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智慧交互屏幕

搜索文档
On昂跑CEO马丁·霍夫曼:当一个跑圈硬核品牌,意外成为「中产标配」|New Look专访
36氪· 2025-03-26 18:41
公司发展历程 - 2009年由三位瑞士创始人在圣莫瑞兹山创立 品牌定位为高性能运动品牌而非时尚品牌[4][34] - 初期遭遇生产难题 被亚洲厂商评价为"最不可能完成"的设计 最终突破技术障碍实现量产[7] - 2021年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双 市占率达2% 2024年销售额达26亿美元[5][7] - 采用"瑞士民主"管理模式 目前由五位合伙人共同经营[8] 市场扩张战略 - 2026年营收目标35亿瑞士法郎 中国是其关键增长市场 目标贡献全球10%销售额[10][11][30] - 美国市场通过将总部设在耐克总部附近实现快速渗透 中国门店数量从2024年58家计划增至80家[5][28][31] - 渠道策略从纯分销转向自营零售 过去四年新建19家门店 中国直营店占比达70家(全球共90家)[12][31] 产品与技术突破 - 核心专利CloudTec缓震技术源自用户"云上奔跑"体验反馈 产品命名体系延续Cloud+系列[15] - LightSpray™喷织技术实现3分钟机器人制鞋 较传统150道工序大幅提效 首款应用产品Cloudboom Strike LS售价330美元[16][17][18] - 产品线从跑鞋拓展至训练/网球领域 服装品类目标占比10% 计划2026-2027年实现技术规模化[12][13][19] 中国市场策略 - 品牌认知度达30% 一线城市接近50% 被戏称为"中产新社交货币"[28][34] - 成都太古里将开设300㎡旗舰店 较早期104㎡门店显著扩容以展示全品类[24][26] - 采用差异化渠道策略 侧重直营+DTC模式 通过天猫/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强化消费者洞察[31] 未来增长支柱 - 实施3E战略:Elevate(提升跑鞋份额/可持续性) Expand(中国扩张) Establish(全品类转型)[27][32] - 保持高端定位同时平衡稀缺性 计划进入印度等新市场 但强调"有质量扩张"[33] - 2024年现金流达10亿瑞郎 毛利率目标超60% 调整后EBITDA利润率18%+[13][27]
On昂跑CEO马丁·霍夫曼:当一个跑圈硬核品牌,意外成为“中产标配”|New Look专访
36氪未来消费· 2025-03-25 12:12
公司发展历程 - 2009年由三位瑞士创始人在圣莫瑞兹山创立 最初专注于欧洲市场 尤其在德国跑步文化中成长[5] - 疫情后战略重心转向美国 将总部迁至耐克总部附近 2021年全球售出1000万双鞋 市占率达2%[5] - 2024年销售额达26亿美元 同期阿迪达斯250亿 耐克500亿 但品牌辨识度显著提升[7] - 2023年设定三年目标:2026年营收35亿瑞士法郎 毛利率超60% 调整后EBITDA利润率18%+[26] 市场战略与表现 - 中国为前五大市场之一 2024年品牌认知度达30% 一线城市接近50% 目标2026年占全球销量10%[27][28] - 美国和中国为关键增长市场 2023年门店新增19家 中美增幅最大 计划2024年底中国门店达80家[5][27] - 全球零售网络加速扩张 2020年启动自营店模式 中国直营店近70家 全球其他市场仅20家[11][29] - 采用DTC模式强化中国市场 通过天猫 小红书 抖音等平台获取消费者洞察[29] 产品与技术创新 - 核心专利技术CloudTec源自用户反馈"云朵奔跑"体验 首款产品Cloudsurfer奠定设计语言[16] - LightSpray™喷织技术实现3分钟机器人制鞋 较传统150道工序大幅简化 首款应用产品Cloudboom Strike LS售价2590元[16][17][19] - 技术延伸计划:2026-2027年扩大LightSpray™应用至日常跑鞋 瑞士已建测试与生产基地[20] - 品类从跑鞋扩展至训练 网球及全品类服饰 目标服装业务占比达10%[11][14] 品牌定位与零售策略 - 定位高性能运动品牌 强调技术舒适性与设计感 否认时尚品牌标签[31][32] - 线下门店面积从104㎡增至200-300㎡ 成都太古里将开首家中国旗舰店[23][25] - 推出Archive智慧交互屏提升虚拟试穿体验 优化服装购买决策效率[23] - 零售环境选择注重品牌故事讲述 中国商场被视为高端品牌展示理想舞台[29] 未来增长支柱 - 三大战略方向:Elevate(跑鞋份额 绿色承诺) Expand(中国扩张) Establish(全品类转型)[26][27] - 潜在新市场包括印度 强调"有质量扩张"平衡稀缺性与需求[31] - 中产阶级消费升级被视为增长动力 但坚持性能优先的产品哲学[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