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合成技术
搜索文档
保时捷女销冠的反击:AI合成乱象的“安全闸”在哪里?
第一财经· 2025-10-12 15:48
AI合成内容侵权事件 - 青岛保时捷女销冠牟女士遭遇AI技术恶意合成的虚假视频和不良视频诽谤 个人电话及微信号被泄露 对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 - 违法行为人丁某在微信车友群转发牟女士照片图文并搭配不雅视频 对其侮辱 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的行政处罚[2] - 牟女士已委托律师完成证据固定并报案 启动法律程序追究所有涉案人员民事及刑事责任 相关案件已正式进入司法程序[2] AI生成合成内容监管政策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 要求AI生成内容包含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5]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与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于2025年9月1日正式施行[5] - 抖音、快手、腾讯、微博、B站等平台上线"显式+隐式"双重标识功能 并配套限流、下架、封号等处置措施[5] 行业监管体系与挑战 - 《标识办法》和《标识方法》构建了标识管理的基础架构体系 首次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表述 标志监管进入系统化、精细化新阶段[6] - AI合成乱象呈"禁而不绝"状态 原因包括技术门槛下滑 平台"先发布后过滤"审核机制存在时差 标识与水印可被批量擦除或裁剪[6] - 违法成本与暴利收益杠杆失衡 导致"名人换脸+直播带货"、AI仿造知名医生宣传药品等灰色产业链泛滥[7] 治理优化方向 - 技术上需提升水印鲁棒性 使其被攻击时不易失效[7] - 立法上需提高惩罚强度以遏制技术滥用[7] - 平台层面需提升审核效率与前置审核责任[7]
AI换脸、声音克隆……人工智能的滥用到底怎么治?
央视新闻· 2025-08-24 09:45
AI技术滥用现状 - AI换脸和声音克隆技术被广泛滥用 配音演员孙晨铭的原声被自媒体账号克隆且难以分辨差异[1] 房产公司未经授权克隆其配音作品用于商业宣传[1] - 奥运冠军全红婵、王楚钦等名人声音被AI克隆用于带货 微信平台2025年1月处置1.2万条AI仿冒名人违规内容 关闭3281个相关账号[2] - 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定擅自使用肖像和AI合成声音进行商业宣传构成侵权 案件涉及大学教师李女士的肖像权和声音权益[2] AI技术演进与识别挑战 - AI视频生成技术两年内实现质的飞跃 从人脸僵硬发展到能突破支付平台人脸识别系统[3] - 当前AI语音克隆在70%-80%平稳叙述范畴内可达以假乱真效果 专业配音演员需长时间辨别真伪[3] - 生成肉眼难辨视频的技术门槛大幅降低 消费级笔记本单机即可部署 单张照片完成实时换脸[3] 平台治理与违规数据 - 抖音平台2025年最近一周处置的AI虚假违规内容量较第一周增长62%[6] - 平台要求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但执行效果不佳 部分AI工具通过镜像文件规避监测[6] - 自媒体博主实测14个作品中仅1-2个被判定为AI生成 平台监测存在可规避漏洞[6] 监管措施与立法进展 - 中央网信办2025年4月启动三个月专项行动 处置违规AI产品3500余款 清理违法信息96万余条 处置账号3700个[8]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2025年9月1日施行 要求全生命周期添加显式标识[10] - 中国2023年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为全球首次明确生成式AI标识义务[11] 技术对抗与治理难点 - AI文字谣言生成效率极高 江西南昌案例显示单日可生成4000-7000篇谣言文章[7] - AI算法能定制化匹配用户喜好生成谣言 某自媒体2025年3月发布的AI医疗误诊诉讼案经核实为完全虚构[7] - 平台谣言库通过关键词屏蔽 但机构通过对抗训练使用近义词绕过筛查[7] 行业规范与立法需求 - 当前《标识办法》属于规范性文件 立法位阶较低 需高位阶立法统一规范[12] - 国务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预备提请审议人工智能法草案 2025年立法计划要求抓紧调研起草[12] - 中国初步构建多层次AI法律框架 但仍需统领性立法解决安全、隐私、公平等核心问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