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ntel x86 with RTX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双“英”恩仇:英特尔和英伟达的三十年
经济观察网· 2025-09-27 00:50
文章核心观点 - 英伟达宣布向英特尔注资50亿美元,双方将合作开发"Intel x86 with RTX"芯片,标志着两家芯片巨头在长达三十年的竞争后走向合作 [1] - 此次合作可能引发全球芯片行业的重大洗牌,影响华尔街和科技圈 [1] - 双“英”关系演变是行业颠覆式创新的典型案例,从初期和平共处到激烈竞争,再到因AI浪潮导致权力更迭,最终走向合作 [1][26] 公司发展历程 - 英伟达于1993年由黄仁勋、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和柯蒂斯·普利姆共同创立,创业初期资源匮乏,启动资金仅500万美元 [2][3] - 1993年英特尔年收入约88亿美元,利润超20亿美元,CPU市场份额超80%,与初创的英伟达形成巨大差距 [3] - 1999年英伟达推出全球首款GPU GeForce 256,凭借3D渲染能力声名鹊起,但当时英特尔并未视其为威胁 [5] - 2001年英伟达推出nForce芯片组挑战英特尔,双方专利战开启,2009年英伟达以支付15亿美元许可费和解 [6][8] - 2015年英伟达市值150亿美元,到2024年突破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科技公司 [17] 技术路线与市场竞争 - 英特尔长期遵循摩尔定律和“嘀嗒”战略,但2005年左右开始面临制程瓶颈,10纳米工艺一再延期 [12][18] - 英伟达2006年发布CUDA架构,支持并行计算,使GPU成为通用计算平台,并从“显卡厂”迈向“计算公司” [12][13] - 英特尔2004年启动Larrabee项目试图打造高性能GPU,但因性能未达预期于2010年取消 [6][9] - 英特尔通过集成显卡Intel HD Graphics蚕食低端GPU市场,而英伟达则牢牢抓住游戏玩家与高端市场,独显份额长期维持在60%以上 [10][11] - 在AI算力战场,OpenAI训练GPT-3完全依赖英伟达V100 GPU,GPT-4则建立在上万张A100与H100之上,英特尔多次收购尝试均未成功 [17] 制造模式与外部因素 - 英特尔采用IDM模式,自行设计并制造处理器,但因10纳米工艺延期等问题失去制造领先优势 [18] - 英伟达采用“无厂模式”,专注芯片设计,制造完全外包给台积电,凭借台积电的先进制程反超英特尔 [19] - 地缘政治成为关键变量,2022年拜登政府对华实施高性能GPU出口管制,英伟达A100、H100被列入禁运清单 [23] - 2023年英特尔财年亏损高达70亿美元,股价几近腰斩,而英伟达因AI热潮市值飙升至3万亿美元 [20] 行业格局演变 - CPU市场,AMD凭借Zen架构强势反弹,截至2023年在x86 CPU市场份额已接近35% [22] - GPU领域,AMD的开源生态ROCm已对CUDA形成挑战,在“算力去英伟达化”呼声下赢得部分客户 [22] - 互联网巨头纷纷自研专用AI芯片,如谷歌TPU、亚马逊Inferentia和Trainium、特斯拉Dojo,算力版图呈现“碎片化”趋势 [23] - 行业竞争已超越企业间博弈,演化为国家间的战略较量,企业需在地缘政治复杂棋局中寻找立足之地 [23] 创新理论印证 - 英特尔与英伟达的此消彼长印证了“颠覆式创新”理论,GPU从边缘配角切入,最终在深度学习时代迎来爆发 [26] - 英特尔的迟缓是“创新者的窘境”典型案例,因难以放弃利润丰厚的CPU主业而错失新市场机会 [26][27] - 2012年AlexNet的出现是CPU与GPU计算权力的交叉点,标志着技术范式的切换 [26] - 行业规律表明,价值迁移往往始于不被看好的技术,范式切换窗口期稍纵即逝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