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影视模型系列
搜索文档
虚拟拍摄、AI创作成为必备技能 “技术+艺术”型人才助推影视行业高质量发展
搜狐财经· 2025-10-30 11:50
行业人才现状与挑战 - 影视行业面临新人冒头难、顶尖创作者匮乏、行业老兵追不上技术迭代等问题,人才培养成为行业发展关键[1] - 人才缺乏是制约行业升级的关键因素,行业存在结构性短板和发展瓶颈,尤其在媒体深度融合、文旅跨界和数智融合背景下,兼具创作与全链路运营能力的“影视+”复合型人才以及“技术+艺术”双栖人才稀缺[2] 行业人才培养方向与策略 - 推动人才队伍建设需引导人才深入生活汲取灵感,勇于创新突破,并主动拥抱数智变革、构建开放生态[2] - 平台和头部企业应发挥“领头雁”作用,通过务实项目搭建“老带新、传帮带”的有效平台[2] - 行业需要锐气和才气并举、能驾驭内容与新技术的人才,系统性培养“技术+艺术”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未来影视人需一手扎根艺术美学,一手掌握技术工具[2] 公司战略与人才培养模式 - 公司探索“以人才为核心,以文化为根脉,以科技为引擎”的新模式,系统性培养“技术+艺术”融合型人才[1] - 公司坚定“内容+科技”双轮驱动战略,认为人才是影视行业核心生产力,旨在输出规范、形成体系以提升行业效率和质量[2] - 公司通过“春苗编剧计划”挖掘优秀新人,该计划是集发掘、培养、合作于一体的系统性人才培养新模式,在过去一年半里从近千名参与者中为25个优质项目发放125万元创作扶持资金[4] - 公司开展“海纳国际青年导演发展计划”,面向全球寻找青年导演,提供导演经纪服务、在头部项目担任B组导演、孵化个人原创IP项目等支持方式,过去六年共有超300位编剧、42位导演的剧集首作在公司平台播出[5] - 公司加速平台自制工作室落地,以创造让创意安全落地、专业人才尽情发挥的土壤,案例包括敦淇工作室打造的《以法之名》以及热播剧《边水往事》导演成立的工作室,并与申奥、曾国祥等年轻导演达成多元合作[7] 技术应用与创新 - 新技术打破创作边界,重塑人才培养逻辑,公司技术实践让“科技成就艺术”从理念变为现实[8] - 在头部剧集《清明上河图密码》制作中,团队规模化应用虚拟拍摄技术,将难以实现的宏大场景变为现实,提升制作效率并拓展艺术表达空间[8] - 公司自主研发的豹款影视制作车结合云计算与AI能力,融合5G传输、AI辅助拍摄、云端协同制作等技术,已服务11个不同题材类型的影视项目,提升制作效率与灵活性[8] - 公司与通义万相协同研发的AI影视模型系列覆盖“前期创意—中期拍摄—后期制作”全流程,能帮助团队快速落地分镜构想、进行动漫后期制作、优化微表情等[10]
?鲸?娱AI影视?模型已覆盖创意、拍摄、后期全流程
环球网· 2025-09-26 10:29
公司AI影视大模型技术进展 - 公司于9月25日云栖大会AIGC论坛首次对外介绍AI影视大模型系列技术进展 [1] - 该AI影视大模型系列由公司与通义万相协同研发 已覆盖前期创意 中期拍摄 后期制作全流程 [1] - 模型系列具体包括运镜模型CameraWeaver 无穿戴AI面部动捕技术 AI表情增强等技术突破 [1] 前期创意阶段应用 - 针对主创团队用语言描述结合手绘方式耗时较长的问题 公司研发影视级文生图大模型 [2] - 该模型在景别 构图视角等方面设置严苛标准 区别于通用模型追求视觉发散 实现精准控制以还原创作意图 [2] - 模型能精准执行文字指令 形成可视化参考 大幅提升前期沟通与分镜效率 [2] 中期拍摄阶段应用 - 公司研发图生3D场景技术模型 可支持基于单张图片快速生成多机位分镜参考图 [2] - 主创无需重新绘制2D分镜或搭建3D场景 模型能重构3D空间并生成多视角画面 支持任意角度推拉摇移运镜 [2] - 相较传统方法需数周搭建UE虚拟场景 该技术模型2分钟内即可生成高精度3D空间场景 实现数百倍效率跃升且空间透视零误差 [3] - 该技术已应用于内部项目的分镜与虚拟拍摄预演协同 在WorldScore的分数已成为榜单第一 [3] 后期制作阶段应用 - 针对动漫后期 公司推出无穿戴面捕加AI精雕创新方案 通过自研表情生成模型精准还原补全演员微表情与口型细节 [3] - 该方案将过去动画师需花费数周手动调整关键帧的工作 升级为通过表情生成模型自动生成微表情 且达到影视级标准 [3] - 修帧效率大幅提升 该技术已于今年上半年成功应用于项目中 成为提升微表情精度与制作效率的关键工具 [3] 行业影响与公司目标 - AI技术旨在解放创作者 使其从繁琐技术中抽身 专注故事本身 而非替代创作者 [1][3] - 公司的目标是让AI成为创作者的好帮手 共同为观众打造更优质的内容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