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合成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AI换脸、声音克隆……人工智能的滥用到底怎么治?
央视新闻· 2025-08-24 09:45
AI技术滥用现状 - AI换脸和声音克隆技术被广泛滥用 配音演员孙晨铭的原声被自媒体账号克隆且难以分辨差异[1] 房产公司未经授权克隆其配音作品用于商业宣传[1] - 奥运冠军全红婵、王楚钦等名人声音被AI克隆用于带货 微信平台2025年1月处置1.2万条AI仿冒名人违规内容 关闭3281个相关账号[2] - 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定擅自使用肖像和AI合成声音进行商业宣传构成侵权 案件涉及大学教师李女士的肖像权和声音权益[2] AI技术演进与识别挑战 - AI视频生成技术两年内实现质的飞跃 从人脸僵硬发展到能突破支付平台人脸识别系统[3] - 当前AI语音克隆在70%-80%平稳叙述范畴内可达以假乱真效果 专业配音演员需长时间辨别真伪[3] - 生成肉眼难辨视频的技术门槛大幅降低 消费级笔记本单机即可部署 单张照片完成实时换脸[3] 平台治理与违规数据 - 抖音平台2025年最近一周处置的AI虚假违规内容量较第一周增长62%[6] - 平台要求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但执行效果不佳 部分AI工具通过镜像文件规避监测[6] - 自媒体博主实测14个作品中仅1-2个被判定为AI生成 平台监测存在可规避漏洞[6] 监管措施与立法进展 - 中央网信办2025年4月启动三个月专项行动 处置违规AI产品3500余款 清理违法信息96万余条 处置账号3700个[8]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2025年9月1日施行 要求全生命周期添加显式标识[10] - 中国2023年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为全球首次明确生成式AI标识义务[11] 技术对抗与治理难点 - AI文字谣言生成效率极高 江西南昌案例显示单日可生成4000-7000篇谣言文章[7] - AI算法能定制化匹配用户喜好生成谣言 某自媒体2025年3月发布的AI医疗误诊诉讼案经核实为完全虚构[7] - 平台谣言库通过关键词屏蔽 但机构通过对抗训练使用近义词绕过筛查[7] 行业规范与立法需求 - 当前《标识办法》属于规范性文件 立法位阶较低 需高位阶立法统一规范[12] - 国务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预备提请审议人工智能法草案 2025年立法计划要求抓紧调研起草[12] - 中国初步构建多层次AI法律框架 但仍需统领性立法解决安全、隐私、公平等核心问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