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LM 4.5/4.6系列
icon
搜索文档
着急上市的智谱和六小龙,得证明自己能赚钱
凤凰网财经· 2025-10-18 18:10
公司近况与业务调整 - 公司正处于IPO冲刺的关键阶段,已于今年4月向北京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成为国内“AI大模型六小龙”中率先启动IPO的一家[2] - 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引入了包括杭州、珠海、成都、上海在内的多地国资战略投资,为冲刺上市“输血”,估值达到400亿元[2][11] - 公司在9月下旬进行了一轮架构调整,产研中心成为“重灾区”,一些小组的裁员比例超过了50%,其余员工大都流转至各事业部[4][6] - 此次调整后,公司在B端的业务模式将不再依托产研中心打造标准化产品,转为由各事业部根据甲方需求自行落地,业务架构从产品变为“交付”[6][8] - 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AI院,在此轮调整中也受到波及,存在一定的裁员比例[10] 财务表现与商业落地 - 公司2024年营收达3亿元,但整体亏损约20亿元,在高昂的技术投入下,短期内难以看到“扭亏为盈”的可能[14] - 今年以来,公司先后中标杭州城投、京西智谷等国资背景的大模型项目,其中杭州城投项目金额超6000万元,并在年初拿下了东南亚某主权基金的千万美元项目[7][15] - 根据“大模型厂商中标排行榜(2025年1-6月)”,上半年公司中标金额约为1.6亿元,在榜单中排名第五,位列百度智能云、科大讯飞、火山引擎、阿里云之后[15] - 公司在B端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MaaS(模型即服务)服务和私有化部署,客户群体主要来自国央企,需求多限于问答或知识库检索[8][9] 技术路径与行业定位 - 公司坚持“基座模型”优先的技术路径,今年8月以来先后发布了GLM 4.5和4.6系列,并一度位居Hugging Face开源模型榜单前列[9][21] - 公司的模型策略发生变化,不再走大矩阵路线,更加聚焦于B端业务场景的需求[9] - 今年6月,OpenAI在一份分析报告中直接将公司定义为AI产业全球化的对手,认为其有可能“抢在美国或欧洲竞争对手之前,将中国的系统和标准推向新兴市场”[7] - 在“AI六小龙”中,公司被视为IPO“率先冲线”的标杆,其业务模式被概括为依靠模型驱动,在商业侧面临与火山引擎和阿里云的激烈竞争[26] 行业竞争格局与挑战 - “AI六小龙”面临共同困境:以模型技术为核心业务的创业公司,难以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落地之间找到平衡点,普遍缺乏“造血”能力[3][20] - 与拥有云、广告、电商等垂直业务为其AI能力提供稳定现金流和落地场景的互联网大厂相比,以模型为核心的创业公司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商业模式[20][23] - 头部互联网公司在大模型领域持续发力,例如阿里旗下千问和蚂蚁双团队同时推进,腾讯混元系列在过去3个月开源版本不下10个,字节跳动也在多个领域推出新模型,“六小龙”在模型的更新频率和量级上已被甩在身后[23] - “六小龙”的业务方向越来越“垂”,选择在各自的优势场景建立护城河,从争抢市场转为“守”住优势领域,以维持现金流平稳,例如百川智能聚焦AI医疗,MiniMax深耕AI社交/娱乐[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