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DGX Spark个人超算
icon
搜索文档
刚刚,马斯克二代星舰最后一飞成功了!彩蛋:黄仁勋亲自上门送超算
新浪财经· 2025-10-15 04:55
星舰V2版本最后一次飞行任务 - 星舰第11次飞行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星舰V2版本的最后一飞,是迈向V3时代的转折点[1][3][5] - 任务使用超重型助推器15号和星舰飞船38号,助推器配备了24台经过飞行验证的猛禽发动机[6] - 任务主要目标包括验证新型着陆点火发动机配置、部署星链模拟器以及进行隔热瓦极限测试[6][10][12] 发射与返回过程 - 发射约2分半后,星舰成功完成热级间分离,飞船点燃自身6台发动机,产生的推力相当于64架波音747客机的总和[8] - 助推器返回过程中执行着陆点火实验,首先点燃13台发动机,随后切换为5台发动机进行转向,实验成功并在墨西哥湾近海区域溅落[9] - 飞船在印度洋上空完成爆炸溅落,此次飞行不涉及回收[1][15] 星链V3卫星部署测试 - 任务成功部署8颗星链模拟器,每个模拟器重约2000公斤,总载荷质量约16000公斤[10] - 卫星通过侧边有效载荷门释放,过程流畅,改进后的滑轨系统解决了此前卡顿问题[11] - 未来星舰将部署更先进的Starlink V3卫星,每次发射能为网络增加60 Tbps容量,是猎鹰9号单次发射容量的20倍[11] 隔热瓦与可重复使用技术测试 - 故意从飞行器脆弱区域移除部分隔热瓦,使底层结构暴露在再入热流中进行极限测试,部分区域没有备用烧蚀层[12] - 广泛应用名为"Crunch Wrap"的耐高温毡材料覆盖瓦片缝隙,以阻挡高温等离子体渗透[14] - 佛罗里达发射场的全自动工坊设计产能为每月为10艘星舰提供足够瓦片,相当于每天生产7000块,平均每13秒下线一块[14] 为未来版本进行的技术验证 - 飞船再入阶段执行"动态倾斜机动",模拟未来返回发射场着陆所需的横向机动和最终修正能力[14][15] - 成功在太空环境下重新点燃一台猛禽发动机,模拟执行"离轨点火"操作[11] - 本次发射是Starbase基地现有发射台在当前配置下的最后一次使用,之后将进行大规模改造以支持V3/V4星舰[17] 公司迭代策略与行业影响 - 公司采用"边飞边改"策略,通过实际飞行测试验证技术,迭代速度在传统航天领域几乎不可想象[17] - 该策略风险高但效率更高,核心是用更快的失败和迭代换取更快的进步[17] - 星舰是一个持续迭代的系统,V3版本是未来实现登陆火星任务的关键[3]
马斯克二代星舰最后一飞成功了!彩蛋:黄仁勋亲自上门送超算
创业邦· 2025-10-14 18:25
星舰V2任务成功与V3版本迭代 - 星舰第11次飞行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星舰V2版本的最后一飞,是公司迈向星舰V3时代的转折点[4][6] - 任务使用超重型助推器15号和星舰飞船38号,助推器搭载了24台已完成飞行验证的猛禽发动机[12] - 飞船在印度洋成功完成溅落,为V2版本画上句号,并为V3及更远版本铺路[4][51] 超重型助推器技术测试 - 助推器B15的核心测试目标是验证一套全新的着陆点火发动机配置,为新一代超级重型助推器打下基础[14] - 助推器在着陆点火阶段首先点燃13台发动机,随后切换为5台发动机构型完成转向操作,相比此前任务通常只启用3台发动机有显著提升[20] - 下一代V3版超级重型将正式采用5台发动机的着陆配置,旨在提升个别发动机故障时的冗余能力,确保更高的着陆安全性[20] 星链V3卫星部署能力 - 任务成功部署8颗星链模拟器,每个模拟器重约2000公斤,总载荷质量约16000公斤,为未来正式发射V3卫星进行实战演练[23] - 未来星舰将部署更先进的星链V3卫星,每次发射能为整个网络增加60 Tbps容量,是猎鹰9号单次发射容量的20倍[28] - 公司希望星舰能尽快接手卫星发射任务,取代猎鹰9号成为主力运载工具,其侧边舱门设计经改进后释放过程相当流畅[26] 隔热瓦系统极限验证与生产能力 - 公司故意从飞行器脆弱区域移除部分隔热瓦,使底层结构暴露在再入热流中,以测试极限性能[34] - 基于此前教训,此次飞行更广泛应用名为“Crunch Wrap”的耐高温毡材料包裹瓦片缝隙,有效阻挡高温等离子体渗透[36][37] - 佛罗里达发射场的全自动工坊目前每天能生产约1000块瓦片,设计产能是每月为10艘星舰提供足够瓦片,相当于每天生产7000块或平均每13秒下线一块[42][43] 飞船再入与着陆机动测试 - 飞船再入剖面比以往复杂,执行了“动态倾斜机动”,在超音速状态下进行侧倾偏航,模拟为精准对准陆地发射场而必须的横向机动[45][46] - 进入亚音速阶段后,飞船再次进行幅度更大的转向,以测试接近塔架着陆所需的最终修正能力,整套路径基本是未来降落将采用的程序[48] - 公司采用“边飞边改”策略,通过实际飞行测试验证技术,迭代速度在传统航天领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