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UDA架构
icon
搜索文档
英伟达最新财报再度背书AI繁荣? 高管透露明年目标、回应AI“循环交易”
证券时报网· 2025-11-20 23:08
目标5000亿美元 财报显示,英伟达截至2025年10月26日的第三季度收入为570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22%,较去年同期增长62%;净利润319.1亿元,同比增长 65%,增速创年内季度新高。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Blackwell的销量远超预期,云端GPU也已售罄。训练和推理领域的计算需求持续加速扩大,且均呈指数 级增长。" (原标题:英伟达最新财报再度背书AI繁荣? 高管透露明年目标、回应AI"循环交易") 在AI泡沫论日趋盛行的背景下,全球算力龙头英伟达11月20日发布的2026财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单季度收入570亿美元再创新高,进一步"背 书"AI市场繁荣。 11月20日,截至记者发稿,美股英伟达盘前上涨约5.08%;A股英伟达产业链指数下跌,天孚通信上涨约4.48%。 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英伟达数据中心第三季度收入创下512亿美元的纪录,同比增长66%;其次,游戏收入为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专业视觉 收入和汽车收入同比增长。 在业绩说明会上,英伟达CFO科莱特·克雷斯表示,加速计算、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以及代理式应用带来了指数级增长,且这些转型仍处于早期阶 段,将影响公司各 ...
双“英”恩仇:英特尔和英伟达的三十年
经济观察网· 2025-09-27 00:50
文章核心观点 - 英伟达宣布向英特尔注资50亿美元,双方将合作开发"Intel x86 with RTX"芯片,标志着两家芯片巨头在长达三十年的竞争后走向合作 [1] - 此次合作可能引发全球芯片行业的重大洗牌,影响华尔街和科技圈 [1] - 双“英”关系演变是行业颠覆式创新的典型案例,从初期和平共处到激烈竞争,再到因AI浪潮导致权力更迭,最终走向合作 [1][26] 公司发展历程 - 英伟达于1993年由黄仁勋、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和柯蒂斯·普利姆共同创立,创业初期资源匮乏,启动资金仅500万美元 [2][3] - 1993年英特尔年收入约88亿美元,利润超20亿美元,CPU市场份额超80%,与初创的英伟达形成巨大差距 [3] - 1999年英伟达推出全球首款GPU GeForce 256,凭借3D渲染能力声名鹊起,但当时英特尔并未视其为威胁 [5] - 2001年英伟达推出nForce芯片组挑战英特尔,双方专利战开启,2009年英伟达以支付15亿美元许可费和解 [6][8] - 2015年英伟达市值150亿美元,到2024年突破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科技公司 [17] 技术路线与市场竞争 - 英特尔长期遵循摩尔定律和“嘀嗒”战略,但2005年左右开始面临制程瓶颈,10纳米工艺一再延期 [12][18] - 英伟达2006年发布CUDA架构,支持并行计算,使GPU成为通用计算平台,并从“显卡厂”迈向“计算公司” [12][13] - 英特尔2004年启动Larrabee项目试图打造高性能GPU,但因性能未达预期于2010年取消 [6][9] - 英特尔通过集成显卡Intel HD Graphics蚕食低端GPU市场,而英伟达则牢牢抓住游戏玩家与高端市场,独显份额长期维持在60%以上 [10][11] - 在AI算力战场,OpenAI训练GPT-3完全依赖英伟达V100 GPU,GPT-4则建立在上万张A100与H100之上,英特尔多次收购尝试均未成功 [17] 制造模式与外部因素 - 英特尔采用IDM模式,自行设计并制造处理器,但因10纳米工艺延期等问题失去制造领先优势 [18] - 英伟达采用“无厂模式”,专注芯片设计,制造完全外包给台积电,凭借台积电的先进制程反超英特尔 [19] - 地缘政治成为关键变量,2022年拜登政府对华实施高性能GPU出口管制,英伟达A100、H100被列入禁运清单 [23] - 2023年英特尔财年亏损高达70亿美元,股价几近腰斩,而英伟达因AI热潮市值飙升至3万亿美元 [20] 行业格局演变 - CPU市场,AMD凭借Zen架构强势反弹,截至2023年在x86 CPU市场份额已接近35% [22] - GPU领域,AMD的开源生态ROCm已对CUDA形成挑战,在“算力去英伟达化”呼声下赢得部分客户 [22] - 互联网巨头纷纷自研专用AI芯片,如谷歌TPU、亚马逊Inferentia和Trainium、特斯拉Dojo,算力版图呈现“碎片化”趋势 [23] - 行业竞争已超越企业间博弈,演化为国家间的战略较量,企业需在地缘政治复杂棋局中寻找立足之地 [23] 创新理论印证 - 英特尔与英伟达的此消彼长印证了“颠覆式创新”理论,GPU从边缘配角切入,最终在深度学习时代迎来爆发 [26] - 英特尔的迟缓是“创新者的窘境”典型案例,因难以放弃利润丰厚的CPU主业而错失新市场机会 [26][27] - 2012年AlexNet的出现是CPU与GPU计算权力的交叉点,标志着技术范式的切换 [26] - 行业规律表明,价值迁移往往始于不被看好的技术,范式切换窗口期稍纵即逝 [27]
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与英伟达的世纪握手
搜狐财经· 2025-09-19 13:55
核心交易 - 英伟达以50亿美元投资入股英特尔 交易价格为每股23.28美元 略低于前一日收盘价24.90美元 [1][6] - 英伟达将获得约2.15亿股英特尔普通股 持股比例约为4.9% [9] - 交易尚需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并满足常规成交条件 [9] 英特尔财务状况 - 英特尔2025年第二季度末基本流通股本为43.69亿股 [9] - 近期获得多笔外部注资:2025年8月19日软银以每股23美元投资20亿美元获约2%股份 2025年8月22日美国政府以每股20.47美元投资89亿美元获9.9%股份 [6] 战略合作领域 - 双方将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个人计算机产品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1] - 数据中心领域:英特尔为英伟达构建定制化x86 CPU 通过NVLink技术实现架构无缝连接以提升AI工作负载性能 [13] - 个人计算市场:英特尔将生产集成英伟达RTX GPU小芯片的x86系统级芯片 新产品线称为"Intel x86 RTX SOCs" [15] 对英特尔的影响 - 资金注入直接缓解新建晶圆厂和先进制程技术研发的财务负担 [9] - 技术合作将英特尔CPU技术与英伟达AI技术结合 为数据中心市场复苏提供新路径 [9] - 极大提振市场信心 英伟达投资被视为对英特尔未来潜力的"强烈验证" [9] - 可能牺牲长期战略自主性 自研独立显卡项目面临被边缘化风险 [16][17] 对英伟达的战略意义 - 扩张AI生态系统 将CUDA架构与英特尔x86生态系统紧密耦合 [10] - 供应链多元化布局 为未来芯片生产转交英特尔代工业务铺平道路 [12] - 通过英特尔近80%的PC处理器市占率共同开发集成解决方案 对抗AMD在APU领域的崛起 [12] 行业竞争格局 - 对AMD构成重大竞争挑战 AMD股价在消息公布后盘前下跌超5% [18] - 台积电美股盘前股价下跌超2% 反映市场对潜在代工订单流失的担忧 [19] - 台积电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晶圆代工市占率达70.2% 英特尔代工业务尚未进入全球前十 [19] 历史背景 - 英特尔二十年前曾错过以200亿美元收购英伟达的机会 [3] - 英特尔市值一度跌破千亿美元 英伟达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 [3]
英伟达宣布斥资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后者股价大涨27%,市值超1470亿美元
36氪· 2025-09-19 08:10
英伟达(NVIDIA)和英特尔今日宣布合作,共同开发多代定制数据中心和PC产品,以加速超大规模、企业级和消费级市场的应用程序和工作负载。 两家公司将专注于利用NVIDIA NVLink无缝连接NVIDIA和 Intel架构,将NVIDIA的AI和加速计算优势与Intel的CPU技术和x86生态系统相结合,为客户提 供尖端解决方案。 在数据中心领域,英特尔将打造NVIDIA定制的x86 CPU,NVIDIA会将其集成到其 AI 基础架构平台中并推向市场。 在个人计算领域,英特尔将打造并推向市场集成 NVIDIA RTX GPU 芯片组的 x86 系统级芯片 (SOC)。这些全新的 x86 RTX SOC 将为各种需要集成世界一 流 CPU 和 GPU 的 PC 提供支持。 该计划不涉及英特尔陷入困境的代工业务。 NVIDIA将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普通股投资50亿美元。此项投资需满足惯例成交条件,包括必要的监管批准。 NVIDIA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并重塑计算堆栈的每一层——从芯片到系统再到软件。此次重塑的核 心是 NVIDIA 的 CUDA 架构。此 ...
纳指创新高,英特尔大涨26%,中概股走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3:40
美股市场表现 - 美股三大指数涨幅扩大 纳指涨0.99% 道指涨0.27% 标普500指数涨0.55% 盘中纳指和标普500指数再创历史新高 [1] - 大型科技股普涨 英特尔大涨26% 英伟达涨3% Meta和Alphabet涨逾1% 特斯拉和台积电涨不足1% [3] - 英特尔带动半导体板块上行 迈威尔科技涨5.6% 美光科技涨4.76% 安森美半导体涨4.72% 意法半导体涨3.75% [6] 英伟达与英特尔合作 - 英伟达与英特尔宣布达成合作 共同开发AI基础设施及个人计算产品 [9] - 英特尔将基于英伟达NVLink设计制造定制化数据中心及客户端CPU 英伟达以每股23.28美元价格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 [12] - 合作重点通过NVLink连接双方架构 结合英伟达AI加速计算优势与英特尔CPU技术及x86生态 [12] - 在数据中心领域 英特尔为英伟达定制x86 CPU 整合进AI基础设施平台 [12] - 在个人计算领域 英特尔推出集成NVIDIA RTX GPU Chiplet的x86 SoC 为PC产品提供高性能支持 [12] 中概股表现 - 中国金龙指数跌超1.6% [15] - 热门中概股普遍走低 极氪跌5.29% 哔哩哔哩跌3.85% 微博跌3.29% 新东方跌3.24% 爱奇艺跌近3% [16] - 大全新能源跌4.41% 宝尊电商跌4.37% 叮咚买菜跌3.65% 知乎跌3.57% 晶科能源跌3.36% [17] 美联储降息影响 - 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 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降至4.00%-4.25% [19] - 降息后金价小幅下跌 [19] - 历史数据显示美联储降息后一周金价多为小涨或持平 一个月及三个月后平均收益显著为正 [21] -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4月7.3506升至7.1附近 升值幅度显著 9月18日收盘价为7.1079 [21] - 美联储点阵图中位数指示年内将再降息50个基点 多家机构预计10月和12月分别降息 [23] - 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打开 若央行跟随降息将利好债券型基金和固收类理财产品 [23] - 美联储降息后全球风险资产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非美资产受益 资金或流入新兴市场 [24] - A股和港股可能受益于美联储持续降息和人民币升值 权益类产品存在机会 [24]
纳指创新高,英特尔大涨26%,中概股走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3:34
美股市场表现 - 美股三大指数上涨,纳指涨0.99%,道指涨0.27%,标普500指数涨0.55%,纳指和标普500指数盘中创历史新高 [1] - 大型科技股普涨,英特尔大涨26%,英伟达涨3%,Meta和Alphabet涨逾1%,特斯拉和台积电涨不足1% [3] - 英特尔带动半导体板块上扬,迈威尔科技涨5.6%,美光科技涨4.76%,安森美半导体涨4.72%,意法半导体涨3.75% [6] 英伟达与英特尔合作 - 英伟达与英特尔宣布合作,共同开发AI基础设施及个人计算产品 [8] - 英特尔将基于英伟达NVLink设计制造定制化数据中心及客户端CPU [10] - 英伟达将以每股23.28美元价格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 [10] - 合作重点是通过NVLink无缝连接双方架构,结合英伟达AI优势与英特尔x86生态 [10] - 在数据中心领域,英特尔为英伟达定制x86 CPU,整合进英伟达AI基础设施平台 [10] - 在个人计算领域,英特尔将推出集成NVIDIA RTX GPU Chiplet的x86 SoC,为PC产品提供动力 [10] 中概股市场表现 - 中国金龙指数跌超1.6% [11] - 热门中概股普遍下跌,极氪跌5.29%,哔哩哔哩跌3.85%,微博跌3.29%,新东方跌3.24%,爱奇艺跌近3% [13] 美联储降息及市场影响 - 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降至4.00%-4.25% [14] - 降息后COMEX黄金价格下跌40.9美元至3676.9美元,跌幅1.10% [15] - 美联储点阵图中位数指示年内将再降息50个基点 [19] - 多家机构预计美联储年内还将在10月、12月分别降息两次 [19] - 美联储降息为国内货币政策打开宽松空间,若央行跟随降息,存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有望下行,利好债券型基金和固收类理财产品 [19] - 美联储降息后全球风险资产有望迎来估值修复,美元走弱利好非美资产,可能吸引资金流入新兴市场 [20] - 若美联储持续降息且人民币升值,将对A股和港股构成利好,吸引更多资金关注 [20]
英特尔股价暴涨逾20%!英伟达50亿美元入股开发AI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2:09
据介绍,双方将重点通过NVLink无缝连接英伟达与英特尔的架构,把英伟达在AI与加速计算方面的优 势,与英特尔的CPU技术和x86生态相结合。 9月18日,英伟达与英特尔宣布达成合作,将共同开发AI基础设施及个人计算产品。 在数据中心领域,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x86 CPU,英伟达会将其整合进自家AI基础设施平台,并推向 市场。 在个人计算领域,英特尔将设计并推出集成了NVIDIA RTX GPU Chiplet的x86 SoC。这些全新的x86 RTX SoC将为广泛的PC产品提供动力,支持高性能的需求。 (原标题:英特尔股价暴涨逾20%!英伟达50亿美元入股开发AI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倪雨晴 (图源:英伟达官网) 英特尔将基于英伟达NVLink设计并制造定制化的数据中心及客户端CPU。作为合作的一部分,英伟达 将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普通股投资50亿美元。 截至记者北京时间18日22点发稿,英特尔美股大涨逾25%。英伟达涨约2%。 英特尔近两年命运多舛,业绩严重亏损,战略摇摆,CEO动荡,投资者望之揪心。如今,有英伟达的罕 见加持,这家老牌芯片企业,可能迎来发展路途的大逆转。 这意味 ...
英伟达黄仁勋:时刻感受倒闭危机,33年CEO生涯压力从未间断
搜狐财经· 2025-07-21 15:40
公司发展历程 - 1993年公司由黄仁勋与两位工程师在加州圣克拉拉创立,初创时期面临20多家图形处理器公司的激烈竞争,行业巨头S3 Graphics和3dfx占据绝对优势 [3] - 2014年主动放弃年收入4亿美元的移动芯片业务,全力投入AI计算,短期内导致股价暴跌40%但最终奠定AI时代领导地位 [5] - 2016年向OpenAI交付全球首台AI超级计算机DGX-1,在机箱写下"为了非常聪明的人,他们正在改变世界"的赠言 [4] - 2022年全球芯片短缺等危机接踵而至,每次都将公司推向生死边缘 [4] - 当前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H100芯片成为全球科技公司竞相争夺的"算力黄金" [3][4] 管理层战略与哲学 - CEO黄仁勋始终以"距离倒闭只剩30天"的心态运营公司,总部前台设有电子倒计时牌每年重置 [3][6] - 要求高管团队同时具备"望远镜"和"显微镜"能力,既要看清十年后技术趋势又要关注当下产品细节 [5] - 建立"高压创新"机制:每个项目组必须并行研发三代产品(当前销售/明年发布/五年后概念),实现GPU性能十年提升1000倍 [6] - 提出"黄氏定律"——每6个月性能翻倍,比摩尔定律的18个月周期快三倍 [6] - 管理哲学强调"创造性毁灭":"必须亲手终结自己创造的市场才能开辟新天地" [5] 技术创新与行业地位 - 从PC时代GeForce到云计算Tesla架构再到AI时代Hopper芯片,每次技术转型都提前数年布局 [5] - 当竞争对手满足于游戏显卡市场时,公司已布局CUDA架构;AI还是实验室概念时已押注深度学习芯片 [4] - 英特尔前CEO评价"黄仁勋总能比行业早五年看到未来" [5] - 当前面临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自研AI芯片的竞争,OpenAI考虑成立芯片公司 [6] 中国市场策略 - 尽管美国出口管制使公司损失数十亿美元潜在收入,仍坚持开发符合规定的特供芯片 [7] - CEO频繁访华维护客户关系,强调"中国有世界最优秀工程师和最具活力AI应用场景" [7] - 认为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将未来AI标准制定权拱手让人 [7] 企业文化与领导力 - 新员工培训被告诫"庆祝胜利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因为第二天就会有新挑战" [6] - 50人规模时开发的架构至今仍支撑万亿级参数的AI模型 [6] - CEO保持每天5点起床查阅技术论文、7点到办公室测试工程样品的创业节奏 [7] - 内部文化引用《孙子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作为经营哲学 [7]
英伟达,又一个对手
半导体芯闻· 2025-03-11 18:38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初创公司DeepSeek推动AI计算需求变化,推理预计在AI计算需求中占比更大,英伟达竞争对手借此挑战其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主导地位,虽英伟达强调芯片在推理计算方面强大且有优势,但推理领域市场竞争激烈且存在不确定性 [1][2][3] 分组1:AI计算需求变化 - DeepSeek的R1等推理模型在推理过程消耗计算资源更多,颠覆AI计算需求重心,推理预计在AI计算需求中占比更大 [1] -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预计未来几年美国数据中心超75%算力和电力需求用于推理计算,若AI使用需求保持增长,未来几年推理计算投资或达数千亿美元 [3] - 巴克莱分析师估计未来两年前沿AI推理资本支出将超训练资本支出,从2025年1226亿美元增至2026年2082亿美元 [3] 分组2:英伟达竞争对手挑战 - Cerebras、Groq等AI芯片初创公司及谷歌、亚马逊等大型科技公司定制加速器集中精力挑战英伟达 [1] - 推理任务计算方式为英伟达GPU以外替代方案打开大门,Cerebras芯片被用于加速聊天机器人推理计算 [6] 分组3:英伟达应对与优势 -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强调公司芯片在推理计算方面与训练一样强大,将其视为新市场机遇,最新Blackwell芯片针对推理优化 [4] - 英伟达CUDA架构受AI开发者欢迎,形成强大壁垒,其推理性能过去两年提升200倍,全球数亿用户通过数百万块英伟达GPU访问AI产品 [4][6] 分组4:推理计算成本与风险 - 过去两年大语言模型推理成本大幅下降,每12个月相同级别的AI使用成本下降10倍 [4] - DeepSeek凭借架构创新和代码优化进一步降低推理成本 [5] - 推理加速器需针对特定AI模型优化,芯片初创公司押错AI架构方向可能面临巨大风险 [7]