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N1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脑机接口一百年
36氪· 2025-07-07 18:56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历程 - 1924年德国医生汉斯·贝格尔首次捕捉到脑电波信号,记录到12微伏的α波和β波,为神经科学开辟新领域[4][6] - 1969年首次实现猴子大脑神经元控制电表指针转动,证明大脑可直接控制外部设备[7] - 1973年首次正式提出脑机接口(BCI)术语,通过EEG电极帽实现人类控制虚拟光标[7] - 1978年首次在盲人视觉皮层植入68个电极阵列产生光幻视,推动BCI进入临床领域[8] - 1988年开发出P300拼写器,首次实现瘫痪患者通过脑电波交流[10] - 1999年首届国际脑机接口会议召开,BCI被正式承认为专业研究领域[10] 脑机接口技术原理 - 基本原理是在自然神经系统外建立新信息通道,包含记录、解码、控制和反馈四个关键阶段[13] - 通过电极采集800亿-1000亿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信号,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解码后转化为设备控制指令[11][13] - 早期技术存在信号模糊、反应迟缓等问题,亟需系统化研究和应用[13] 21世纪技术突破 - 2004年首位瘫痪患者通过BrainGate系统用思维控制电脑光标,植入4mm×4mm电极阵列记录上百个神经元活动[14] - 2014年巴西世界杯截瘫少年用意念控制外骨骼开球,首次实现双向感觉反馈[16] - 2016年实现非侵入式脑电控制三维空间物体,包括机器臂抓取和飞行器控制[16] Neuralink技术突破 - 2019年Neuralink开发出含3072个电极位的柔性电极系统,通过R1手术机器人以微米级精度植入[17][19] - 2024年完成首例人体植入手术,2025年已有7名患者实现意念操控电子设备,部分用户每周使用超60小时[21] - 推出"Blindsight"视觉修复项目,目标2026年帮助盲人恢复低分辨率视觉[21] 技术路线分类 - 侵入式:Neuralink直接植入大脑组织获取高精度信号,但创伤大风险高[24] - 半侵入式:Synchron的Stentrode通过血管介入记录信号,创伤较小但精度较低[24] - 非侵入式:EEG电极帽采集信号安全性高但分辨率低,适合商业化应用[26] - 南开大学团队实现全球首例介入式BCI人体实验,通过血管植入支架电极恢复偏瘫患者上肢功能[26] 应用现状与趋势 - 侵入式BCI进入医学临床,主要服务于重度身体障碍患者功能修复[28] - 非侵入式BCI走向消费市场,应用于日常健康和脑电游戏等领域[28] - 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并行发展特点[23]
重大进展!马斯克公布脑机接口最新规划:2026年让盲人重获光明,2028年让全体人类变AI【附脑机接口行业前景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6-30 16:27
Neuralink最新研究成果及规划 - 核心突破为植入式N1芯片,硬币大小,支持无线充电,通过1024个电极实时捕捉大脑神经信号并转化为数字指令 [2] - 目前7名受试者(4名脊髓损伤、3名渐冻症)平均每周使用超50小时,峰值超100小时,可实现意念操控机械手、玩电子游戏等 [2] - 2025年目标:言语皮层植入解码"意图言语";2026年电极数量提升至3000个;2027年实现多设备同时植入;2028年电极超2.5万个并探索与AI深度融合 [3] - 长期规划包括"盲视"项目(2026年帮助失明者)、全脑接口(数十万通道)、控制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 [3] 脑机接口行业概况 - 全球市场规模从2019年12亿美元增至2023年20亿美元,CAGR超13%,预计2029年达76.3亿美元 [6][7] - 技术应用覆盖医疗(瘫痪/神经疾病治疗)、科技(人机交互)、娱乐(沉浸式体验)三大领域 [4][6] - 中国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突破百亿元,老龄化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基数大驱动需求 [10] 中国脑机接口企业进展 - 头部企业临床注册情况:品驰医疗(侵入式脑起搏器)、脑虎科技(医用级BCI)、博睿康(临床手术案例)、强脑科技(智能仿生手)等 [10] - 海天智能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被工信部认定为首台核心技术装备 [10] - 行业技术突破方向:提升大脑认知理解能力,推动人机融合与机器人控制效率 [12]
马斯克脑机接口新计划:让盲人复明
环球时报· 2025-06-30 06:49
Neuralink最新成果展示 - 目前已有7名失去活动能力的受试者接受脑机接口植入手术 [1][3] - 植入N1芯片通过微电极收集脑信号 解码后通过蓝牙连接计算机 实现完全依靠神经信号控制光标、输入文字、浏览网页和玩游戏 [3] - 演示视频显示受试者能轻松完成思维控制操作 N1芯片显示出持续的神经活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3] 视觉恢复技术进展 - 计划最快2026年实现盲人复明 2024年尝试植入"盲视"装置 [1][3] - 研发直接植入视觉皮层的微型芯片 绕过眼睛和视神经直接刺激大脑视觉处理区域 [3] - 已成功让实验猴子感知虚拟影像 技术成熟后有望应用于人类 [3] 长期发展规划 - 当前重点在医疗应用 长期目标实现完全人机结合 [4] - 预计2028年植入电极数量超过2.5万个 触及更深层脑区 [4] - 未来应用方向包括治疗精神疾病、神经性疼痛 探索与AI深度融合 实现人类控制人形机器人 [4] 技术验证情况 - 脑机接口技术已展示初步功能实现 包括思维控制电子设备 [3] - 生物相容性测试显示芯片可长期稳定工作 [3] - 视觉皮层刺激技术已在动物实验取得验证 [3]
探索未来:全面解析2025年十大颠覆性IT技术
搜狐财经· 2025-06-08 09:15
生成式AI 2.0 - 生成式AI已突破单一文本生成,实现视频、3D模型和代码的跨模态创作,代表技术包括GPT-5和Gemini Ultra [2] - 微软AutoGen框架允许AI智能体自主拆解任务,如自动分配设计、编程、测试模块 [2] - OpenAI推出AI"行为准则"框架以规范伦理风险 [2] 量子计算实用化 - IBM的1121-Qubit量子处理器在药物分子模拟中实现经典计算1000倍加速 [6] - 谷歌通过量子纠错码将错误率降至0.1% [6] - 摩根大通使用量子算法优化投资组合风险评估,误差降低47% [6] 神经形态芯片 - 英特尔Loihi 2芯片模拟人脑突触可塑性,图像识别能耗仅为GPU的1/200 [8] - 特斯拉Dojo 2.0超算采用混合架构,自动驾驶训练速度提升5倍 [8] - Neuralink的"心灵感应"技术实现瘫痪患者意念控制设备,数据传输带宽达1Gbps [8] 边缘智能与5G-Advanced融合 - 5G-Advanced将时延压缩至1ms,工业机器人响应速度达人类神经信号级别 [10] - 西门子"数字孪生+边缘AI"系统在德国工厂部署,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8% [10] - 思科报告显示76%的边缘节点存在未修复漏洞 [10] 隐私计算突破 - 蚂蚁集团"隐语"框架实现多方联合建模中数据可用不可见 [12] - 联邦学习使跨医院肿瘤研究效率提升3倍,符合欧盟GDPR要求 [12] - NVIDIA H100加密加速引擎将训练时间缩短60% [12] 扩展现实(XR)操作系统 - Meta XR OS 2.0支持手势、眼动、语音多模态交互,Quest 3头显分辨率达8K/120Hz [13] - 宝马用XR系统设计虚拟工厂,设计周期缩短40% [13] - 苹果Vision Pro通过动态注视点渲染技术将延迟控制在3ms以内 [13] 绿色计算 - AMD EPYC 9005处理器采用3D V-Cache技术,能效比提升4倍 [14] - 微软"水下数据中心"利用海水冷却,PUE值降至1.06 [14] - 全球数据中心能耗占3%电力,液冷技术普及率仅15% [14] 生物融合技术 - Neuralink N1芯片实现脑电信号4Kbps无线传输 [15] - 瑞士团队开发"电子皮肤",灵敏度超越人类指尖 [15] 区块链3.0 - 以太坊2.0 PoS机制使能耗降低99.9%,支持每秒10万笔交易 [16] - 沃尔玛用区块链追踪食品供应链,损耗率降低30% [16] 自主系统 - 特斯拉FSD V12采用"端到端神经网络",事故率为人类3倍 [17] - 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实现全自主导航,搬运误差<2cm [17] 技术融合趋势 - 量子计算加速AI训练,神经形态芯片赋能边缘智能,隐私计算保障数据安全 [18] - Gartner指出技术领袖需构建量子、AI、隐私计算的融合能力 [18]
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完成6亿美元融资 估值飙升至90亿美元
环球网· 2025-05-28 09:51
融资与估值 - Neuralink在最新一轮融资中成功筹集6亿美元,公司估值达到90亿美元,创下脑机接口领域融资规模与估值新高 [1] - 2023年11月公司估值为35亿美元,2023年8月通过D轮融资筹集2.8亿美元后估值提升至50亿美元,2025年4月计划以85亿美元估值融资5亿美元,最终以更高估值完成更大规模融资 [3] 技术进展与临床试验 - Neuralink专注于开发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通过植入大脑的微型芯片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交互 [3] - 2023年获得FDA批准启动人体临床试验,2024年1月完成全球首例脑机接口芯片植入手术,首位渐冻症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实现通过意念控制电脑光标、浏览网页及操作电子设备 [3] - 首款产品Telepathy通过植入大脑的N1芯片实现意念控制外部设备,其高密度柔性电极支持1024通道信号传输,捕捉神经元活动 [4] 长期目标与未来计划 - 长期目标不仅限于修复神经系统损伤,还包括探索"认知增强"等前沿应用 [4] - 计划在2025年完成20-30例植入手术,并启动Blindsight项目探索通过脑机接口恢复视力 [4]
Nvidia和联发科的AI CPU,进展披露
半导体芯闻· 2025-05-14 18:10
英伟达与联发科AI PC芯片合作进展 - 英伟达和联发科计划在2025年Computex上联合发布面向Windows PC的全新Arm芯片"N1",预计推出N1X和N1两种型号 [1] - 该芯片可能以英伟达品牌亮相,目前两家公司已进入产能提升阶段,但业内人士认为要到2026年下半年才能实现显著出货量 [1] - 这将是两家公司合作关系的第二个成果,首款合作产品是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GB10芯片 [1] 芯片性能与市场规划 - 早期N1X基准测试显示其性能落后于部分基于Arm的PC芯片,结果引起业界担忧 [1] - 终端设备存在未解决的集成问题,这类制造难题可能是导致交付周期延长至2026年下半年的原因 [2] - 商用N1X AI笔记本电脑定位高端消费者和商业市场,具备180-200 AI TOPS计算性能 [4] - 消费级AI笔记本电脑将采用N1C处理器平台,因关税和通货膨胀影响已推迟至2026年 [4] 合作伙伴与供应链 - 戴尔、惠普、联想和华硕均计划推出搭载该芯片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 [4] - 微星和仁宝已进入供应链 [4] - 英伟达DFX Station正在筹备中,将搭载GB300 Grace Blackwell Ultra"超级芯片",配备748GB内存和20K TOPS AI计算能力,兼容Windows和macOS [4]
传AMD入局Arm PC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25 09:27
文章核心观点 苹果集成自研M系列芯片PC大卖掀起Arm PC芯片浪潮,AMD下一代Sound Wave APU将入局Arm PC芯片市场,2024年AMD在X86市场表现强劲,但Arm PC崛起带来挑战,Arm PC发展面临生态问题,AMD曾涉足Arm芯片,此次入局能否成为赢家待察 [1][6][8][12] AMD首颗Arm PC芯片 - AMD下一代Sound Wave APU是基于Arm的新型芯片,2026年将与高通、英特尔、NVIDIA在Windows on Arm市场竞争 [1] - 该芯片基于台积电3nm节点制造,目标5 - 10W外形尺寸,有2个P核、4个E核,4MB L3缓存,4个RDNA 3.5 CU,16GB 128位LPDDR5X - 9600 RAM支持的第四代AI引擎,还配备16MB MALL缓存 [3] - 芯片主要针对AI工作负载,功耗低,RDNA 3.5+ CU可能是AI工作负载重要驱动因素 [4][5] - 此前认为Sound Wave是基于Zen 6的APU,现多方面消息显示将转移到基于Arm的CPU世界,意味着AMD或准入Arm APU市场 [6] X86市场,AMD越战越勇 - 2024年AMD在消费和服务器领域的x86 CPU市场显著增长,蚕食英特尔主导地位,尤其在台式电脑处理器领域 [8] - 2024年第四季度,英特尔在消费PC处理器市场出货量份额领先,但AMD出货量和收入份额提升,消费级CPU收入份额攀升至24.6%,出货量份额增长4% [8] - 台式机处理器市场,AMD出货量份额飙升至27.1%,收入份额达27.3%;移动处理器领域,AMD出货量份额达23.7%,收入份额上升至21.6%;服务器领域,AMD出货量份额升至25.1%,收入份额飙升至35.5% [9][10][11] Arm PC芯片,不会一路坦途 - 苹果M系列成功吸引对Arm PC芯片的兴趣,高通、英伟达等发力,国内初创企业此芯也参与,TechInsights预测到2029年底Arm对笔记本电脑市场占有率将达40%以上,收入份额攀升至52% [14] - 高通过去几年挣扎、英伟达Arm PC芯片跑分糟糕,表明Arm PC发展不易,生态问题是最大挑战,尤其是Windows on arm进展缓慢 [16] - 要让Windows on Arm可行,芯片厂商和OEM需适当投资Arm上的原生Windows软件、推动微软从头构建Windows for Arm、将Windows on Arm重新定义为配套设备 [18] AMD过往Arm芯片涉足情况 - 2014年2月AMD推出基于ARM 64位技术的服务器CPU平台,代号西雅图的Opteron A1100系列芯片,但之后产品迟迟未面世,原因与构建模块不适应服务器领域及生态有关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