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链卫星

搜索文档
马斯克的星链手机,两年后能推出吗?
虎嗅· 2025-09-15 18:27
马斯克在节目中承认,为了让卫星和星链网络能够直接与手机连接,他已经花费170亿美元来购买频段。马斯克补充 道,这笔交易使得SpaceX可以直接从卫星向手机提供高带宽连接,但手机需要进行硬件的调整。由于目前的手机不支 持这些频段,手机的芯片组需要进行修改以添加对这些频率的支持。 最终效果是,你可以在手机上随时观看高清视频,再也不会受到地面基站信号强度的影响了。但是对于室内环境,这 些频段在普通房屋中可以正常使用,但在有厚金属屋顶的建筑物内可能会受影响。 那……什么是星链手机呢? 要理解卫星手机这回事,得先搞清楚我们现在的手机是怎么工作的。你的手机其实就是个小型无线电台,它通过电磁 波跟附近的基站聊天。基站收到你的信号后,再通过光纤或者微波链路把信息传到电信公司的交换中心,最后送到对 方手机那里。整个过程看起来挺顺畅,但有个致命问题:基站的覆盖范围有限,大概只有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这就是为什么你在深山老林里经常没信号,因为电信公司不可能在每个角落都建基站,成本太高了。全球有大片大片 的地方,包括海洋、沙漠、极地,都是通信的盲区。据统计,地球上大约有一半的地方没有可靠的移动通信覆盖。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又有了新动作, ...
星舰第10次试飞后,马斯克宣称:未来从北京到洛杉矶只需半小时,他要颠覆跨国旅行
老徐抓AI趋势· 2025-09-06 22:32
星舰试飞成功与战略意义 - 星舰完成第10次试飞 实现全部四大测试目标 包括点火起飞 助推器回收 卫星部署模拟 在轨点火及隔热瓦压力测试 标志人类航天进入新阶段 [2][4] - 试飞过程突破多项技术难点:33台猛禽发动机同时点火 2分40秒实现热分离 助推器在单发动机故障下仍可控溅落 舱门成功打开并部署8颗模拟卫星 [8][9][10][12] - 隔热瓦压力测试中故意拆除部分防护层 飞船仍保持可控状态安全溅落 验证了重复使用可行性 [16] 运载能力与效率突破 - 星舰近地轨道运力达150吨(可复用)或250吨(一次性) 远超猎鹰9号的22.8吨(非回收) [13] - 单次部署卫星能力达400颗(v2 Mini)或100颗(V3) 相当于20次猎鹰9号任务(单次22-28颗) [12][13] - 成本目标降至1000万美元以下 显著低于猎鹰9号单次约1500万美元的发射成本 [13] 火星殖民战略规划 - 火星移民需运送100万吨物资 当前全球年发射量仅2085吨 星舰通过单次200吨运力及高频发射(年均500次)可大幅缩短时间周期 [21] - 关键技术瓶颈包括可重复使用隔热瓦(目标1小时再发射)及在轨加油技术 后者计划明年开展测试 [22] - 地球点对点运输可实现北京至洛杉矶30分钟 纽约至伦敦10分钟 依托星舰30倍于普通飞机的速度 [23][24] 商业闭环与行业影响 - SpaceX通过星链卫星部署(年发射7000颗)形成现金流 反哺火箭研发 实现商业自造血 减少政府依赖 [12][25] - 猎鹰9号复用能力达28次(B1067) 星舰未来复用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经济效应 [13] - 航天工业体系规模化后 将改写全球通信、运输及太空资源开发格局 [12][24]
中信建投:卫星、火箭、应用共振 关注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投资机会
智通财经网· 2025-08-29 11:49
政策指导 - 工信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规模应用 [1][2] - 政策从市场开放、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培育、资源供给优化、监管强化及系统协同六方面提出要求,推动构建规范有序的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格局 [2] - 支持民营企业租用卫星资源、开展增值服务及分销代理,进一步扩大向民营企业开放卫星通信业务 [4] 手机直连卫星 - 手机直连卫星(direct to cell, DTC)指普通智能手机直接与卫星建立连接,无需地面基站中转,用户群体从行业用户扩展至公众用户 [6] - 分为存量手机直连、在轨卫星直连和NTN手机直连三种技术路径,最终目标是实现星地融合与无感切换 [7] - 中美均重点发展手机直连:美国SpaceX获FCC授权使用T-Mobile频段,计划发射840颗支持直连的星链卫星,目标7500颗二代星均实现直连;AST采用64-200平方米大型天线,单星通信容量提升10倍,与全球超40家运营商合作 [8] - 中国移动联合中兴通讯完成国内首次NR-NTN低轨卫星实验室验证,国网(GW)、千帆(G60)星座未来提供相关服务,华为计划2025年下半年开启低轨卫星互联网众测 [9] 应用场景拓展 - 加快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为偏远地区、边疆及复杂地形气候区提供多样化网络接入服务 [3] - 鼓励卫星通信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领域创新应用,与车联网、低空智联网等新一代基础设施融合 [3] - 支持企业为天空、海洋等地面网络无法覆盖区域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服务 [3] 国际合作与标准 - 支持企业申请国际码号并拓展国际市场,探索将卫星通信纳入"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 [3] - 共同构建天地融合的卫星通信标准体系,积极参与ITU、3GPP等国际标准组织工作 [3] 产业生态与资金保障 - 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引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卫星通信重点企业,鼓励地方设立专项资金 [4] - 我国GW星座组网速度自7月底明显加快,力箭二号、朱雀三号、天龙三号、长征十二号改等多款大型液体火箭将于年内首飞,提升发射运力并降低成本 [1][10] 产业链投资机会 - 手机直连领域关注国博电子、海格通信 [10] - 卫星制造领域关注航天电子、臻镭科技、上海瀚讯、国博电子、航天环宇 [10] - 火箭发射领域关注铂力特、斯瑞新材、航天电子、派克新材、华曙高科 [10]
马斯克星舰终结“四连炸”,未来有望40分钟全球直达?
虎嗅· 2025-08-27 12:24
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 - 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完成既定关键任务 终结此前四连炸的记录 [2] - 超重型助推器在墨西哥湾外海实现受控溅落 星舰上级飞船在印度洋完成受控溅落 [5] - 33台猛禽发动机运行状态良好 顺利通过最大动压阶段关键节点 [6] 技术测试突破 - 助推器成功演示着陆点火程序 包括控制翻转和反向推力点火回推 [9][10] - 首次成功释放8颗星链模拟卫星 部署过程每分钟一颗有序完成 [15] - 在太空环境下重新点燃猛禽发动机 验证轨道机动能力 [18] - 主动拆除部分隔热瓦测试极限性能 并测试多种金属隔热瓦材料方案 [20] 星舰设计目标 - 星舰全长120米 直径9米 由不锈钢制成 目标实现快速完全重复使用 [3][4] - 采用热分离技术 可减少推进剂预留 上升阶段使用更多燃料运送更大有效载荷 [11] - 未来每次发射可搭载V3星链卫星 为网络增加60Tbps容量 是猎鹰9号单次发射容量的20倍 [17] 未来发展计划 - 计划每年建造数千艘星舰 目标在火星建立自给自足城市 [35] - 首批星舰计划2026年年底搭载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登陆火星 [37] - 提出地球点对点运输服务 可在40分钟内到达地球任何地方 速度是商用飞机的30倍 [43] 迭代开发模式 - 采用先试后改的开发理念 通过快速迭代保持全球最快开发节奏 [38][39] - 第9次飞行因燃料箱增压系统扩散器故障导致飞船失控翻滚 [32] - 第10次飞行原定飞船在地面测试中爆炸 紧急启用备份飞船完成发射 [33]
马斯克星舰终结「四连炸」!未来有望 40 分钟内到达地球上任何地方
36氪· 2025-08-27 11:59
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 - 星舰第十次试飞完成既定关键任务 在连续四次失败后首次成功[1] - 超重型助推器实现墨西哥湾外海受控溅落 星舰上级飞船完成印度洋受控溅落[3] - 33台猛禽发动机运行状态良好 顺利通过最大动压阶段关键节点[3] 技术测试突破 - 助推器成功演示着陆点火程序 包括控制翻转和反向推力点火回推[5][6] - 首次成功释放8颗星链模拟卫星 部署规格与V2 Plus版本相当 每分钟释放一颗[7] - 在太空环境下重新点燃猛禽发动机 验证轨道机动能力[8] - 主动拆除部分隔热瓦测试极限性能 安装不同材料金属隔热瓦比较可靠性[8] - 改进隔热瓦边缘设计 解决第六次试飞出现的"高温热点"问题[8] 运载能力提升 - 单次星舰发射可增加60Tbps星链网络容量 是猎鹰9号发射容量的20倍[8] - 采用热分离技术 上升阶段可使用更多燃料 提升有效载荷送入轨道能力[7] 开发战略与规划 - 采用"先试后改"开发理念 通过快速迭代积累经验[19] - 目标每年建造数千艘星舰 为实现火星自给自足城市必需[17] - 计划2026年年底搭载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登陆火星 载人任务预计2029-2031年实施[19] - 开发地球点对点运输服务 可在40分钟内到达地球任何地点[21] 面临的技术挑战 - 第9次飞行因燃料箱增压系统故障导致飞船失控翻滚[15] - 第10次飞行备用飞船36号在6月地面测试中爆炸[15] - COPV压力罐的不可预测性给载人飞行带来风险[15] - 载人航天安全标准严苛 星舰距载人标准仍有差距[20]
马斯克“星链”获得印度关键批准,但其他监管障碍阻碍了服务
搜狐财经· 2025-07-11 21:10
印度市场准入进展 - 印度太空监管机构IN-SPACe批准星链提供服务,但仍需频谱和其他许可才能运营 [3] - 该批准是星链开始运营前的最后几个主要监管步骤之一 [3] - IN-SPACe此前两个月已批准竞争对手OneWeb的LEO网络计划 [3] 监管挑战与合规要求 - 公司需遵守印度5月出台的新卫星连接规则,涉及国家安全、主权和本地产业参与 [5] - 要求卫星通信通过印度数据中心和接入点,推高了外国运营商成本 [5] - 需整合印度本土NavIC卫星定位系统,增加技术复杂性 [5] 市场潜力与战略意义 - 印度庞大的用户群和亚洲战略立足点对星链具有吸引力 [5] - 星链主要目标是连接农村未联网用户,定价策略需适应当地支付意愿 [5] - 公司目前服务于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万用户,持续扩大全球覆盖 [5] 卫星网络部署现状 - IN-SPACe授权涵盖4,408颗第一代星链卫星运营,有效期五年或星座寿命结束 [7] - SpaceX目前在轨拥有约3,650颗第一代卫星和4,300颗早期第二代卫星 [7] - 部分第二代卫星配备可直接连接智能手机的有效载荷 [7] 全球扩张动态 - 公司今年迄今已在35个新增市场推出服务,包括最近的卡塔尔 [5]
马斯克的“星链”卫星,突然开始大批坠落地球,发生了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7-02 17:14
星链卫星网络概况 - 星链是SpaceX运营的低地轨道卫星网络 旨在为全球提供高速互联网 运行高度550公里 [3] - 截至2025年6月 已发射超8800颗卫星 运行中约7600颗 占地球轨道活跃卫星的2/3 [3] - 公司计划发射4.2万颗卫星 每5年替换一次 每天需退役23颗以维持网络更新 [14] 卫星坠落事件数据 - 2025年1月单月120颗卫星重返大气层 形成横跨美国多州的火球现象 [1][5] - 2020-2024年间共523颗卫星因太阳活动提前坠毁 其中2024年单年约1000颗(含其他网络) 平均每天3颗 [1][7] - 2024年8月加拿大农场发现2.5公斤未完全烧毁的卫星碎片 打破设计预期 [5] 坠落原因分析 - 太阳第25周期活动峰值(2024-2025年)导致地磁风暴 使50-80公里高层大气膨胀 增加卫星阻力 [9][11] - 低于300公里轨道的卫星寿命缩短10-12天 星链因轻量化设计(Gen1重260公斤)对阻力变化敏感 [11] - 公司主动退役第一代卫星(4700颗中超500颗报废) 为V2型号(重800公斤)腾出空间 [14] 技术迭代与运营策略 - 2025年每天退役4-5颗Gen1卫星 替换为更高数据容量的V2型号 [7] - 计划通过Starship火箭批量发射V3卫星(每发60颗 下行速率1Tbps) [14] - 2025年为V2卫星新增抗反射涂层和布拉格反射器 但未解决氧化铝排放问题 [16] 环境影响 - 每颗Gen1卫星重返时产生约30公斤氧化铝纳米颗粒 2016-2022年平流层氧化铝浓度增加8倍 [13] - 国际电信联盟正讨论针对卫星坠落污染和无线电干扰的法规 后者已影响射电天文观测 [16]
马斯克钱包大幅缩水,星链大规模坠毁,是意外还是另有隐情?
搜狐财经· 2025-06-16 19:41
星链卫星大规模坠落事件 - 2024年1月起SpaceX星链卫星已坠毁120多颗 平均每天4颗 形成可见火球景观[1] - 单颗卫星制造成本达30-50万美元 120颗卫星损失金额显著[3] 卫星坠毁原因分析 - 官方解释为部分卫星完成使命后主动受控坠入大气层[3] - 太阳活动高峰期(第25周期)引发强烈太阳风暴 导致卫星减速及轨道偏移[5] - 2022年曾有40颗星链卫星因太阳风暴坠毁 本次事件存在类似自然因素[6] - 第一代卫星设计寿命4-5年(2019年发射) 部分主动坠毁属正常报废处理[6] 主动坠毁的积极意义 - 清除太空垃圾为后续发射腾出轨道空间 优于放任失效卫星滞留[8] - 需精确控制坠落位置 避免残骸危及人口密集区或重要设施[8] 行业改进方向 - 需提升卫星抗太阳风暴等自然干扰能力 降低非计划性坠毁率[10] - 全行业应协同解决卫星碰撞风险 保障太空可持续发展[10]
星链卫星坠落,低轨卫星新型基础设施价值凸显
德邦证券· 2025-06-16 15:18
报告核心观点 报告指出卫星领域呈现“东升西落”态势,我国有望后发先至;“算力卫星”开辟新赛道,我国具备先手优势且有多轨融合技术方案;卫星因四大优势有望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同时介绍行业要闻、本周通信市场表现及建议关注组合,还涵盖行业新闻、上市公司公告、大小非解禁和大宗交易等内容 [4]。 投资策略 投资要点 - 卫星领域我国有望后发先至,星链卫星有异常“损耗”,2020 - 2024 年坠落数量上升,2024 年达 316 颗,而我国卫星稳步发射,截至 2025 年 5 月底,垣信卫星 - 千帆星座累计发射 90 颗,星网 03 组卫星已发射 [4][12]。 - “算力卫星”开辟新赛道,我国初步具备先手优势。5 月 14 日,国星宇航“星算”计划及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星座发射,“三体计算星座”建成后总算力可达 1000POPS;美国 Starcloud 计划 8 月送卫星数据中心入太空;星网有高低轨融合规划 [4][13]。 - 卫星有互联互通、高速通信、大规模用户接入、安全可靠四大优势,有望成为新型基础设施,预计 2028 年卫星网络容纳用户量将增长到 2670 万户 [4][14]。 行业要闻 - 星链卫星累计坠落超 500 颗,其坠落为我国提供参照经验,建议关注航天环宇等公司 [5][16]。 - 中国移动 17 万套数据中心交换机扩容集采,华为、中兴等四家中标,运营商有望持续投入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关注算力基础设施相关公司 [7][17]。 - 中国移动创新数据标注服务模式,项目落地有望加速数据要素产业发展,建议关注中国移动等公司 [7][18]。 - 中国邮政首次内陆长距离固定翼无人机载货运输成功,标志“国家队”在低空物流领域取得初步突破,建议关注顺丰控股等公司 [7][19]。 本周回顾及重点关注组合 - 本周通信(中信)下跌 0.5%,走势稍弱于上证指数,光模块、光通信、低空经济涨幅居前,建议关注卫星互联网领域投资机会 [7][20]。 - 下周关注卫星互联网板块相关公司,长期关注运营商、通信基建等多领域相关公司 [8][24]。 行业新闻 运营商板块 - 中国铁塔 2025 年开关电源产品集采大单,华为、中兴等厂商入围,2 个标包集采规模超 7 亿元 [25]。 - 广东移动联合中兴通讯发布基于 Agentic AI 的无线故障智能体方案,助力故障平均分析时长减少 47%、排障提效约 30% [27]。 主设备板块 - 中国移动 40 万站 5G 主设备集采,华为、中兴等五家企业中标,计划采购基站约 39.75 万站 [27]。 光通信板块 - 中国移动 PON 设备集采,上海诺基亚贝尔、华为等企业中标,采购 PON 端口约 265.6 万个等 [28]。 - 华为 OptiX OSN 1800 系列产品以最高分蝉联 GlobalData 接入波分唯一“领导者” [28]。 物联网板块 - 中国广电启动大规模插入式微型机顶盒及单向网关集采,标包 1 计划采购超高清插入式微型机顶盒及配件 250 万台,标包 2 采购有线电视单向网关及配件 50 万台 [30]。 智能终端板块 - HarmonyOS 5.1 升级计划官宣,华为 Pura 80 系列首发,鸿蒙生态“政企协同”趋势明显 [30]。 - 智能手机主导全球网络流量,占比达 64%且还在增长,亚洲地区移动设备贡献 71.3%的总网络流量 [31]。 数据中心板块 - 国产新一代光量子计算机首秀,算力媲美顶尖超算,已获多家领军企业认可,正开启实际应用研究 [31]。 - 北京市预计 2025 年底算力供给总规模将超 4.5 万 P,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已投运 [33]。 卫星互联网/商业航天 - 中美太空算力竞赛开始,美国 Starcloud 公司将发射搭载英伟达 H100 芯片卫星 [33]。 低空经济 - 《北京市延庆区低空飞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拟 7 月 1 日起施行,有效期 2 年 [34]。 - 内蒙古加强临空及低空经济领域人才培养,提出加强高层次科研型、高水平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案 [36]。 上市公司公告 - 梦网云科技注销部分股票期权,激励对象未行权数量为 1,113,890 份 [37]。 - 上海华测导航持股 5%以上股东权益变动至 5%以下 [38]。 - 广东通宇通讯制定 2025 年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实施考核管理办法,明确两个行权期/解除限售期的业绩考核目标 [39][40]。 - 恒宝股份董事、副总裁拟减持股份不超过 197,500 股 [41]。 - 海能达部分董事、监事拟减持股份 [41]。 - 深圳震有科技回购股份注销完成,总股本减少 [42]。 大小非解禁、大宗交易 大小非解禁 - 本周中际旭创、深桑达 A 等公司有解禁,如中际旭创 2025 年 6 月 11 日解禁 200.06 万股 [44]。 大宗交易 - 本周恒宝股份、剑桥科技等公司有大宗交易,如恒宝股份 2025 年 6 月 13 日成交额 299.99 万元 [46]。
2.5 万亿美元估值!方舟投资揭秘 SpaceX 的星际商业帝国如何炼成?
搜狐财经· 2025-06-13 19:47
估值预测 - 方舟投资预测SpaceX到2030年企业价值将达到2.5万亿美元,较2024年末3500亿美元估值增长超7倍 [1] - 估值模型突破传统航天产业按发射次数计算的框架,纳入火星殖民、轨道资源等星际变量 [1] 商业飞轮模式 - SpaceX通过猎鹰火箭重复使用技术降低发射成本,单次发射成本从6200万美元降至2000万美元以下 [2] - 星链卫星网络获取用户现金流,2024年收入120亿美元,支撑全球52%商业发射订单 [2] - 2030年星链用户从500万增长至1.2亿,ARPU从120美元提升至240美元,年收入288亿美元中60%将再投入火箭研发与火星计划 [2] 星链市场潜力 - 2035年星链完成4.2万颗卫星部署后,年收入预计达3000亿美元,占全球通信支出15% [3] - 消费端:2030年发达国家5%家庭和发展中国家8%人口成为用户,贡献240亿美元收入 [3] - 企业端:50%远洋商船、30%智能电网、20%自动驾驶车队依赖星链通信 [3] - 政府端:美国国防部已签署150亿美元长期合同,全球10%国防通信支出和30%深空探测任务可能成为收入源 [3] 火星开发计划 - 2028年星链收入30%(约86亿美元)专项投入火星计划 [4] - 星舰年产100艘时,2030年100次火星任务可运送5万吨物资,单位运输成本降至1万美元/公斤 [4] - Optimus机器人2028年首批100台抵达火星,每日建设1000平方米基地,2035年成本降至5000美元/台时建设效率提升至1万平方米/日 [4] 火星资产价值 - 火星资源(金属、甲烷燃料、探测数据)2035年可覆盖60%开发成本 [5] - 每运送1吨物资到火星产生2万美元账面价值,2030年累计形成100亿美元资产 [5] 轨道资产战略 - 4.2万颗星链卫星占据近地轨道30%频谱资源,构建太空制造前哨、轨道数据集市和天地一体化网络 [7] - 轨道资产服务于自动驾驶、物联网、卫星遥感数据商业化及航天器维修补给,拓展太空经济价值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