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链卫星

搜索文档
马斯克“星链”获得印度关键批准,但其他监管障碍阻碍了服务
搜狐财经· 2025-07-11 21:10
印度市场准入进展 - 印度太空监管机构IN-SPACe批准星链提供服务,但仍需频谱和其他许可才能运营 [3] - 该批准是星链开始运营前的最后几个主要监管步骤之一 [3] - IN-SPACe此前两个月已批准竞争对手OneWeb的LEO网络计划 [3] 监管挑战与合规要求 - 公司需遵守印度5月出台的新卫星连接规则,涉及国家安全、主权和本地产业参与 [5] - 要求卫星通信通过印度数据中心和接入点,推高了外国运营商成本 [5] - 需整合印度本土NavIC卫星定位系统,增加技术复杂性 [5] 市场潜力与战略意义 - 印度庞大的用户群和亚洲战略立足点对星链具有吸引力 [5] - 星链主要目标是连接农村未联网用户,定价策略需适应当地支付意愿 [5] - 公司目前服务于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万用户,持续扩大全球覆盖 [5] 卫星网络部署现状 - IN-SPACe授权涵盖4,408颗第一代星链卫星运营,有效期五年或星座寿命结束 [7] - SpaceX目前在轨拥有约3,650颗第一代卫星和4,300颗早期第二代卫星 [7] - 部分第二代卫星配备可直接连接智能手机的有效载荷 [7] 全球扩张动态 - 公司今年迄今已在35个新增市场推出服务,包括最近的卡塔尔 [5]
马斯克的“星链”卫星,突然开始大批坠落地球,发生了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7-02 17:14
星链卫星网络概况 - 星链是SpaceX运营的低地轨道卫星网络 旨在为全球提供高速互联网 运行高度550公里 [3] - 截至2025年6月 已发射超8800颗卫星 运行中约7600颗 占地球轨道活跃卫星的2/3 [3] - 公司计划发射4.2万颗卫星 每5年替换一次 每天需退役23颗以维持网络更新 [14] 卫星坠落事件数据 - 2025年1月单月120颗卫星重返大气层 形成横跨美国多州的火球现象 [1][5] - 2020-2024年间共523颗卫星因太阳活动提前坠毁 其中2024年单年约1000颗(含其他网络) 平均每天3颗 [1][7] - 2024年8月加拿大农场发现2.5公斤未完全烧毁的卫星碎片 打破设计预期 [5] 坠落原因分析 - 太阳第25周期活动峰值(2024-2025年)导致地磁风暴 使50-80公里高层大气膨胀 增加卫星阻力 [9][11] - 低于300公里轨道的卫星寿命缩短10-12天 星链因轻量化设计(Gen1重260公斤)对阻力变化敏感 [11] - 公司主动退役第一代卫星(4700颗中超500颗报废) 为V2型号(重800公斤)腾出空间 [14] 技术迭代与运营策略 - 2025年每天退役4-5颗Gen1卫星 替换为更高数据容量的V2型号 [7] - 计划通过Starship火箭批量发射V3卫星(每发60颗 下行速率1Tbps) [14] - 2025年为V2卫星新增抗反射涂层和布拉格反射器 但未解决氧化铝排放问题 [16] 环境影响 - 每颗Gen1卫星重返时产生约30公斤氧化铝纳米颗粒 2016-2022年平流层氧化铝浓度增加8倍 [13] - 国际电信联盟正讨论针对卫星坠落污染和无线电干扰的法规 后者已影响射电天文观测 [16]
马斯克钱包大幅缩水,星链大规模坠毁,是意外还是另有隐情?
搜狐财经· 2025-06-16 19:41
星链卫星大规模坠落事件 - 2024年1月起SpaceX星链卫星已坠毁120多颗 平均每天4颗 形成可见火球景观[1] - 单颗卫星制造成本达30-50万美元 120颗卫星损失金额显著[3] 卫星坠毁原因分析 - 官方解释为部分卫星完成使命后主动受控坠入大气层[3] - 太阳活动高峰期(第25周期)引发强烈太阳风暴 导致卫星减速及轨道偏移[5] - 2022年曾有40颗星链卫星因太阳风暴坠毁 本次事件存在类似自然因素[6] - 第一代卫星设计寿命4-5年(2019年发射) 部分主动坠毁属正常报废处理[6] 主动坠毁的积极意义 - 清除太空垃圾为后续发射腾出轨道空间 优于放任失效卫星滞留[8] - 需精确控制坠落位置 避免残骸危及人口密集区或重要设施[8] 行业改进方向 - 需提升卫星抗太阳风暴等自然干扰能力 降低非计划性坠毁率[10] - 全行业应协同解决卫星碰撞风险 保障太空可持续发展[10]
星链卫星坠落,低轨卫星新型基础设施价值凸显
德邦证券· 2025-06-16 15:18
报告核心观点 报告指出卫星领域呈现“东升西落”态势,我国有望后发先至;“算力卫星”开辟新赛道,我国具备先手优势且有多轨融合技术方案;卫星因四大优势有望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同时介绍行业要闻、本周通信市场表现及建议关注组合,还涵盖行业新闻、上市公司公告、大小非解禁和大宗交易等内容 [4]。 投资策略 投资要点 - 卫星领域我国有望后发先至,星链卫星有异常“损耗”,2020 - 2024 年坠落数量上升,2024 年达 316 颗,而我国卫星稳步发射,截至 2025 年 5 月底,垣信卫星 - 千帆星座累计发射 90 颗,星网 03 组卫星已发射 [4][12]。 - “算力卫星”开辟新赛道,我国初步具备先手优势。5 月 14 日,国星宇航“星算”计划及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星座发射,“三体计算星座”建成后总算力可达 1000POPS;美国 Starcloud 计划 8 月送卫星数据中心入太空;星网有高低轨融合规划 [4][13]。 - 卫星有互联互通、高速通信、大规模用户接入、安全可靠四大优势,有望成为新型基础设施,预计 2028 年卫星网络容纳用户量将增长到 2670 万户 [4][14]。 行业要闻 - 星链卫星累计坠落超 500 颗,其坠落为我国提供参照经验,建议关注航天环宇等公司 [5][16]。 - 中国移动 17 万套数据中心交换机扩容集采,华为、中兴等四家中标,运营商有望持续投入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关注算力基础设施相关公司 [7][17]。 - 中国移动创新数据标注服务模式,项目落地有望加速数据要素产业发展,建议关注中国移动等公司 [7][18]。 - 中国邮政首次内陆长距离固定翼无人机载货运输成功,标志“国家队”在低空物流领域取得初步突破,建议关注顺丰控股等公司 [7][19]。 本周回顾及重点关注组合 - 本周通信(中信)下跌 0.5%,走势稍弱于上证指数,光模块、光通信、低空经济涨幅居前,建议关注卫星互联网领域投资机会 [7][20]。 - 下周关注卫星互联网板块相关公司,长期关注运营商、通信基建等多领域相关公司 [8][24]。 行业新闻 运营商板块 - 中国铁塔 2025 年开关电源产品集采大单,华为、中兴等厂商入围,2 个标包集采规模超 7 亿元 [25]。 - 广东移动联合中兴通讯发布基于 Agentic AI 的无线故障智能体方案,助力故障平均分析时长减少 47%、排障提效约 30% [27]。 主设备板块 - 中国移动 40 万站 5G 主设备集采,华为、中兴等五家企业中标,计划采购基站约 39.75 万站 [27]。 光通信板块 - 中国移动 PON 设备集采,上海诺基亚贝尔、华为等企业中标,采购 PON 端口约 265.6 万个等 [28]。 - 华为 OptiX OSN 1800 系列产品以最高分蝉联 GlobalData 接入波分唯一“领导者” [28]。 物联网板块 - 中国广电启动大规模插入式微型机顶盒及单向网关集采,标包 1 计划采购超高清插入式微型机顶盒及配件 250 万台,标包 2 采购有线电视单向网关及配件 50 万台 [30]。 智能终端板块 - HarmonyOS 5.1 升级计划官宣,华为 Pura 80 系列首发,鸿蒙生态“政企协同”趋势明显 [30]。 - 智能手机主导全球网络流量,占比达 64%且还在增长,亚洲地区移动设备贡献 71.3%的总网络流量 [31]。 数据中心板块 - 国产新一代光量子计算机首秀,算力媲美顶尖超算,已获多家领军企业认可,正开启实际应用研究 [31]。 - 北京市预计 2025 年底算力供给总规模将超 4.5 万 P,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已投运 [33]。 卫星互联网/商业航天 - 中美太空算力竞赛开始,美国 Starcloud 公司将发射搭载英伟达 H100 芯片卫星 [33]。 低空经济 - 《北京市延庆区低空飞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拟 7 月 1 日起施行,有效期 2 年 [34]。 - 内蒙古加强临空及低空经济领域人才培养,提出加强高层次科研型、高水平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案 [36]。 上市公司公告 - 梦网云科技注销部分股票期权,激励对象未行权数量为 1,113,890 份 [37]。 - 上海华测导航持股 5%以上股东权益变动至 5%以下 [38]。 - 广东通宇通讯制定 2025 年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实施考核管理办法,明确两个行权期/解除限售期的业绩考核目标 [39][40]。 - 恒宝股份董事、副总裁拟减持股份不超过 197,500 股 [41]。 - 海能达部分董事、监事拟减持股份 [41]。 - 深圳震有科技回购股份注销完成,总股本减少 [42]。 大小非解禁、大宗交易 大小非解禁 - 本周中际旭创、深桑达 A 等公司有解禁,如中际旭创 2025 年 6 月 11 日解禁 200.06 万股 [44]。 大宗交易 - 本周恒宝股份、剑桥科技等公司有大宗交易,如恒宝股份 2025 年 6 月 13 日成交额 299.99 万元 [46]。
2.5 万亿美元估值!方舟投资揭秘 SpaceX 的星际商业帝国如何炼成?
搜狐财经· 2025-06-13 19:47
估值预测 - 方舟投资预测SpaceX到2030年企业价值将达到2.5万亿美元,较2024年末3500亿美元估值增长超7倍 [1] - 估值模型突破传统航天产业按发射次数计算的框架,纳入火星殖民、轨道资源等星际变量 [1] 商业飞轮模式 - SpaceX通过猎鹰火箭重复使用技术降低发射成本,单次发射成本从6200万美元降至2000万美元以下 [2] - 星链卫星网络获取用户现金流,2024年收入120亿美元,支撑全球52%商业发射订单 [2] - 2030年星链用户从500万增长至1.2亿,ARPU从120美元提升至240美元,年收入288亿美元中60%将再投入火箭研发与火星计划 [2] 星链市场潜力 - 2035年星链完成4.2万颗卫星部署后,年收入预计达3000亿美元,占全球通信支出15% [3] - 消费端:2030年发达国家5%家庭和发展中国家8%人口成为用户,贡献240亿美元收入 [3] - 企业端:50%远洋商船、30%智能电网、20%自动驾驶车队依赖星链通信 [3] - 政府端:美国国防部已签署150亿美元长期合同,全球10%国防通信支出和30%深空探测任务可能成为收入源 [3] 火星开发计划 - 2028年星链收入30%(约86亿美元)专项投入火星计划 [4] - 星舰年产100艘时,2030年100次火星任务可运送5万吨物资,单位运输成本降至1万美元/公斤 [4] - Optimus机器人2028年首批100台抵达火星,每日建设1000平方米基地,2035年成本降至5000美元/台时建设效率提升至1万平方米/日 [4] 火星资产价值 - 火星资源(金属、甲烷燃料、探测数据)2035年可覆盖60%开发成本 [5] - 每运送1吨物资到火星产生2万美元账面价值,2030年累计形成100亿美元资产 [5] 轨道资产战略 - 4.2万颗星链卫星占据近地轨道30%频谱资源,构建太空制造前哨、轨道数据集市和天地一体化网络 [7] - 轨道资产服务于自动驾驶、物联网、卫星遥感数据商业化及航天器维修补给,拓展太空经济价值链 [7]
4.2万颗卫星独占七成轨道,马斯克“星链”大批坠落,网友炸锅
搜狐财经· 2025-06-13 19:42
星链卫星坠落事件分析 - 2024年星链卫星坠落数量达316颗 同比激增259% [5] - 2019-2024年累计坠落583颗卫星 平均每15颗就有1颗坠毁 [7] - 2021年坠落78颗 2022年99颗 2023年88颗 呈现持续高企态势 [7] 星链卫星设计缺陷 - 单颗成本压缩至极限 燃料舱体积仅如眼药水瓶 发动机功率不足 [11] - 70%坠落发生在中小磁暴期间 抗干扰能力极弱 [11] - 选择340公里"死亡轨道"运行 大气阻力影响显著 [11] - 采用"一次性快餐盒"设计理念 牺牲质量换取快速部署 [11][15] 轨道资源竞争格局 - 全球已申报超7万颗卫星 近地轨道容量仅约6万颗 [18] - 星链计划部署4.2万颗 占轨道资源70% [15][18] - 东大规划2.5万颗 采取更稳健的部署策略 [18] 技术路线对比 - 星链采用"脆皮流"设计 平均寿命5-7年 [21] - 东大卫星平均寿命比星链长2-3年 设计冗余充足 [18] - 东大主要部署400公里以上安全轨道 部分采用300公里以下超低轨技术 [15] - 东大掌握"超薄电推进"和"智能大脑"等核心技术 [15] 行业影响 - 卫星爆炸式增长叠加太阳活动高峰 可能引发"凯斯勒效应"连锁碰撞 [18] - 近地轨道污染风险加剧 威胁全人类太空活动 [18] - 商业航天领域出现质量与速度的路线分歧 [1][15]
马斯克“星链”卫星突然大批坠落,发生了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6-12 22:17
星链卫星坠落现象 - "星链"卫星坠落数量急剧增加,2020年坠落2颗,2021年78颗,2022年99颗,2023年88颗,2024年高达316颗 [3] - 2025年1月坠落数量超过120颗,平均每天4颗以上 [3] - 已发射的8000多颗"星链"卫星中约每15颗就有1颗坠落 [3] 太阳活动影响 - 2020-2024年太阳活动处于第25周期上升和高峰阶段,比上一周期更强烈 [6] - 太阳活动预计2025年达到峰值,导致高层大气受热膨胀、密度增加 [6][7] - 太阳风引发磁暴使电离层大气密度上升,卫星阻力成倍增加 [7][9] 卫星运行机制 - "星链"卫星设计寿命约5年,最低轨道高度约300多公里 [11][9] - 强烈地磁暴期间卫星从280公里高度坠落时间比平静期缩短10-12天 [11] - 太阳风暴可使卫星寿命减少20%,轨道预报误差从100米增至1公里 [11] 卫星星座规模与成本 - "星链"计划由4.2万颗卫星组成,截至2025年5月有7578颗在轨运行 [14][15] - "星链"V2 Mini卫星成本80万美元,V3卫星成本120万美元 [14] 环境与安全问题 - 卫星再入大气层释放的氧化铝可能导致严重臭氧消耗 [15] - 2024年8月加拿大发现2.5公斤"星链"残骸,为目前唯一未完全烧毁案例 [15] - 科学家呼吁加强太阳活动剧烈时期的监测和碰撞预防 [15]
对标SpaceX,中国商业航天走到哪一步了
第一财经· 2025-06-12 19:55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正迎来转折点 材料轻量化、研发迭代提速和卫星成本下降是主要驱动因素 [1] - SpaceX成为国内从业者频繁提及的对标对象 技术差距正在缩小但依然存在 [1][6] 材料与制造技术突破 - 火箭储油箱采用铝合金替代不锈钢 密度从7 9g/cm³降至2 7g/cm³ 每减重1公斤可节省数万元燃料成本 [6] - 3D打印技术将航天零部件制造周期从2-3个月缩短至1周 支持小批量定制和快速迭代 [7] - 国内供应链反馈速度比海外快1倍以上 火箭交付后1周内即可完成调整 [7] 卫星与火箭发展数据 - 2024年全球卫星制造收入达2993亿美元 中国占132亿元 头部企业卫星制造成本较2020年下降60% [8] - 2024年全球火箭发射265次(美国154次/中国68次) 入轨航天器2795颗(SpaceX星链占美国2399颗中的大部分) [8] - 中国火箭回收技术仍处试验阶段 计划2025年底实现可回收火箭发射 相当于SpaceX 2015年水平 [9] 产业链协同与未来展望 - 商业航天零部件呈现定制化趋势 需要"链主"企业下达确定性订单以推动供应商研发投入 [9] - 国产替代研发周期约5年(如风机产品) 未来规模化放量将加速供应链响应和技术迭代 [9] - 行业预测中国商业航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间可能比预期更短 [9]
马斯克星链卫星,为何大批坠落
虎嗅APP· 2025-06-12 19:10
核心观点 - "星链"卫星因太阳活动加剧导致加速坠落,2020-2024年共583颗"星链"卫星坠毁,占同期低轨卫星坠落总量的49% [4][6] - 太阳活动高峰期导致热层大气膨胀,增加卫星飞行阻力,使轨道衰减速度加快20%,显著缩短卫星寿命 [5][12] - "星链"卫星因轨道高度低(最低300公里)更易受太阳活动影响,而中国星网卫星(1000公里以上)受影响较小 [16] - "星链"卫星5年更换周期带来巨大成本压力,4.2万颗卫星全部更换需超330亿美元 [3][18] 太阳活动影响 - 2024年太阳活动进入高峰期,导致316颗"星链"卫星当年烧毁,70%卫星在中等/弱磁暴期间因持续"轨道侵蚀"坠落 [8][10] - 太阳风暴使卫星实际寿命比理论值(5-6年)缩短20%,轨道高度低于300公里时衰减呈断崖式下降(1-2个月坠毁) [12][16] - 太阳活动频繁导致卫星轨道预报误差从<100米增至约1公里,显著影响卫星管理精度 [13] "星链"卫星运营现状 - 截至2025年5月30日,7578颗在轨"星链"卫星中7556颗正常工作,V2 Mini/V3卫星单颗成本80-120万美元 [18] - SpaceX估值达3500亿美元(2015年以来增长28倍),2024年预计收入155亿美元,但财务透明度极低 [19][20] 技术应对措施 - 中国建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如子午工程),采用抗辐射设计、增强轨道维持能力等措施应对空间环境影响 [14] - 通过实时轨道调整和姿态修正抵消大气拖曳效应,1000公里以上高轨道设计可显著降低衰减风险 [14][16]
马斯克星链卫星,为何大批坠落
虎嗅APP· 2025-06-12 19:10
星链卫星加速坠落现象 - 2020至2024年共有1190颗低轨卫星坠落,其中583颗为星链卫星,占比49% [4][6] - 2024年单年坠落316颗星链卫星,呈现加速趋势 [4][8] - 坠落数量逐年变化:2020年2颗→2021年78颗→2022年99颗→2023年88颗→2024年316颗 [8] 太阳活动对卫星的影响机制 - 太阳活动周期(约11年)进入第25周期高峰期,地磁暴事件显著增加 [10][12] - 70%卫星在中等/弱磁暴期间坠落,因持续侵蚀轨道效应强于短期强磁暴 [10] - 热层大气膨胀增加卫星阻力:300公里轨道卫星寿命从理论5-6年缩短至3-4年(衰减20%) [12][16] - 轨道预报误差从常态<100米扩大至1公里,影响卫星管理精度 [13] 星链卫星高坠落率的结构性原因 - 低轨道设计:最低300公里轨道受大气拖曳力显著强于中国星网(1000公里以上) [16] - 早期批次卫星(V1/V2)集中进入寿命末期 [17] - 对比传统GEO卫星15-20年寿命,星链设计寿命仅5年需频繁更换 [18] 星链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挑战 - 当前在轨7578颗卫星(7556颗工作),需定期更换4.2万颗星座规模 [18] - 以V2 Mini卫星80万美元成本计,全系统更换需超330亿美元 [3][18] - SpaceX财务不透明:2024年预估收入155亿美元,但卫星更换成本占比超2倍年收入 [19] - 公司估值达3500亿美元(2015年来增长28倍),但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