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indsight视觉修复项目

搜索文档
脑机接口一百年
36氪· 2025-07-07 18:56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历程 - 1924年德国医生汉斯·贝格尔首次捕捉到脑电波信号,记录到12微伏的α波和β波,为神经科学开辟新领域[4][6] - 1969年首次实现猴子大脑神经元控制电表指针转动,证明大脑可直接控制外部设备[7] - 1973年首次正式提出脑机接口(BCI)术语,通过EEG电极帽实现人类控制虚拟光标[7] - 1978年首次在盲人视觉皮层植入68个电极阵列产生光幻视,推动BCI进入临床领域[8] - 1988年开发出P300拼写器,首次实现瘫痪患者通过脑电波交流[10] - 1999年首届国际脑机接口会议召开,BCI被正式承认为专业研究领域[10] 脑机接口技术原理 - 基本原理是在自然神经系统外建立新信息通道,包含记录、解码、控制和反馈四个关键阶段[13] - 通过电极采集800亿-1000亿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信号,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解码后转化为设备控制指令[11][13] - 早期技术存在信号模糊、反应迟缓等问题,亟需系统化研究和应用[13] 21世纪技术突破 - 2004年首位瘫痪患者通过BrainGate系统用思维控制电脑光标,植入4mm×4mm电极阵列记录上百个神经元活动[14] - 2014年巴西世界杯截瘫少年用意念控制外骨骼开球,首次实现双向感觉反馈[16] - 2016年实现非侵入式脑电控制三维空间物体,包括机器臂抓取和飞行器控制[16] Neuralink技术突破 - 2019年Neuralink开发出含3072个电极位的柔性电极系统,通过R1手术机器人以微米级精度植入[17][19] - 2024年完成首例人体植入手术,2025年已有7名患者实现意念操控电子设备,部分用户每周使用超60小时[21] - 推出"Blindsight"视觉修复项目,目标2026年帮助盲人恢复低分辨率视觉[21] 技术路线分类 - 侵入式:Neuralink直接植入大脑组织获取高精度信号,但创伤大风险高[24] - 半侵入式:Synchron的Stentrode通过血管介入记录信号,创伤较小但精度较低[24] - 非侵入式:EEG电极帽采集信号安全性高但分辨率低,适合商业化应用[26] - 南开大学团队实现全球首例介入式BCI人体实验,通过血管植入支架电极恢复偏瘫患者上肢功能[26] 应用现状与趋势 - 侵入式BCI进入医学临床,主要服务于重度身体障碍患者功能修复[28] - 非侵入式BCI走向消费市场,应用于日常健康和脑电游戏等领域[28] - 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并行发展特点[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