波动加剧 [7] - 在机组大型化、智能化和深远海布局趋势下,部分核心技术仍需攻关,包括大型机组可靠性、柔性直流输电核心设备等 [7] - 发布《海上风电技术攻关清单》,聚焦大容量机组、漂浮式基础等前沿与关键环节,集中资源解决技术瓶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